陸瑞德
摘要:隨著醫學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死亡率不斷下降的同時人類壽命得以延長,當患者患上不可治愈的疾病死亡不可避免地來臨時,實施治療的目的是讓去者善終、留者善別、能者善生,但安寧療護還存在著知曉率低,服務供給短缺、服務對象存在局限性,專業化服務隊伍建立不全等問題,本文通過對我國安寧療護參與者自覺性現狀分析,了解其現狀,從而對未來的工作做前瞻性思考,希望可以增加人們對安寧療護的了解,使臨終者能夠更加安詳、平靜、有尊嚴而無遺憾的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
關鍵詞:安寧護理;參與者;現狀;前瞻性
一、安寧療護的概念
安寧療護的理念是通過由醫生、護士、志愿者、社工、理療師及心理師等人員組成的團隊服務,為患者及其家庭提供幫助,在減少患者身體上疼痛的同時,更關注患者的內心感受,給予患者“靈性照護”。提高患者的生命質量,以期患者能夠安寧、平靜、無痛苦、有尊嚴地走完人生的最后階段。使死者了無牽掛,生者還得堅強地繼續自己的人生。
二、安寧療護在我國的發展
我國內地的安寧療護始于1988 年,天津醫科大學成立了中國第一家臨終關懷中心,1988年在李嘉誠先生的捐助下建立了全國第一家寧養醫院,推動國內安寧療護的發展,2006年4月中國生命關懷協會成立標志著安寧療護有了一個全國性行業管理的社會團體,2012 年上海開展安寧療護項目試點率先在全國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設置了安寧療護病房,目前全上海已有76家安寧療護試點單位,2015年中國生命關懷協會人文護理分會成立,同年9月中國老年保健醫學研究會緩和醫療分會成立標志著我國的安寧療護事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至2016 年4月目前中國包括香港和臺灣地區在內的30個省、市、自治區已相繼創辦了臨終關懷機構 100 多家擁有近千名從事這項工作的專業人員。但據統計目前慢性病患者已經超過2.6億,慢性病所導致的死亡占總死亡的86.6%.因此現存在的機構及從業者遠遠不能滿足需要。
三、安寧療護參與者自覺性認識
我國安寧療護相對起步較晚,受文化觀念、醫療政策、法律、經濟、安寧護理教育和培訓等影響,目前我國安寧療護發展相對緩慢,對安寧療護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與國外有著很大的差別,就護士而言,2017年劉曉芳利用方便抽樣方法進行問卷調查,對開封市和平項山市兩所綜合三甲醫院260名護士的一般特征、終末期護理的過去行為經驗、對安寧護理的自覺重要程度及實施安寧護理的自我效能進行調查,顯示護士對實施安寧護理的自我效能水平相對較高[1];就老年人而言:調查發現60.6%的老年人愿意接受安寧護理,24.5%的老年人不愿意接受安寧護理,14.9%的老年人對安寧護理的態度不明確,從而可以說明,老年人對安寧護理接受度均較高,而老年人對安寧護理的接受度主要受健康狀況、死亡態度的影響[2];通過對癌癥患需求研究發現,家庭親人陪伴的需求最高,占85%,其次為對病情的知情需求占79%,最后為生理舒適性需求占57%;患者的需求正是安寧護理強調的重要部分,對晚期腫瘤患者實施安寧護理是有必要的,實施安寧護理可以提高患者在臨終階段的生存質量,使患者安寧死亡,癌癥患者治療費用高、預后差,對患癌家庭帶來巨大的考驗,就晚期腫瘤患者及家屬的而言,大部分晚期癌癥患者及患者家屬愿意接受安寧護理,從而提高癌癥患者生存期生活質量,使生命保持盡可能的舒適和有意義追求生命的廣度和深度[3]。
由此可見:患者及家屬對安寧護理服務的接受度均較高;醫務工作者對安寧護理的自覺重要程度認可度較高,但從業意愿相對較低。從參與者自覺性認識中說明推廣安寧護理服務是必要的、可行的,同時要重視參與者安寧護理相關知識培訓。
四、前瞻性思考
我國安寧療護由于衛生醫療政策、服務人員綜合素質、系統化學習教育、以及人們對待死亡的觀念的滯后,多數人并不真正理解安寧療護的含義,安寧療護是一項長遠的事業,適合我國國情的理論和模式還需要進一步的探索需要政府及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1、建立健全有關的法律機構及社會醫療保健體制
加強老年護理服務、醫養結合及安寧療護機構能力建設等。除此以外尚無明確的法律法規對安寧療護加以規定,且最核心的資金來源、服務機構的等級和管理、機構設置具體要求、服務規范、技術支持問題未能明確化。目前我國安寧療護需要政府干預,通過法律形式對具體問題加以規定,完善醫保制度,將安寧療護納入醫保體系中,同時提供資金扶助。
2、轉變觀念
由于受傳統影響,人們對死亡還是非常忌諱,因此大力開展死亡教育尤為重要,針對患者和家屬可通過社會媒體向廣大群眾宣傳生與死的醫學、心理、社會、倫理等方面的知識。針對醫學生可在醫學院校設立相應死亡教育課程,針對臨床醫務工作者可以定期舉辦死亡教育講座來提高護士對安寧療護的認知水平,對患者及家屬包括醫護人員,加強“優逝”的教育,樹立正確的死亡觀念,讓大眾認識到死亡是一種正常的過程,消除他們對死亡的恐懼,追求安靜、舒適、有尊嚴地走完生命的旅程,另一方面普及安寧療護基本知識,加強安寧療護的宣傳力度和社會引導倡導大眾自愿接受安寧療護,營造文明的社會氛圍。
3、加強專業化服務隊伍建設
安寧療護提倡四全照顧(全人、全家、全程、全隊照顧),因此從業人員需要具備發現患者愿望、預測死亡的、跨文化、溝通、有效合作等綜合能力,但目前我國專業人員的數量嚴重缺乏,并且對于已經從事安寧療護的人員缺乏積極、持續的專業教育,同時多學科團隊成員的協作意識不強,溝通交流較少,未能做到有效合作,使得安寧療護的發展受限,因此在學校教育方面,因在各大醫護院校開設安寧療護相關課程,讓醫護學生改變傳統的理念,對安寧療護有基本的了解,為以后開展相關工作做好鋪墊;在社會繼續教育方面應在各個醫療機構開展繼續教育培訓課程,讓醫護人員認識到安寧療護的意義,掌握專業的知識和臨床操作技能。
綜上所述,我國安寧療護還需要一個很長的成長過程,因此我們應借鑒國外安寧療護先進的教育理念、完善的護理模式,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探索一條適合我國安寧療護事業發展的道路。
參考文獻:
[1]?劉曉芳.老年安寧療護模式探討[J].實用老年醫學,2017,31(11):1013-1016.
[2]?張小新.對腫瘤患者安寧療護發展趨勢的思考[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8,5(96):193.
[3]?歐小紅,馬娜,劉瑛,高明飛.安寧療護對腫瘤病房臨終癌癥病人護理效果分析[J].全科護理,2018,16(35):4408-4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