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劍楠
摘 要:高校音樂教育專業在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中,肩負著使命和責任。在國家社會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時期,高校音樂教育在音樂類非物質遺產傳承過程中,應如何去做,成為一件值得思考的問題。本文從非物質文化遺產進入高校的發展現狀、高校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措施、高校傳承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感觸等方面進行了闡述,致力于為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貢獻一份力量。
關鍵詞:傳承;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高校教育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的根基,是發展的原動力,是一個民族的標記。目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繁多,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其中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體現出我國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至關重要。我們還需通過傳承教育等多種方式,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揚。校園是文化傳承的主要陣地,為高校師生提供優質的課程資源,有助于保護優秀民族文化,推動教育行業發展,更推進社會主義文明構建與發展。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進入高校的發展現狀
(一)文化傳承意識淡薄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歷史不斷傳承留下來的寶藏,從古代口頭傳承不斷演變,到文字的誕生。文化的發展推動社會不斷進步,文化的交融、保護、創新成為教育發展的有效推動力。然而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請成為關注焦點的同時,忽略了培養文化傳承的意識。高校教育中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意識有待提高。
(二)不懂保護文化遺產
我國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是一個民族藝術資源豐富的國家,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保護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音樂類非物質遺產分布地區廣泛,民眾了解內容不夠全面、宣傳措施不夠深入,各地區的藝術傳承人較少。愛好民間藝術的學生很多,但真正刻苦鉆研的是極少數,部分我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失去傳承人,無法得到更有效的保護和傳承。
(三)教學內容存在局限
高校作為音樂文化教育傳承的主要領地,文化傳承需開展創新教學內容。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受流行音樂影響,對傳統文化的接觸逐漸減少,使學生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學校將文化與藝術分離,對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熱情高于實踐。高校藝術類課程內容單一,課程內容重點講述民族舞蹈及聲樂,深層次知識講解過少。
二、高校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措施
(一)開發相關課程資源
在反復強調多元化教學的當下,應逐漸拓展現有教材資源,與其他課程相結合教學,豐富課程資源,通過教材中的詩歌朗誦體會學習的多種形式,也可通過教材中描繪祖國山河景色知識,了解民間風俗文化、不一樣的地域風情,進而培養高校學生人文素養。
(二)完善文化課程體系
高校可與政府共同完善課程體系以及工作機制,根據不同地區文化特色,定期考察,分步驟計劃實施,不斷完善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體系。增強不同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整合,與校園文化結合。引進民族文化進校園,鼓勵學生進行創編和表演,增強學生自信心。高校還應該定期組織教師培訓,提升教師綜合素養,完善文化課程體系構建。
(三)營造良好傳承氛圍
首先,營造民主自由的傳承文化課堂,民間音樂文化若不傳承,便會喪失生命力。高校鼓勵來自少數民族的學生表演民間才藝,開展交匯活躍的課堂教學,積極主動參與活動,讓學生體會民間文化帶來的樂趣,推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自主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營造交流互動的良好氛圍,推進民間文化的傳承。
三、高校傳承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感觸
(一)文化傳承的必要性
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不一樣的特色和含義,是人們在生活中不斷創造的,它用其獨有的方式記錄著文明的發展歷程。我國許多高校在音樂教育方面具有完善的體系和強大的師資力量,并具有長期專業人才培養體制,通過高質量的教學內容,以及規范化的教學方法,有利于培養出更優秀的專業型人才,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具有重大意義。高校學生在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面前,既是學習者也是傳播者,他們的傳播讓群眾有了音樂類非物質文化基礎,拓寬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感染力,對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起到了承上啟下作用。
(二)培養學生道德意識
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上有積極地推動作用,為學生全面發展拓寬了道路,并培養學生思想道德意識。在優質的詩詞曲中包括了道德與美德的贊美,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了學生了解傳統文化知識,對學生提高思想道德素養有較大幫助。將民間特色音樂文化帶進高校課堂,引起學生高度共鳴,通過學習了解民間文化知識,增強道德意識、民族責任感,為傳承傳統文化與建設和諧社會提供保障。
(三)發揚文化傳統美德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是發揚中華傳統美德的重要途徑,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高校校園中,給熱愛傳統文化的學生提供了新的學習路徑。校園文化逐漸變得多姿多彩,更利于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將傳承貫徹落實。將校外的傳統民間藝術引進校園,豐富了高校教學課程內容,高校需做出細致合理的規劃,將培養優秀人才與傳承文化都做到最佳,更利于學生身心全面成長,對發揚傳統文化,構建和諧社會具有極大價值意義。
四、結語
隨著科技的發展給教育帶來便捷的同時,也有部分負面影響。高校融入西方文化在課堂中,不利于我國傳統優秀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本文從開發相關課程資源,完善文化課程體系,營造良好傳承氛圍等方面,講解了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校的基本教育措施,為推進中華民族文化長遠發展具有長遠意義。
[參考文獻]
[1] 張智昊.黑龍江民間藝術文化傳播的保護與傳承—評《保護與傳承—黑龍江民間藝術》[J].新聞愛好者,2018,06:97.
[2] 劉怡,雷耀麗.非物質文化視野下文化線路遺產構成的整體性研究—以絲綢之路起始段(陜西境內)為例[J].遺產與保護研究,2018,08:24-26.
[3] 庹中友,曾平菊.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現狀的調查分析—以貴州黔東南州少數民族為例[J].科教文匯,2018,11:157-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