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鳳梅
摘 要:本文立足初中化學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策略,從深度挖掘化學史,以史為鑒培養學生責任感;結合環境問題講解化學知識,激起學生使命感;立足現實開展化學實踐活動,提高學生參與感三個方面展開教學。
關鍵詞:初中化學;社會責任;教學策略
社會責任感是每個人內心感覺應對他人和社會所盡的義務。初中化學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化學知識的學習也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在這其中,社會責任感發揮著巨大的作用。近年來,隨著新課改的實施,化學核心素養培養取代學科知識水平的提高成為中學化學教學的目標,而其中對科學精神和社會責任也做出了一定的要求。這就更加需要教師改變原本只重視知識教學的現狀,通過各種方法培養學生社會責任,在新的教學形式下不斷提高學生思想覺悟,培養學生化學核心素養。
一、深度挖掘化學史,以史為鑒培養學生責任感。
唐太宗曾說:“以史為鑒,可以明得失。”歷史是人類寶貴的財富,而在初中化學的教學中同樣包含著化學史部分。但在過去的教學中,教師多重視化學理論知識的講解,對化學史的部分卻一言帶過,不予講解。自古以來,任何變革都會有流血和抗爭,而從近代開始,化學的發展日新月異,而這把“雙刃劍”給人們帶來的當然不止是好處。在現代各種規范的制定中自然也有著化學家們的抗爭和犧牲。這也就需要教師在進行化學知識講解時深度挖掘化學史,以這些化學家們為榜樣培養學生責任感。
例如在“化石燃料的利用”這一節,教師就可以講述克萊爾·帕特森的故事。他是通過鉛含量測出地球年齡的人,在這一成就達成后,石油行業開始資助他研究鉛的傳播途徑。在仔細研究了淺層海水和深層海水后,他得出了一個可怕的結論:海水表層的鉛含量要高出深層幾百倍。而當時最主流的觀點認為鉛是大自然本來就大量存在的,和水、空氣一樣必不可少的一種元素。而他沒有顧忌石油企業是他的金主,憤然發表了這一成果,為人們的健康抗爭。期間,他經歷了資金斷鏈、威逼利誘和受益同行的詆毀,但這些都未將他擊倒。最終,限制含鉛汽油的法案通過了。而這,距離他開始抗爭已經有二十年。而以克萊爾·帕特森這一深富責任感的科學家為榜樣,教師能有效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
二、結合環境問題講解化學知識,激起學生使命感。
責任來源于被需要,化學責任感的培養同樣也需要結合當今社會對化學的要求。環境問題是當今全球都在關注的問題,它有著綜合性的特點,不僅僅是地理問題,也與化學息息相關。而這也正是化學知識指導生產力發展的同時為人們帶來的危害。在化學知識的講解中通過環境問題體現其危害,教師能有效讓學生明白現今化學生產中存在的問題,激起學生解決這些問題的使命感。
例如在“化學與環境保護”這一節,教師就可以向學生講述世界八大公害和如今中國嚴峻的環境污染現狀。其中,世界八大公害是過去的發展過程出現的具有巨大負面影響的污染事件,主要發生在還處于發展過程中的發達國家,教師可以通過表格讓學生了解這些公害發生的原因和主要污染物的不同。而近些年來,中國的環境污染問題表現最為突出的就是大氣污染問題。教師即可以向學生播放柴靜的《穹頂之下》,讓學生通過記錄片的形式更形象地了解中國的大氣環境現狀和污染根源:石燃料燃燒。這樣,教師通過對環境問題的講解能讓學生了解化學知識應用不當的危害,有效激起學生解決化學污染問題的使命感。
三、立足現實開展化學實踐活動,提高學生參與感。
實踐是化學學習的目的,在初中化學的教學中,實踐活動的開展是極其重要的一部分。而通過實踐活動的開展,教師不僅能讓學生驗證自己所學的化學知識,還能讓學生獲得成就感。這就需要教師立足現實問題開展化學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提高其參與感,在參與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社會責任感。
例如在“化學與農業生產”這一節,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我為農業獻良策”的實踐活動,將學生分成人數合理的小組,調查周邊農業生產中農藥使用的問題,并通過研究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其中,調查的方向包括農藥使用的正確性、效率、對土壤的污染程度等。如有的學生小組通過調查發現化肥袋和農藥包裝回收率較低,對農田環境造成了極大的危害,即可提出農藥和化肥加價賣而有償回收包裝等措施。這樣,教師通過實踐活動的開展讓讓學生利用化學知識解決現實中的問題,讓學生在參與問題解決的過程中有效提升了自身社會責任感。
綜上所述,在化學核心素養培養逐漸受到重視的大背景下,社會責任作為其一部分也發揮著越發重要的作用。在初中化學的教學中,教師需要通過深度挖掘化學史培養學生責任感;結合環境問題講解激起學生使命感;開展立足現實的化學實踐活動提高學生參與感。只有這樣,教師才能不斷在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在新的教學形式下不斷培養學生化學核心素養,讓學生在化學的學習中真正學有所得,學有所用。
參考文獻:
[1]吳秋煌,張賢金,楊曉聰.初中化學教學中“科學態度與社會責任”的培養[J].化學教與學,2019(10):25-27.
[2]許乃義.培育初中生社會責任素養的教學實踐與反思——以“化學物質與健康”為例[J].化學教與學,2018(12):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