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敏
摘 要:打掃衛生是一個人生存的基本能力之一,打掃并保持周圍環境衛生,不僅令人精神愉快,心情舒暢,更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減少各種疾病的發生。因此培養智障生養成打掃衛生的良好習慣,是智障學生重要的培養內容之一。智障學生家庭中,大多數父母沒有從小去培養孩子的衛生習慣,許多學生在學校亂扔紙屑、果皮,寢室、教室環境衛生都由老師和保潔阿姨打掃。盡管老師每天反復講,不停的教,收效也不理想。本文主要探討培養智障學生良好衛生習慣的方式方法,希望可以為提高智障學生獨立生活能力提供一些思路。
關鍵詞:智障學生;良好衛生習慣;培養
引言:
衛生是個人和集體生活、生產衛生的總稱,注意衛生能夠預防疾病,有益于身體健康。習慣是指慣常的習性和行為,習慣有如下特點:1.習慣是自動化的行為方式;2.習慣是在一定時間內逐漸養成的,它與人后天條件反射系統的建立有密切關系;3.習慣還包括思維的、情感的內容;4.習慣滿足人的某種需要,由此習慣可能起到積極和消極的雙重作用。培養智障學生的良好衛生習慣,有助于保持智障學生的身體健康,有益于智障學生的未來生活。
一、智障學生概述
智障學生是指存在智力方面障礙的學生。智力障礙(MR)又稱智力缺陷,一般指的是由于大腦受到器質性的損害或是由于腦發育不完全從而造成認識活動的持續障礙以及整個心理活動的障礙。按照智商分數和社會適應障礙程度兩個基本指標將兒童智力障礙分為四個等級。①輕度智力障礙,智商70~55分(以韋氏智力測驗為例,下同),同時具有輕度的社會適應障礙。②中度智力障礙,智商55~40分,同時具有中度的社會適應障礙。③重度智力障礙,智商40~25分,同時具有嚴重的社會適應障礙。④極重度智力障礙,智商在25分以下,同時存在極為嚴重的社會適應障礙。
二、智障學生常見的不良衛生習慣
智障學生由于本身智力的問題,會表現出很多不良的衛生習慣,而且學生自己并不會認識到這些行為是不健康、不衛生的。智障學生常見的不良衛生習慣有不洗手、不洗澡、不剪指甲、用手抓取食物、亂扔物品、隨地坐下或躺下、上完廁所不擦屁股甚至隨地大小便。
三、智障學生不良衛生習慣出現的原因
(1)智力障礙的存在
智力障礙是導致智障學生出現不良衛生習慣的根本原因,智障學生缺乏對基本是非的辨別能力、判斷能力,也不具備自我約束能力和理解能力,對于家長、教師提出的很多要求記不住也理解不了,更習慣于本能的指引。
(2)家庭教育在衛生習慣方面存在缺失
我國目前在特殊教育方面建設并不完善,智障學生在學前階段缺少接受幼兒園教育的機會,只能接受家庭教育。若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缺少衛生習慣方面的教育,為孩子一手包辦日常生活,或采用溺愛放任的態度,很容易導致智障兒童積累不良衛生習慣,形成惡性循環,最終積重難返。還有的家長有培養衛生習慣的意識,卻缺少系統的、科學的培養方法,在培養智障兒童的過程中抓不住重點,導致智障兒童的不良衛生習慣根深蒂固。
四、培養智障學生良好衛生習慣的具體方式方法
(1)根據智障學生的智障程度和個人特點制定培養計劃
在同一個班級中的智障學生也會存在不同的智障程度,在衛生習慣方面有各自的特點。有的學生屬于輕度智障,有的則屬于中度或重度智障;有的學生的問題在于喜歡啃指甲、飯前便后不知道要洗手,有的學生則比較嚴重,隨地大小便,上完廁所不擦屁股。因此,特殊教育學校的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智障程度和個人特點制定培養計劃,對癥下藥,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良好的衛生習慣。而不是完全的一刀切,這樣的培養效果比較差。教師在制定了針對智障學生的個人衛生習慣培養計劃后,要做好與家長的溝通工作,借助家長接送孩子的機會,借用家長會、家訪等時機,將這份個人衛生習慣培養計劃與家長共同執行,齊心協力培養智障學生的衛生習慣,不溺愛他們,不放任他們的不良衛生行為,培養出更加優秀、更具備獨立生活能力的孩子。智障學生終有一天要脫離學校、走入社會、獨立生活,良好的衛生習慣能夠使他們更健康的生活,更加順利的融入社會,擁有一份更光明的未來,因此,教師要與家長達成共識,爭取到家長的認同和配合,共同完成對智障學生良好衛生習慣的培養工作。智障學生衛生習慣的培養過程和記錄可以由教師整理后計入學生個人檔案,成為學生成長記錄的一部分,為學生未來進入社會工作崗位提供更多的幫助。
(2)將衛生習慣的培養融入日常學習生活
與普通孩子相比,存在智力障礙的學生思維比較簡單、直接、機械,教師的反復講解和示范,不如將要求和結果向學生講明后要求他們反復跟做,即使學生不能理解這些行為的真正含義,也能夠使他們先接受這樣的行為,先習慣于日常學習生活中這些行為的存在,經過大量的反復實踐使良好的衛生行為真正形成習慣。比如:在學校每次吃飯前,教師都安排學生排隊用香皂或洗手液洗手,洗手后還要挨個檢查洗手的質量,檢查指甲縫里是否干凈,使學生養成飯前洗手的習慣;又比如:每天放學前,教師都讓學生將自己座位上的垃圾統一交到一個垃圾桶或大垃圾袋里,并每天安排一名學生將垃圾袋送到收垃圾的站點,初始可以由教師領著學生去,時間長了后教師可以脫離,讓學生獨自去送垃圾。教師在培養智障學生良好衛生習慣時要注意與家長打好配合,要求家長在家里時也以同樣的標準要求學生,要求學生早起和睡前獨立完成刷牙的工作,要求學生在家飯前便后要洗手,要求學生將垃圾放在指定地點等,用這種堅持重復、大量實踐的方式才能夠最大程度上培養起智障學生的良好衛生習慣。
(3)多多鼓勵和贊美智障學生
智障學生存在智力上的障礙,卻并不是完全無法與人交流,他們只是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很差,因此,智障學生比普通學生更需要教師的耐心,需要來自家長和教師的鼓勵和贊美。由于智障學生的理解能力很差,因此,教師和家長在鼓勵和贊美學生時要使用直接的方式和用語,比如直接表揚學生“你做的真棒!”“你進步了很多”等,或者直接獎勵代表表揚的小紅花、小紅旗等。教師還可以在班級中設立衛生標兵或流動紅旗等獎勵機制,將最先養成良好衛生習慣、保持衛生水平最高的學生評選為衛生標兵,由衛生標兵承擔起一部分帶領同學們飯前洗手、打掃教室的任務。這樣一方面可以發揮出榜樣的帶頭作用,激勵其他智障學生更好、更快地建立起良好的衛生習慣,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培養他們樂于助人等優秀品質,幫助智障學生保持住良好的衛生習慣。
結束語:
本文主要分析和探討學校、家長與教師如何配合才能培養智障生良好的衛生習慣,才能培養學生良好的衛生意識。這是特殊教育學校的重要教學內容之一,也是教師教學中遲遲難以推進的工作。特殊教育學校的教師要做好與家長的溝通、交流工作,共同制定并執行針對智障學生的個人衛生習慣培養計劃,用更加直白易懂的話語和方式鼓勵、贊揚學生在衛生上的進步,充分發揮榜樣的力量,幫助智障學生建立自信心和成就感,培養他們樂于助人等優秀品質,幫助智障學生更健康的生活,使他們未來能夠獨立的生活,使智障學生能夠更加順利的融入社會。
參考文獻:
[1]穆娜嫻.淺談如何培養智障學生的良好衛生習慣[J].考試周刊,2017,(47):31. [2]陳璇.試論智障兒童良好衛生習慣的養成[J].神州,2018,(22):218.DOI:10.3969/j.issn.1009-5071(s).2018.22.208.
[2]周淑華.淺談開展智障學生的良好行為養成教育[J].中外交流,2018,(11):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