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任海
摘 要:時代在發展,教學在進步。現階段的小學數學已經越來越受到廣泛關注和重視。毫無疑問,互動教學在當前小學數學高年級中已經得到了全面推廣和應用并且收到了良好的課堂效果。筆者在本文就互動教學在小學數學高年級教學中的應用進行一定分析和探究,并且提出一些教學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互動教學;小學數學;高年級教學
引言:
互動教學作為一種先進的教學理念,在現階段的小學數學高年級教學過程中能夠為教師們提供諸多幫助,從而讓數學教學形式變得更加多元化、豐富化。在互動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轉變“填鴨式”傳統教學模式,積極與學生們進行交流和溝通,在課堂中以學生為中心,全面提升小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1]。與此同時,教師還應該合理化、科學化的應用現代教育技術和手段,在多媒體教學的過程中與學生們積極互動,增強師生友誼的同時全面提升數學教學質量和效率。
一、教師應營造一個優質的數學課堂教學環境
平心而論,教師應在現階段小學數學高年級日常互動教學環節中全面為學生們營造一個優質的數學課堂教學環境,這種方法能夠讓整個數學教學氛圍變得愉悅化、輕松化。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完全可以放松心情,全面發揮數學學習的創造性和積極性,教師和學生間的交流和溝通也會變得更為融洽、和諧。教師同時也必須要對以往較為守舊的教學方式進行創新,力爭讓學生們積極的成為教學過程中的一分子,全面參與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之中,通過互動教學的多元化方式,全面提升小學數學高年級教學的整體質量。筆者建議,教師在日常引導學生進行數學知識學習的過程中應該積極鼓勵、贊美學生,讓小學生們能夠增加學習熱情,更加積極的表達出自己與眾不同的想法和看法,有效拓展學生們的數學邏輯思維能力。除此之外,教師在積極營造優質教學環境的過程中也必須要重視小學生們的心理活動,讓學生們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擁有良好的動力和飽滿的激情。
二、教師應充分考慮學生們個性模擬情境教學
筆者認為,在現階段的小學數學高年級日常互動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學習實際多采用模擬情境教學方式。客觀而言,在小學數學高年級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們需要具備一定想象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在模擬情境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完全可以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讓整個教學氛圍變得更加歡樂輕松,讓小學生們的學習感受變得更加真實和具體。筆者建議,教師小學數學高年級互動教學過程中,采取模擬情境教學方法時一定要充分考慮到每一個學生的個性以及學習特點,隨后結合教材的教學重點進行合理的情境創設,讓小學生們可以快速融入到學習氛圍之中[2]。舉個教學例子,在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百分數》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們模擬一個在市場購物的教學情境,教師可以和學生們充分互動,教師做售貨員,學生們做顧客,在購買服裝以及相關物品時學生詢問多少錢,教師回答價格后提出現在是八折優惠,八折就是按照原價格的80%出售,這種直觀的互動教學情境和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們充分理解到百分數的含義,在接下來的學習過程中將更加輕松和游刃有余。
三、教師應全面優化教學環節貼近學生生活
實事求是的講,在現階段的小學數學高年級教學過程中,為了讓互動教學效果更加出色,筆者建議教師應該全面優化教學各個環節,讓數學學習更加貼近學生們的日常生活。具體來說,首先教師必須要對課堂導入加以重視.在數學實例導入之前,教師一定要和小學生們多進行溝通和交流,教師和學生之間相互了解、相互熟悉,可以讓學生們消除學習緊張感,全身心投入互動教學過程中。舉個教學案例,在人教版數學五年級《長方體和正方體》一課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取多媒體教學方式將提前做好的視頻教學課件立體化的呈現給學生,多媒體課件中為直觀的展示了一些非常有代表性的立體建筑物,以及生活中學生們經常見到的立體化圖形,讓學生們可以進行直觀化、實際化的感受,對這些立體圖形的規律和形式加深理解。顯而易見,這種實例導入方式能夠簡單有效的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其次,在日常互動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調動學生們的創新思維能力以及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們在主動發言以及思考過程中,不斷和教師以及同學之間進行互動交流,教師通過正確的引導教學讓學生們的思維能力和想象力不斷開闊,鼓勵學生們在數學學習過程中不斷深入分析、思考,將自己的想法都表達出來,讓學生們能夠樹立起堅定的數學學習自信心,提升獨立思考問題的綜合能力。
結束語:
綜上所述,互動教學在現階段小學數學高年級日常教學過程中的全面應用意義重大,這種教學方式既能夠充分激發小學生們的數學學習熱情,還可以全面提高學生們自主學習數學知識的動力。教師在未來的教學過程中應不斷鉆研、不斷探索、不斷創新,采取合理化、科學化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力爭讓小學數學高年級教學質量“更上一層樓。”
參考文獻:
[1]汪慧玲. 互動教學在小學數學高年級教學中的應用研究[A]. .教師教育論壇(第六輯)[C].:,2019:3.
[2]陳軍玲. 互動教學在小學數學高年級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 華夏教師,2019(01):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