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新穎
摘要:目的:分析社區護理干預對于高血壓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依從性所造成的影響。方法:隨機選取100例年齡不小于55歲的高血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每組50例患者。對于研究組進行高血壓相關的醫療知識講座,同時,從飲食、心理、行為方式、生活習慣以及服用藥物等方面開展護理干預。對于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的藥物治療,不進行其他的護理干預。對兩組患者進行為期一年的觀察,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對兩組患者的相關情況進行調查與分析。結果:通過比較,在健康飲食、遵從醫囑服用藥物、定期進行血壓測量、限制飲酒、戒除吸煙、控制體重以及保證運動量等方面,研究組的整體效果要明顯優于對照組,以P<0.05,證明差異在統計學上具有意義。結論:采用社區護理干預有助于提升高血壓患者的治療過程中的依從性,可以有效控制患者病情,同時減少并發癥的出現。
關鍵詞:護理干預;高血壓患者;健康教育;評定指標;應用價值
作為一種常見的心腦血管疾病,高血壓對于我國人民的健康造成了巨大的潛在威脅,然而,由于醫療水平的限制與人口基數較大,目前我國的高血壓防治工作仍處于較低的發展水平,不利于人民群眾及時發現并進行有效的治療與干預[1]。本次研究針對高血壓患者的特點進行分析,從飲食、心理、行為方式、生活習慣以及服用藥物等方面開展護理干預,旨在幫助人們有效改正生活中的不良習慣,建立一個健康的生活狀態,從而有效降低高血壓的發病幾率,促進高血壓患者健康水平的提升[2-3]?,F將本次研究的相關結果整理報道如下。
1、研究資料及方法
1.1 研究資料 本次研究隨機選取100例年齡不小于55歲的高血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40例,女性60例,將其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每組50例患者,所有患者經診斷均符合衛生部門頒布的中高血壓的相關診斷標準。其中,患者年齡在55~80歲之間,平均年齡(60.2±5.7)歲;病程15~32年,平均病程(20.1±6.5)年;收縮壓最高大于180mmHg,舒張壓最低大于90mmHg(注:1mmHg=0.133kPa)。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以及病程等方面無明顯差異性,以P>0.05表明差異在統計學上無意義,因此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1.2.1 研究組 對于研究組進行高血壓相關的醫療知識講座,同時,從飲食、心理、行為方式、生活習慣以及服用藥物等方面開展護理干預,從而幫助患者建立一套良好的日常生活習慣,進一步提升其對于治療工作的依從性。在具體的實施上,本次研究的主要內容如下:降低食物中鈉鹽的攝入,減少高熱量與高脂肪食物的攝入,不吃油炸食品;減少煙酒的使用;避免情緒的高度緊張,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加強相關醫療知識的宣講,提升患者對于疾病的了解;適當進行體育鍛煉;遵照醫囑進行藥物的服用。
1.2.2 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的藥物治療,不進行其他的護理干預。
1.3 研究的指標以及效果的評價標準 對于兩組患者的遵醫囑行為以及血壓的控制情況進行分析,以收縮壓/舒張壓的數值小于140/90mmHg作為是否良好控制血壓的標準。
1.4 統計學方法 運用統計學軟件,對于研究過程中所得到的信息進行有效的處理。其中,用“x±s”表示計量資料,以t來完成相應的檢驗工作,用“%”表示計數資料,以x2來完成相應的檢驗工作。對于檢驗結果,以P<0.05,證明差異在統計學上具有意義。
2、結果
2.1 患者對于醫囑的遵守程度比較 在對于醫囑的遵守情況上,通過對比,在健康飲食、遵從醫囑服用藥物、定期進行血壓測量、限制飲酒、戒除吸煙、控制體重以及保證運動量等方面,研究組的整體效果要明顯優于對照組,以P<0.05,證明差異在統計學上具有意義。具體數據詳見表1。
3、結論
綜上,可以得出,近年來,我國以高血壓為代表的慢性疾病對于人類造成的潛在威脅逐漸增大,在治療過程中,僅僅依靠醫療技術是不夠的,還應當幫助患者建立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發揮社區護理干預的積極作用,從根源上降低高血壓等慢性疾病的患病幾率,做到早發現早治療[4]。同時,還應幫助患者更好地了解高血壓的危害及相應的醫療知識,進一步提升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依從性,真正做好在生活中遵守醫囑進行作息與藥物的服用,有效控制血壓,減少并發癥的出現。
參考文獻:
[1]羅賢惠,王學慧.居家護理干預對社區老年高血壓病患者血壓和用藥依從性的影響體會[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8,18(67):264.
[2]衛怡,鄔海紅.家庭訪視護理干預實施于社區老年高血壓患者中對服藥遵從行為、家庭功能的影響探討[J].家庭醫藥.就醫選藥,2018(07):237-238.
[3]陳青青,陳美佳,黃秋梅,林淑玲,蘇碧蘭.社區護理干預在腦卒中合并高血壓患者中的應用價值分析及對患者睡眠質量的改善[J].世界睡眠醫學雜志,2018,5(06):632-634.
[4]許芳.個性化積極心理護理干預對社區老年高血壓患者心理健康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7,5(21):10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