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華
摘 要:應用題在小學數學學習過程中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小學生必須掌握的數學技能之一。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按照一定步驟對學生進行積極引導,幫助學生順利解決應用題。文章主要圍繞小學數學應用題解題教學方法展開探究,介紹了讀懂題意,初步定位考查知識;抽象知識,確定內在數量關系;設計步驟,精心推導最終結果等不同教學步驟。
關鍵詞: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教學方法
應用題是指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實踐的題目,通常來說有兩種題型,一種是純粹涉及數學知識的題目,另一種是涉及到實際生活問題解決的題目。應用題在小學階段是一種非常重要的題型,能夠鍛煉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吸收,還能夠考察學生對數學知識的運用,更能夠檢驗學生數學解題習慣。但是在小學階段,學生理解能力較差,不能對應用題的題目含義進行很好的理解,導致解題過程中經常出現各種問題。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指導學生解決應用題可以從以下角度入手。
一、讀懂題意,初步定位考查知識
解決應用題的第一步首先需要解決學生對應用題題意的理解問題,學生能夠讀懂應用題的題意是解決應用題的先決條件,學生在理解題意之后才能夠對其中蘊含的數學知識有一定的理解,知道該運用什么樣的知識解決對應問題。教師在指導學生理解應用題題意過程中需要使學生能夠明白題目當中的關鍵詞,只有對關鍵詞進行定位,才能夠將應用題的整個題干進行細化,從應用題的表面深入到內部。教師指導學生發現其中解題的關鍵,以此來找到解題需要的知識點,順利完成應用題解題的初始階段。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向學生展示如下應用題題干“已知一張桌子的價錢是一把椅子的5倍,又知一張桌子比一把椅子多60元,一張桌子和一把椅子各多少元?”教師在引導學生題意過程中有兩個關鍵步驟,一是要學生明白題干的敘述主體是椅子還是桌子,二是要學生明白桌子與椅子之間的數量關系。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不僅明白了敘述主體是桌子,還通過“多”這個關鍵詞知道了桌子與椅子之間的數量關系。最終學生明白了一張桌子的價錢等于五把椅子的價錢,而其中的多出來的60元相當于四把椅子,學生能夠順利進行后續計算步驟。
二、抽象知識,確定內在數量關系
學生在初步讀懂題意之后的下一步就是需要準確找到應用題題干中所蘊含的數量關系,以便進行下一步解題步驟。數量關系是應用題當中各個數量之間的具體關系,學生只有準確定位應用題題干中的各項之間的數量關系,才能夠根據其中的熟練關系確定解題具體需要用到的數學公式,也才能夠按照數學數量關系式子進行計算,得到最終結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指導學生對題干中各項事物之間的數量關系進行分辨,弄清楚各項事物的多與少以及倍數關系。
有應用題以長方形的長與寬為描述對象,使學生從長與寬的數量關系出發,分別確定長和寬的具體數據的基礎上計算長方形的面積與周長:“一個長方形長是18厘米,寬是長的一半多2厘米,求這個長方形面積和周長分別是多少?”教師在指導學生解決問題過程中使學生先從“寬是長的一半多兩厘米”敘述中將長方形的寬設為未知數X,由此可知長方形的長具體數據為(?X+2),順利將長和寬之間的數量關系確定下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抽象知識的過程就是學生發現其中數量關系的過程。
三、設計步驟,精心推導最終結果
應用題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讀懂題意十分重要,只有這樣才能夠明白題目想要解決的關鍵點在哪里。教師引導學生發現抽象知識的過程也十分重要,能夠使學生順利確定數量關系。但在是最終解決應用題過程中,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對解題步驟進行精心計算,才能夠將上述步驟中的教學效果體現出來。最后的解題步驟中,學生不僅需要細心,還需要耐心,只有細心才能夠將所有條件羅列清楚,只有耐心才能夠在計算過程中不出錯。教師在指導學生完成最后計算步驟過程中需要對學生所需要的計算能力進行提高。
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應用題解題步驟訓練過程中可以利用小組競賽的方式提高學生的參與度,還能夠使學生在短時間內見識到精確計算的優勢與不足。教師將學生分為不同小組,展示應用題題目,所有小組共同對題目展開研究計算,每小組內學生計算正確得一分,第一個完成計算且結果正確的加一分,最終小組的總成績作為排名依據。學生在競賽心理的趨勢下計算更加積極,教師也能夠看到學生在計算過程中的不足,能夠針對學生在計算過程中的不足進行講解,有利于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題解題教學應按照一定步驟進行,教師首先需要帶領學生讀懂題意,初步定位考查知識,緊接著帶領學生抽象知識,確定內在數量關系,最終指導學生設計步驟,精心推導最終結果,實現學生對應用題的順利解決。
參考文獻:
[1]崔淑萍.探討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優化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9(45):168-169.
[2]司圣芹.論小學高年級學生數學應用題解答能力的培養策略[J].當代教研論叢,2019(0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