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書龍
摘 要:對于小學生來說,數學是其必須學習的一個重要科目。但是,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常常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如何增強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是教師所關注的重點。本文就如何提升學生的數感進行探索。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感;生活教學;感受能力
由于數學知識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所以其難以被學生所理解和接受。作為小學數學教師,一定在教學過程中增強學生的數感,才能夠促進學生更好的把握所學習的內容。所謂數感,其實就是學生在數學運算當中對數學的一種感悟和領悟能力,其能夠幫助學生更快的把握題目中或者學習中的重點,提高學生的思維速度,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成績。本文就小學數學培養學生數感的策略進行研究。
一、有效運用生活教學
任何藝術形式,都是在生活的基礎上發展演變而來的,其不能夠脫離生活而獨自存在。與此同時,任何學科也是如此。許多數學家都是在生活中觀察某些事物的形態,從中得到某些感悟而推導出具體的理論知識。另外,數學家探索一般事物存在和發展的規律就是要合理使用這些規律,將之重新運用在現實生活之中解決實際問題。作為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也要從實際生活中尋找相應的素材,讓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知識。例如,在《加與減》一課中,教師要讓學生經過觀察等學習活動,深入的理解加減法的含義。另外,教師要讓學生能夠正確的計算得數是6的加法以及相應的減法。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以“猜數游戲”作為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在多媒體上展示幾個蘋果、梨等生活中的事物,讓學生說出這些事物的數量。然后,教師可以展示一張左邊是3個蘋果,右邊是2個蘋果的圖片,讓學生猜測將這些蘋果合在一起會有怎樣的數量變化。另外,教師可以運用學生身邊隨處可見的筆作為實驗的對象。教師可以在學生面前展示6只筆,再從這些筆中拿出3只,讓學生說出該剩下幾只。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極大的增加學生對于數學的理解和感悟。
二、增強學生感受能力
實踐,是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一種非常有效的方式,也是培養學生對于數學的感悟力的一種很好的方式。在實踐的過程中,學生能夠親身經歷其中,從而更好的感受事物的變化過程和知識的產生過程。作為小學數學教師,一定要仔細研究教材中的內容,根據這些內容設計相關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生活的實踐中獲得良好的課堂體驗,進而提升學生的數感。例如,在《觀察物體》一課中,教師要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物體的形狀,并且讓學生在交流中培養其與人交往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空間感。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在校園中觀察真實的物體的形狀。教師一定要上課之前就進行實地的考察,在校園中尋找學生所要觀察的對象,從而在教學中直接帶領學生進行觀察。在學生進行實地觀察的過程中,能夠圍繞所觀察的物體隨意走動,能夠從各個角度觀察事物的形,進而增強學生的個人感受。然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拿出紙和筆畫出自己所看到的不同形狀,并且說明自己站在物體的哪個位置。最后,教師可以挑選學生所畫的圖形展示在全班學生面前,讓學生猜測這是什么物體。通過這些環節和真實的體驗,學生都興致勃勃的參與到教學之中進行正向和反向思考,進而提升了學生的數感。
三、培養學生思維意識
學生只有經常觀察和分析數學中的運算規律和邏輯體系,才能夠培養其數學思維意識,進而增強其數學的感受力。學生的數感,是可以在訓練的過程中一步一步培養的。作為小學數學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身邊中的事物,并且幫助學生從數學的角度對其進行解構和分析,從而認識到其中所潛藏的數學問題和數量關系。教師可以在多樣的題型訓練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而增強學生的數感。例如,在《混合運算》一課中,教師要讓學生掌握兩級運算中三步運算式題的順序,在訓練中提升學生的計算能力。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給學生出示一些數學計算題目作為導入,來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力。然后,教師可以給學生展示“16×4+6×3”這個例子,讓學生思考這個式子的計算順序并且進行討論。然后,教師可以挑選學生說出這個算式的計算順序并且對其做出相應的指導和講解。在學生掌握了學生的內容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將這個式子中的“+”變為“-”應該怎樣計算,從而拓展學生的思維。通過這些運算訓練過程,教師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數感。
綜上所述,數學,就是對于我們身邊的生活現象的抽象概括和總結,其是一門非常有趣的學科。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總是關注于教材理論知識的講授,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難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降低了學生學習數學的樂趣。作為小學數學教師,一定要在興趣的激發下,引導學生進行思維的訓練進而提升學生對于數學的數感,讓每一個學生愛上數學。
參考文獻:
[1]陳嬌;.經歷數感形成,培養數學素養——淺談如何培養小學生數感[C]//2018年“教育教學創新研究”高峰論壇.2018.
[2]周泉君.讓感覺飛——談小學數學教學中數感培養的策略[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3(4):9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