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強
摘要:目的:探討高原性肺水腫采用CT診斷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研究對象為32例高原性肺水腫患者,研究時間為2016年01月14日至2018年03月10日,均采用CT技術進行診斷,且對診斷后結果進行觀察及評估。結果:32例高原性肺水腫患者經CT技術診斷后,存在磨玻璃樣密度增高影20例,其中右下葉背段共4例、右下葉背段及后基地段共4例、右下葉共4例、雙下葉背段共8例;存在云絮狀密度增高影共12例,其中右上葉前段、后段下葉背段及左上葉前段、下葉后基底段共6例,右上葉、中葉內側段、下葉背段、后基底段、左上葉前段及下葉背段共4例,右上葉后段及右中葉內側段共2例;尚未發生晚期病變。按照CT影像分為四種類型,即中央型15例、百分比46.88%,局限性8例、百分比25.00%,彌漫型5例、百分比15.63%,間質性4例、百分比12.50%。結論:CT診斷高原性肺水腫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能夠為疾病診斷與治療工作提供客觀、可靠依據,值得應用及推廣。
關鍵詞:高原性肺水腫;CT;診斷
高原性肺水腫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疾病之一,具有極高的發病率及死亡率,典型臨床表現在于咳嗽、胸悶、氣促、咳粉紅色泡沫樣痰,多數患者發病前均合并感冒癥狀,若不及時進行有效診斷及治療,可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1】;我院為了探討高原性肺水腫采用CT診斷的臨床效果,選取研究對象為32例高原性肺水腫患者,見正文描述: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本次選取研究對象為32例高原性肺水腫患者,研究時間為2016年01月14日至2018年03月10日,均采用CT技術進行診斷,且對診斷后結果進行觀察及評估。平均年齡值(42.32±1.12)歲,年齡范圍20至46歲;均伴有胸悶、氣促、心慌、呼吸困難、咳嗽等臨床表現;于聽診可見兩肺側布滿濕羅音,痰液呈白色或粉色泡沫樣。
1.2方法
32例受檢人員均采用單排螺旋CT(西門子Balance)技術掃描,平均層厚控制為10mm左右,間隔為10mm,用感興趣區薄層為2mm。
1.3觀察指標
分析且評估32例高原性肺水腫經CT技術診斷后類型。
1.4統計學方法
運用SPSS20.0分析本文數據,以P<0.05表示對比數據存在統計學意義。
2結果
(1)32例高原性肺水腫患者經CT技術診斷后,存在磨玻璃樣密度增高影20例,其中右下葉背段共4例、右下葉背段及后基地段共4例、右下葉共4例、雙下葉背段共8例;存在云絮狀密度增高影共12例,其中右上葉前段、后段下葉背段及左上葉前段、下葉后基底段共6例,右上葉、中葉內側段、下葉背段、后基底段、左上葉前段及下葉背段共4例,右上葉后段及右中葉內側段共2例;尚未發生晚期病變。按照CT影像分為四種類型,即中央型15例、百分比46.88%,局限性8例、百分比25.00%,彌漫型5例、百分比15.63%,間質性4例、百分比12.50%。
(2)CT影像學表現:①肺紋理呈增多樣,多見部位在于肺野中外帶,走形較為自然,邊緣呈光滑或模糊樣;②網絡樣改變,肺部紋理以網格狀交織增厚;③磨玻璃樣改變,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肺野透亮度、增高密度;④結節影,可在增粗肺紋理周邊見類圓形影,于肺外帶較為常見;⑤大片影狀,呈地圖樣,邊緣模糊不清,且處于不規則樣。⑥時間胸膜阻斷顯像,好發于時間裂部位,呈斜裂、水平裂;⑦代償性肺氣腫,多見部位在于肺上葉于下葉部位;⑧混合型,發生于病情較重患者中,可同時出現多個。
3討論
高原肺水腫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疾病之一,同時也是一種能夠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的急性高原病,好發人群在于初次進入海拔3000米以上地區,具有發病急、病情變化快等特點,若不及時進行有效處理,可引起一系列嚴重并發癥,繼而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2】;近年來,隨著旅游產業的不斷發展,于高原觀光的游客呈日益上升趨勢,導致急性高原病發生率也隨之增加;而造成高原性肺水腫主要發病機制在于早期肺動脈高壓過度升高所引起,可隨著病程的發展造成缺氧損傷及血流動力學改變,最終增加肺泡屏障非炎性滲漏,加上氣-血屏障的通透性增加,能夠出現肺間質液體主動吸收障礙及消散功能障礙;曾有學者研究表明:高原性肺水腫的誘發因素與勞累、受寒、呼吸道感染等具有密切相關聯系,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高原性肺水腫發生率,因此在臨床上早期進行有效診斷及治療十分重要,對提高患者的生命質量具有積極作用【3】。
目前臨床上選擇采用影像學方法診斷高原性肺水腫疾病,即CT技術,主要表現在于以下幾點:①早期于下肺葉背段及后基底段出現磨玻璃樣密度增高影,且被納入為間質型肺水腫病理變化中;②中期可存在云絮狀密度增高影,通常是在早期未能得到及時治療所造成,屬于間質型肺水腫合并肺泡型肺水腫范圍;③晚期病變能夠充滿整個肺段或肺葉,即發展至上肺葉后段及前段,于肺段支氣管可見充氣;④右肺病變程度與左肺相比,前者更加嚴重。以往臨床上依賴普通X線技術進行檢查,但是該方法對于早期肺功能診斷而言存在較高的漏診率,易耽誤最佳治療時機;而CT技術則具有較高的成像密度分辨率,能夠用于早期診斷,從而讓患者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治,對改善預后具有積極作用【4】。
總而言之,CT診斷高原性肺水腫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能夠為疾病診斷與治療工作提供客觀、可靠依據,值得應用及推廣。
參考文獻:
[1]魏群,仲春,李斌. 高原性肺水腫的研究進展[J]. 中國實驗診斷學,2016,20(4):694-697.
[2]王俊,趙建忠,趙祥林,等. 高原肺水腫的影像學檢查價值[J]. 醫療衛生裝備,2015,36(11):78-80.
[3]胡明冬,李琦,賀斌峰,等. 高原過度通氣試驗診斷早期急性高原肺水腫的臨床研究[J]. 中華肺部疾病雜志:電子版,2016,9(6):617-620.
[4]周恩岐. 早期肺水腫的臨床及CT分析[J]. 現代醫用影像學,2016,25(6):11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