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文全
【摘 ?要】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人們對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給予了很高的期望,傳統的單一教學模式也已經不再適應學生的學習需求。核心素養導向下,初中物理教師要能夠轉變傳統教學模式,在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引領下做到知識與能力并重,將學科核心素養通過多種教學手段有效滲透給學生,以培養學生優秀品質和關鍵能力,為后續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筆者立足多年教學實踐探究核心素養視角下的初中物理教學策略,供一線同仁參考。
【關鍵詞】 初中物理 ?核心素養 ?優化教學 ?有效策略
隨著新課程教育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被放到了重要地位。初中物理的核心素養中包含物理觀念、實驗探究、科學思維及科學態度等方面的內容,教師要在實踐教學中結合具體教學內容,在教學中從這四方面出發,注重發揮學生主體性,有效培養學生的物理核心素養。
一、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物理觀念
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對知識充滿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的階段,物理教師在實踐教學中可以結合具體教學內容,通過創新多種教學手段,創設豐富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在引導中帶領學生發現生活現象中蘊藏的物理知識,豐富學生視野的同時有效促進學生思考,逐步培養學生正確的物理觀念。
比如,在教學《電流和電路》一課時,由于本節課是學生第一次接觸電路元件,學習連接電路,還初步接觸物理量——電流,對學生來講有一定難度,但本節課學習直接影響學生后續電學知識的掌握,因此教師可以著重從激發學生興趣入手,利用生活中夜景燈光效果讓學生產生探究興趣,優化教學過程,并通過多媒體輔助學生對電流的形成和電流方向等抽象知識進行學習,并在直觀的實驗演示和提問指導中幫助學生逐步形成物理觀念。
二、重視物理實驗,提升學生探究能力
作為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物理知識的獲得離不開有效的實驗探究。為了讓學生理清物理抽象概念,掌握知識探究方法,了解物理學科的本質內涵,教師在教學時可以根據學生需要引導學生開展物理實驗的探究活動,讓學生在實驗模擬和體驗中經歷知識的發現和探究過程,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
比如,在教學《探究串、并聯電路的電壓規律》一節實驗探究課時,為了充分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我在教學時注重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在教學中做好器材的準備,并將學生分為若干學習小組,在合作交流中一步步總結實驗結論,并梳理、反思以增強對知識的理解與內化。在學生合作探究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啟發性問題給學生正確的物理探究方向,在有效的動手操作中讓學生對物理概念有深入清晰的認知,同時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物理探究能力。
三、善于問題引導,提升學生科學思維
物理知識存在一定的抽象復雜性,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有較高的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能夠從表象分析事物的本質,在教學中通過問題引導驅動學生提取有效物理信息,掌握物理現象的內在規律,在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科學嚴謹的學習態度,能夠運用科學思維進行知識學習和問題解決。
比如,在教學《探究電流與電壓、電阻的關系》實驗時,教師可以根據實驗的現象向學生提出思考問題,如:小燈泡的發光有什么不同?若電阻一定,電流和電壓可能存在什么關系?電壓一定,電流與電阻可能存在什么關系?等,讓學生在思考中一步步探究實驗的內涵。又如,在教學《電能》一課時,教師就可以通過問題引導學生:電能有哪些來源?在生活和生產中有哪些應用?小燈泡發光時的能量是如何轉化的?電風扇通電葉片轉動時能量是如何轉化的?水利發電能量是如何轉化的?等,這樣,在問題引導中活躍學生的思維,拓展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意識。
四、強化生活聯系,培養學生責任意識
科學態度和責任感是物理學科素養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物理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尊重科學自然規律,引導學生對物理知識進行科學探究,培養學生一絲不茍的科學精神和積極正確的價值觀念,需要將理論和實踐有效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在知識的掌握基礎上,認識到物理學習的真正效用,在正確觀念的有效滲透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教師可以讓學生聯系生活中的實際情境進行物理知識的探究,比如結合《電能》相關知識培養學生節約用電的意識,在實驗探究中讓學生體驗科學發展的艱辛,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科學態度,在教學中通過物理學家的探究故事讓學生思考感悟,在良好的科學態度形成中樹立正確的科學意識和責任感。
綜上所述,在核心素養背景下加強學生物理學習效率的提升是新課程改革實施的必然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物理素質的培養,轉變過去傳統的應試教育思想,樹立新的教學觀,引導學生主動自主學習,在興趣激發中培養物理觀念,在實驗和問題引導中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學思維,在生活情境中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責任感,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盧長津.顯化物理思想 提升核心素養[J].湖南中學物理,2018,33(11):22-24.
[2] 羅勇.核心素養下的初中物理教學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8(43):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