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曉東 王秀瑩
摘 要: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了培養學生語用能力的要求,充分體現出了語文這門學科的工具性特征。小學是學生學習語言、文字最重要的階段,教師要致力于打造語用型語文課堂,為孩子們打下扎實的語言基礎。本文將試論幾點方法,僅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語用型課堂;教學策略
引言:
所謂語用型課堂就是讓學生扎實掌握課本中的字、詞、句,變為自己的語言積累,在運用中提高自己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水平,學有所用。從這一目標出發,教師不能將目光集中在學生的應試能力上,要從語用能力上來對學生進行培養和評價。
1.興趣為基,創設良好語用教學環境
小學生在學習枯燥的文字知識時,很容易失去耐心和興趣,機械式的學習給他們帶來的收獲只能是課文中的只言片語,無法靈活運用,培養興趣是構建語用型語文課堂的重要前提。教師要從小學生對事物的興趣特征出發,設計出精妙絕倫的教學活動,讓學生想學、會用。
例如,《竊讀記》課文中的生字中有部分字體結構比較復雜,為了增強學生對詞匯的理解效果,引導學生積極去使用對應的詞匯,教師在開展實際教學工作的時候,就可從學生興趣點入手,進行詞匯的拓展,由此創設良好的語用教學環境,激發學生學習對應詞匯的積極性。文本中“腋”“轆”的字形比較復雜,為了增強識記,教師可以采取漢字文化滲透的方式。“腋”在古代書籍中的解釋有多種,《康熙字典》中記載:《增韻》中描述“左右脅之閑曰腋”,《史記?商君列傳》講述“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引導學生去理解這些古言,由此增強對“腋”的理解。再者在學習“轆”的時候,援引《康熙字典》中《集韻》“車軌道謂之轣轆”、《揚子?方言》中“繀車,趙魏之閑謂之轣轆”等,這些都可以成為我們追溯漢字發展歷史的重要文獻[1]。在與學生探討這些古書籍的過程中,引導他們對對應漢字的發展歷程有充分的理解,而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也開始慢慢體會到漢字的獨特魅力,學習漢字、了解漢字、思考漢字、運用漢字的激情會因此得到提升。處于這樣的語用學習格局中,教學自然會朝著更高的方向發展和進步。
2.強化訓練,課堂實時滲透語用教學
學生掌握了字詞句,只能證明他們在考試中能夠應對試題,能夠讀出和寫出,卻并不代表知識已經真正為他們所有,能夠熟練的運用。因此,教師的任務還沒有完成。實訓是很多教師都跳過的環節,這也是為什么很多學生會學而不會用。構建語用型語文課堂,實訓環節必不可少。
以《北京的春節》為例,文章中有很多生動的詞匯,確保學生能夠準確理解,并且能夠將其運用到實踐中去,是本次教學的關鍵所在。可以在學習完課文之后,要求學生使用“笑盈盈”、“兇猛”、“威武”、“鎮靜”、“恍惚”等詞匯來造句,這樣的環節可以檢查學生對文本重要詞匯的理解情況。而學生通過相互探討的方式來進行,可以增強對對應詞匯的理解。根據學生造句的情況,教師可以找出理解的偏差,并且將其作為實際矯正的關鍵點。在這樣的交互中,可以慢慢引導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本課詞匯。接著,教師要求學生給前三個詞匯找近義詞,使用近義詞來遣詞造句,并要求學生給后兩個詞匯尋找反義詞,使用反義詞來遣詞造句。這樣,原本單一的詞匯理解和訓練演變為組合詞匯的強化訓練。在完成過程中,學生對詞匯的含義會有更加全面的掌握,并且在鑒賞過程中懂得辨析對應詞匯的不同,這些都將為未來詞匯的應用奠定良好的基礎[2]。
在上述教學案例中,小學語文教師需要明白的是要找到合適的語用教學訓練點,引導學生在多維度感觸語言文字的同時,以比較的方式來拓展實際語言面,這樣的訓練會引導實際語用教學朝著精細化方向發展。而在此過程中,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也會得到良好的鍛煉。其實,在很多語文課堂中,都可以穿插對應的語用訓練活動,這樣不僅可以規避死氣沉沉的教學氛圍,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還可以使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得到提升。至于實際穿插語言訓練活動的有效性,就需要教師進行實際語用教學切入點的合理設定,并且結合學生的反饋,做好適當調整,由此確保語用教學朝著更加理想的方向發展。
3.合理規劃,做好語用作業設計工作
從籠統的意義上來說,作業也屬于實訓的環節,教師通過布置作業,檢驗的不僅僅是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還應該包括他們的語用情況。因此,作業布置的形式要有所調整,要求也需要有所提高,要牢牢把握住這一個最終的實踐環節。
以《新型玻璃》一課為例,在教學結束之后,教師要求學生結合課本內容,以介紹一款新型玻璃為目標,寫一篇短篇的說明文,并要求這篇說明文以“一種新型玻璃”介紹為核心內容,以課堂上學習的文本內容為素材,最好將其整理成為一張卡片。在課堂上,教師設定對應的作業情景:需要購買玻璃的大客戶想了解貴公司研發出來的新型玻璃,客戶要求企業經理能夠對新型玻璃進行詳細的介紹,在此之后才能夠決定簽署合同,由此實際新型玻璃的說明是至關重要的環節。作為產品研發經理,你需要向這樣的客戶來介紹公司的新型玻璃。接著要求學生分別上臺來進行演講,要求學生能夠全面地向大家介紹新型玻璃,這里可以讓兩組介紹相同玻璃的小組參與競爭,營造商業競爭的氛圍,其他學生作為大客戶的代表團,對不同小組的演講情況進行點評和評價,最終決定選擇其中一組代表作為勝利者,并且總結和歸納為什么淘汰了另外一組[3]。這樣的作業,在形式上更加新穎,不僅起到了檢驗學習成果的作用,也進一步鍛煉了學生的語用能力,可以說是一舉多得的。我相信這樣的作業一定不會令學生們所抵觸。
4.結語
構建語用型小學語文課堂對發展小學生語言能力意義深遠,這也是落實新課程標準的一個重要落腳點。在新型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教師要以學生素質發展及終身發展的能力為標準,去評價教學成果和學習成果,而不是只看重學生學會了多少,考試分數多少。能夠學有所用才是最關鍵的,這也是語文教學價值的最終體現。
參考文獻:
[1]朱穎暉.小學語文“語用教學”方法探尋[J].教育教學論壇,2015(21):242-243.
[2]陳梅云.小學語文語用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西部素質教育,2017(23):253.
[3]李愛霞.基于課題研究的小學語文教研組組織成員變革的個案研究[J].教育科學論壇,2018(7):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