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晶晶
摘 要:隨著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不斷發展,政府行政管理模式也在不斷改革進步。相對于傳統的行政管理工作,現代區域政府行政管理逐漸向信息化、無紙化、便利化的方向發展。隨著行政檢查法案的提出,各級政府紛紛建立政令通行平臺、促進和改良平臺及紀律維護平臺,以保障行政管理的效率和效益。因此,有必要構建完整、科學、合理的區域政府行政管理評價體系,來確保政府行政工作的正常運行。將基于此背景,文章對構建區域政府行政管理評價體系的意義進行分析,并探究構建科學的政府行政管理評價體系。
關鍵詞:政府行政單位;評價體系;行政管理
隨著社會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我國社會不斷發展,為了迎合社會的發展需求和發展進程,區域政府行政管理評價體系應該逐步引入先進的信息化技術、管理理念和評價策略,實現行政管理的信息化和現代化。此外,政府還應充分調查社會各界對行政管理的態度和需求,對政府自身的評價管理體系進行充分剖析和反思,利用科學的態度和理念進行政府行政管理評價體系的構建,促使相關政令下達及時、快捷,落實更加準確。行政管理是一項瑣碎復雜的工作,從基本觀念到體制建設、從政策頒布到落實執行,相關工作人員必須要做到對新知識、新政策、新技術不斷學習、了解,來保障區域政府行政管理評價體系的科學構建。
一、構建區域政府行政管理評價體系的意義
(一)增強政府服務性,提高百姓生活便利性
2001年,我國加入國際世貿組織,這一重大事件改變了我國對未來的發展規劃和發展方向,我國政府也逐漸向著服務型政府的方向進行轉變。首先是政府職能的轉變,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市場監管能力。進一步推進市場化管理,加強對進出口貿易的開放力度,利用現代化技術手段對市場進行監管,做到公平、公正、公開。二是經濟調節能力。利用信息技術對各行業產業的經濟狀況進行實時監督和監管。三是社會管理能力。充分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方式進行分析,有的放矢,最終達到有效、有力監管的目的。四是公共服務能力。這也是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型的重點,通過調查手段如網上調查問卷等方式,想百姓之所想,向百姓之所向。
區域政府行政管理體系的現代化建設是必然趨勢,政府要從高效和公平等方面入手,運用現代化手段和方法,提升各方面職能的轉變速度和質量,最終達到行政審批高效、公正,并向著服務型政府的方向邁進。
(二)統一標準,便于政務活動公開、公正地開展
我國國土面積龐大,區域跨度較大,在發展建設上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各地政府對當地的行政工作也有各自規劃,標準參差不齊。原則上要尊重區域間的差異性,但也要求同存異,盡量消除由于標準不一而存在的不公平、不合理之處。因此,可以通過現代化手段構建科學的區域政府行政管理體系,構建統一的網絡信息平臺,根據不同時期的國家政策,進行政令的推廣與實施。
(三)因地制宜,與區域發展融為一體
在20世紀60年代初期,西方發達國家就產生政府行政評價的相關活動,通過組織相應的社會活動來鼓勵全民參與政府決策。在2001年,寧波市政府舉辦外貿企業民主評議活動,讓相關外貿企業對政府在外貿活動中的職能工作和監管能力進行評價。此次活動收到來自外貿企業的意見建議120余條,為寧波市政府未來的行政管理工作提供重要的依據和參考價值。通過借鑒國外發達國家和寧波市開展活動的成功經驗可以得知,政府行政評價需要與社會各界的需求相結合,并結合當地實際情況,與區域發展融為一體。目前,我國雖然逐漸開展政府行政評價活動,但與國外相比還存在著很多不足,距離現代化的行政管理體系還有距離。
二、構建行政評價管理體系的基本原則
政府在構建行政管理評價體系的過程中,需要遵守相關法律法規,也需要遵循評價管理體系建設的基本原則,以免在建設過程中“走彎路”,降低行政管理效率。主要原則有以下幾點:
第一,需要保證政府行政體系的合理合法性。在選取評價指標的過程中,需要選擇合理的指標進行評價,并保證評價過程的合法性。
第二,要保證評價過程的公平公正性。在此過程中,可以通過一些手段來降低評價過程的人為因素影響,對一些可以量化的指標,可以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分析進而得出結果,保證評價過程的的公平、公正、公開。
第三,評價體系統一性和多樣性原則。評價體系的統一性體現在各地區所遵守的全國性法律法規和標準上;多樣性則是由于各地區氣候環境、地質條件、文化氛圍、人文活動的不同,政府對行政管理工作采取靈活的方式做出相應的變動與調整,來適應區域間的差異。
三、構建區域政府行政評價管理體系
(一)明確政府目標,理清機構職能
在政府行政管理評價體系的建設工作中,政府應先明確體系建設目標,厘清機構職能,明確建設方向。首先,政府構建行政管理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人民,提升政府工作效率,促進公平、公正、公開開展各項工作,提升區域政府的績效,實現法制型社會與現代化管理。其次,行政管理評價體系的構建應當符合我國社會發展趨勢,要能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進行不同的機構組織規劃。通過制度化、法制化建設,保障政府評價管理體系的公平性和合理性。再次,要對政府行政評價管理體系的原則、目標、范圍、指標、形式、評價主體等進行明確規定,保障評估機構的獨立性和公正性,在前期搜集信息階段排除干擾,在評價過程中對職能和完成度進行公正判斷,保障評估結果真實可信。
(二)引入高新技術,逐步實現政務信息化建設
隨著互聯網技術和科技的不斷發展,政府行政管理評價體系的建設應當引進相關高新技術,充分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開展網上調查,方便快捷地了解市民對政府行政工作的需求。通過信息技術保障評價資料的完整性和真實性,組織相關人員對評價信息進行收集和統一整理,利用信息化技術進行分析歸納和加工,為評價工作提供便捷的查詢和搜索服務。還可利用先進的數據分析和預測技術,將現行評價結果進行系統的分析和預測,將結果盡快反饋到各部門,為今后的工作提供參考。
(三)鼓勵全民參與,加強政府與群眾間的互動
加大政務的公開化進度,使政務辦公透明化,讓百姓對政府的職能和政策有更深入的了解,以便能使其更好的參與。鼓勵引導百姓積極參政、議政,借此更好的了解群眾心中所想、心中所需,以便更好制定行政法令和方針政策。將調研形成制度化,并深入百姓之中,獲得第一手資料以明確群眾的需求。加強群眾反饋部門的建設,使政府和群眾之間的溝通能夠更加順暢。部門要改善接待百姓的態度,虛心接受百姓的批評,積極采納建議,使百姓可以充分表達自己的訴求。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構建區域政府行政管理評價體系的過程中,要充分借鑒國內外各級政府行政管理評價體系的構建經驗,結合不同區域的實際發展情況,依照相關法律法規,根據當地的氣候環境、歷史沿革、人文素質,制定適應于該城市的行政管理評價體系。在建設過程中,要隨著技術的發展和人民的需求改善評價體系;要保障政令下發的及時性、有效性,保障行政工作的公平、公正、公開和合理性。最重要的是保障行政過程的廉潔性,做到讓百姓相信政府、依靠政府,進而提升政府工作的效率和社會效益,最終構建服務型政府,維持社會的公正、和諧。
參考文獻:
[1]范霞霞.我國政府行政管理支出的合理規模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8.
[2]陳國治.創新行政管理方法提高基層政府管理能力[J].中國行政管理, 2005(01):84-86.
[3]尚天曉.區域政府間保護性競爭與合作機制研究[D].重慶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