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璇
摘 要:思想感情在舞蹈中具有重要作用,只有感情充沛、鮮明,作品才能更好地表達主旨內涵,以達到服務時代、服務社會、服務人民的目的。從社會生活的發展和各少數民族的舞蹈特點等方面分析,都說明了這一點。
關鍵詞:社會生活;藝術形式;少數民族舞蹈;思想感情;作用
舞蹈是一種視覺和聽覺緊密結合的綜合性藝術,由于不能直接語言表達,所以就對表演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為藝術作品除了給人們帶來愉悅、審美以外,更重要的還要表達一定的主題內涵和思想感情,以達到服務時代、服務社會、服務人民的目的。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于2019年3月4日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會議的文藝界社科界委員時所要求的的那樣:“希望大家擔記錄新時代、書寫新時代、謳歌新時代的使命”“深刻反映我們這個時代的歷史巨變,描繪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圖譜,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要實現這個目標,就要求表演者要緊密結合舞蹈這種藝術形式的特點,充分運用動作、音樂、舞臺背景、道具等表演語匯,把原創作品的思想內容表現出來。在這個過程中,表演者思想感情的表達和體現會起到巨大的作用。
一、從社會生活的發展分析思想感情在舞蹈中的作用
舞蹈作為一種古老的藝術形式,從來就是與生活密不可分的。從“舞”字甲骨文的字形來看,是表示人執三支牛尾歡樂起舞的意思。而牛是古代人們重要的生產工具,是農耕文化的象征,這也恰恰說明舞蹈最初就是從人們的生產活功中產生并發展起來的。而到了漢代,詩學重要文獻《詩大序》中就這樣寫道:“言之不足,歌之,歌之不足,舞之蹈之”。其意思就是說:用語言表達不出來,就用唱歌表達,唱歌再表達不出來,就用舞蹈來表達。由此可以發現,古人的舞蹈,盡管在很多情況下是一種不由自主的動作行為,但也不是無目的隨便為之。常常是人們在勞作之余,或作為休息,或作為慶祝,或作為祈禱等等而作出的一種有目的表演行為,其中往往會包含著比較濃厚的輕松、喜慶、期盼之情,當然也會有生活艱難、不隨人意等方面的痛苦、哀嘆、控訴之情。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舞蹈是蘊含著人的情感而產生發展的,是人們抒發內心情感的一種重要的表現方式。
唐朝是經濟社會極度繁榮的歷史時期,經濟的發展、生活的富足理所當然地會推動人們對文化生活的追求。“詩圣”杜甫作為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其作品多以反映黎民百姓生活艱難、揭露社會矛盾為主。即便如此,當他經過顛沛流離終于在成都草堂有了安身之處,獨自在春暖花開之時漫步城外賞花時,也會寫出“誰能載酒開金盞,喚取佳人舞繡筵”這樣的詩句,來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熱愛。而另一位與酒結下不解之緣的唐代“詩仙”李白的詩句中多次寫到飲酒和歌舞,閱讀以后,很容易引起我們的共鳴:比如“三杯拂劍舞秋月,忽然高詠涕泗漣”,比如“手舞石上月,膝橫花間琴”,比如“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其對酒歌舞、情曠志達、懷才不遇、壯志難酬以及感嘆時光流逝的激憤哀婉之情表現得活靈活現、躍然紙上。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自古以來,當人們用語言表述、歌曲吟唱來表達志趣、抒發情感而不能時,舞蹈便成為一種重要的藝術形式而為人們所接受和喜愛,并不斷推動其發展、完善。
二、從藝術形式的發展分析思想感情在舞蹈中的作用
社會歷史的發展,推動了舞蹈這種藝術形式不斷喚發出新的生命。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后,廣大藝術工作者紛紛走進生活,廣開思路,研究歷史,體驗現實,把對黨的一腔熱血全部投入到藝術創作和表演中去,用藝術去謳歌黨的光輝歷史,反映人民群
眾緊跟黨走、英勇斗爭、創建新中國的豪情壯志,誕生了許許多多優秀的舞蹈作品。同時,舞蹈作為藝術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其表現手法、藝術結構、品種類型等越來越豐富,成為歌頌黨、歌頌社會主義、歌頌人民群眾的一種重要藝術形式。下面以著名舞蹈家黃豆豆的《閃閃的紅星》為例,進行簡要分析。
舞蹈《閃閃的紅星》的配舞音樂取自同名電影的插曲《紅星照我去戰斗》。電影表現的是上世紀三十年代紅軍反圍剿期間,少年潘冬子由兒童團員,歷經曲折,逐步成長,最后成為一名光榮的紅軍戰士的故事。著名舞蹈家黃豆豆在創作這部作品的時候,緊緊抓住了故事的核心:即以紅星象征中國共產黨,綜合運用舞蹈語匯,形象生動地表現出只有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中國革命才能取得成功的真理。整部作品在感情表達和運用方面具有以下特點:一是主題內容深刻突出,感情表達深厚濃烈。舞蹈《閃閃的紅星》立足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取得成功這一主題,由一名成年男性演員為領舞,十幾名少年男女為群舞演員,表現了中國共產黨培養帶領兒童困員不斷進步、成長和兒童團員作為革命的希望和火種,在血與火的的考驗中緊跟黨走這一主旨思想。領舞黃豆豆動作舒展大方、精準到位,面部表情豐富自然、昂揚向上,表現出一名共產黨員忠于革命、不畏艱難、全力培養革命下一代的革命豪情;而十幾名群舞小演員們則是動作整齊劃一、配合默契,表現出緊跟黨走、團結戰斗、勇往直前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正是因為有了這樣鮮明的主題和強烈的思想感情,作品才真正能夠感動觀眾,起到了鼓舞斗志、催人奮進的作用。二是運用多種舞蹈語匯,利于表情達意。在作品的編創中,巧妙地使用了一面黨旗作為道具。那鮮紅的旗幟、閃亮的星星十分醒目。黃豆豆揮舞黨旗,引領著小演員們的摔手行進,設計獨到、蘊意深刻,起到了畫龍點晴、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效果;所有演員的紅軍服,特別是小演員們的紅軍帽及帽子上的紅五星同樣精準貼切、內涵豐富,對表情達意起到了很好的突出作用。
三、從我國少數民族舞蹈特點分析感情在其中的作用
我國少數民族眾多,且大多生活于邊疆地區?!耙环剿琉B一方人”,獨特的地理位置、生活習俗和民族風情,產生了各具特色、燦爛文明而又源遠流長的民族文化。舞蹈作為其中的璀璨明珠,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眾多的舞蹈種類之中,有一個共同的鮮明特點,就是感情飽滿、動人心懷,其中有的熱情似火、有的情深誼長。不論是維吾爾族舞蹈《阿拉木汗》的熱情歡快、活潑開朗,還是傣族舞蹈《雀之靈》的輕松明朗、靈動俏麗,以及朝鮮族舞蹈《阿里郎》由深情款款到熱烈奔放的轉換,都是抒發感情的典范之作,充分表達了各少數民族廣大人民群眾在中華大家庭中生活的幸福、美好,表達了各民族人民團結一心、共建美麗家園的強烈愿望。下面以蒙古族舞蹈《奔騰》為例,進行簡要分析。
《奔騰》最初創作、表演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其時我們整個國家正處于改革開放初期,全國人民剛剛擺脫了閉關鎖國的思想禁錮,正沉浸在發展經濟、振興中華的熱情之中。人心思上、奮勇拼搏的干勁和豪情正激蕩著每一名華夏兒女。舞蹈《奔騰》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誕生的。這是一個群舞,演員全是清一色的男性。編創者緊密結合蒙古漢子性格豪爽、奔放、熱情、率性等特點,通過形象逼真的策馬揚鞭、縱馬馳騁等動作,表現出了富有草原地域特色的民族特性:粗獷、大氣、積極、昂揚、團結、向上。這也正切合了當時全國各族人民眾志成城、發奮圖強建設現代化強國的時代脈搏。這是整部作品的感情主線,正因為有了這一主線,才使得作品有血有肉、主題鮮明,給觀眾以熱血沸騰、欲罷不能的強烈共鳴。這是作品立足的基礎,也是作品成功的關鍵。
由此可見,優秀的舞蹈作品,往往既帶有鮮明的個性特點,又代表了時代的普遍情感。只有這樣,才能引起觀眾的共鳴,產生強烈的藝術效果。所以,思想感情是舞蹈的生命,是一部作品取得成功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