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學信息教學中運用情境教學,教師在創設生活情境要講究經歷化;任務情境要講究層次化;問題情境要講究啟智化。讓學生在這些情境中去進行探究和發現,這將利于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和學習能力的提高,提高學生對實際問題的解決能力,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關鍵詞:小學信息技術;情境創設;講究
情境教學法是深受信息技術教師喜愛的一種教學方法,但是現在有相當一部分信息技術教師為追求課堂活潑熱鬧,采用過多的多媒體素材進行情境創設,這些情境內容沒有結合學生自身學情以及教材內容,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生硬勉強的情境對學生的注意力是一種干擾。因此,小學課堂的情境創設要注重“三講究”,讓學生在這些情境中去進行探究和發現,這將利于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和學習能力的提高,提高學生對實際問題的解決能力,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一、生活情境要講究經歷化
有的教師創設的生活情境偏成人化,例如:制作一寸證件照,用于制作校園卡。有的教師為緊追時事,用與學生生活不大密切,不曾經歷過的大新聞、大事件為情境內容,例如:從神舟飛天引出設計飛船。這些內容如果脫離了學生所熟悉的、能理解的情境,學生無法沉浸的這些情境中,也就對所學的內容沒有了興趣,這樣的課堂沒有以學生為中心,無法將學生注意力集中在課堂的學習內容上,只為了完成任務而完成。學生沒了興趣,課堂的學習效率也就下降了。
因此,教師應該立足于學生的生活,從生活場景、經歷、事件及信息技術有關的社會熱點問題等出發,把這些情景與教學內容相結合,精心創設生活情境去啟發學生,喚起學生的學習愿望,引發學生高度注意。這將有利于加深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提高學生對實際問題的解決能力,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去完成學習任務,拓展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將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
如教學《裝飾數碼相片》一課,可以創設這樣的情境:有的同學通過相機記錄下班級經典誦讀、社會實踐活動的場景,當同學們看到自己認真朗讀時緊張的神情、社會實踐活動中烤地瓜時燦爛的笑臉、過獨木橋時既興奮又緊張的動作等一幅幅精彩的鏡頭時,個個高興得歡呼雀躍起來。這時教師適時出示本課學習任務:為班級的經典誦讀和社會實踐活動照片添加上說明文字和相框,讓它們更加美觀,更有紀念意義。這個情境的創設,結合學生生活實際,便于學生去理解知識、運用知識,從而大大提高了教學質量,引導學生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二、任務情境要講究層次化
有的教師為了創設情境而創設,文件的復制操作讓學生整理班級活動照片,文件的移動操作讓學生整理下載的音樂,文件的刪除操作讓學生刪除多余的文本文檔。一個知識點創設一個情境,幾個情境之間又沒有連貫性,學生總是突然從一個情境跳到另一個情境中,學生一節課下來一頭霧水,雖然掌握了技術,但是不懂得運用,這樣的教學是低效的。由于信息技術教材里的知識點是零散的,相對沒有連貫性,如果將這些知識點單獨進行傳授,這樣的課堂只是學習到一些技術性上的知識,并真正學習到信息技術。信息技術具有區別于其它技術的特征在于信息性。具體表現為:信息技術的服務主體是信息,核心功能是提高信息處理與利用的效率、效益。創設情境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內容,學會將信息技術應用于生活實踐中。因此,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扣緊課堂的重難點內容,精選內容,設計出一個具有啟發性、探索性、整體性并且是與本課主題緊密相聯的教學情境,做到有一定連續性,才能持續地引起學生的注意和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這樣的情境創設才能有助于課堂的控制與管理。情境設置應貫穿課堂的整個內容,從情境中提出任務。每一個環節的情境都是前一個環節的延續,每一個任務的提出都是上一次任務的提升。
在教授《魚兒悠悠》一課時,從海底世界視頻導入,引導學生繪制海底世界。在第一個任務:改變畫布顏色,畫海底小魚和海草,先從簡單的單弧曲線入手,繪制出一條完整的魚;接著第二個任務:畫形態各異的魚,讓學生自己探究實踐,遇到問題學生之間互相幫助,或閱讀書本、觀看微課等查找答案,學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掌握了使用單弧、雙弧曲線是使用。緊接著出示第三個任務:為海底小魚找朋友,繪制豐富多彩的海底世界,讓學生學會曲線與其它工具組合使用。整節課內容都是緊緊圍繞著一個主題——繪制海底世界,循序漸進,從易到難,分成三個任務,消除學生畏難心理,從簡單工具到多種工具組合使用,讓學生掌握曲線工具與多種工具的綜合運用。這樣創設情境有助于學生體會完整的創作過程,連貫學生學習內容,使知識的構成有系統性。
三、問題情境要講究啟智化
會提問的教師才能培養出會提問的學生。在教授《整理修補照片》時,有的教師會問:平時你拍攝的照片,如果要進行美化,要使用什么軟件?學生有的回答:美圖秀秀、美顏相機等等。學生們討論的氣氛非常活躍,但是老師卻一筆帶過,直接出示了課本上的“光影魔術手”這個軟件。教師提出的問題沒有引導學生思考:這些軟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書本上的軟件有什么優勢?問題的拋出,沒有引發學生的主動思考,問題提出是無效、無意義的。教師提問應當具有增強和完善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啟發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思考。從而找出問題的本質。從而培養學生多角度思考的學習品質和科研品質,學生的創新能力與信息素養才能在問題情境中得到逐步的提升。
如在閩教版小學信息技術三年級下冊《雨過天晴,我來畫云、雨和太陽》這一課的教學,教師展示規則圖形:矩形;不規則圖形:刷子畫出的樹的輪廓(沒有閉合)。這是教師出示任務:給這些圖形上色。練習中,在不規則圖形填充顏色上,學生都無法只在樹葉上填充顏色。這時,老師適時提問:如何將填錯的顏色快速地修改回去?有哪些方法,需要使用什么工具?學生就會發現使用橡皮擦工具無法快速的完成。于是通過嘗試,學生發現可以用“撤銷”操作完成;可以給小樹再重新填上背景色(白色);可以關閉作品不保存等等。教師問題情境的設置,要與實踐要求高度真實,才能使學生產生強烈的認知沖突啟發他們思考。問題情境的設置,既離不開教師的引導,又離不開學生的思維。這樣,每一堂信息技術課都會在問題情境中成為一次快樂的學習活動
總之,在信息技術教學當中,教師在創設生活情境要講究經歷化;任務情境要講究層次化;問題情境要講究啟智化。讓學生在這些情境中去進行探究和發現,這將利于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和學習能力的提高,提高學生對實際問題的解決能力,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避免無效的情境創設浪費課堂時間,提升課堂效率。
參考文獻:
[1]劉春慧.創設情境,構建高效率的信息技術課堂[J]. 赤子:上中旬, 2015(22).
[2]朱昌明.創設情境,讓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更精彩[J]. 科學大眾:科學教育, 2012(12):65-65.
[3] 吳東杰.小學信息技術的情境教學淺析[J]. 基礎教育研究, 2016(16):48-48.
作者簡介:
陳智敏,男,(1987年12月)漢,籍貫福建,學歷本科,職稱一級教師,畢業院校漳州師范學院,研究方向計算機編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