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世明
摘要: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是歷史知識、能力、方法以及情感價值觀的有機構成,有內生的緊密聯系。在中學歷史教學設計和教學實踐中,突出某一核心素養培養時,應避免顧此失彼,盡可能做到五大核心素養的全景關照,使教學內容能夠全面、充分發揮其教育價值和功能。
關鍵詞:中學歷史 ??核心素養 ??史料實證
一、以“史料實證”為例的理論和實踐分析
1.理論分析
“史料實證”有兩個方面的內涵。一是以史料還原歷史。通過史料的挖掘整理,敘述和再現歷史,為他人或后人了解學習歷史提供文本。必然會將還原者的歷史觀、價值觀或主觀情感滲透其中。二是史料證偽。以明確性的結論材料或原始史載實物來證史,以去偽存真。但并非所有情況均如此,如評價性材料在運用時本身蘊含著很強的主觀性。因此,運用史料教學培養“史料實證”素養時,對于其他核心素養的教育也往往具有重要價值。
《標準》指出,“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以歷史理解為基礎,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能力。故而“史料實證”離不開“歷史解釋”。“史料實證”絕非價值中立的研究過程,其背后體現著一定的價值判斷,可以說,“史料實證”在本質上就是進行“歷史解釋”。[1]史料實證是學習歷史和認識歷史所特有的思維品質,是理解和解釋歷史的關鍵能力與方法論。[2]
《標準》在說明“唯物史觀”時指出,“用唯物史觀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對歷史有全面、 客觀的認識”。所以,史料教學就必須重視史料的文化意義和育人價值。[3]
另外,時空性是歷史的本質特征之一,背離時空的歷史解釋是形而上學,非歷史唯物主義。
綜合以上分析,“史料實證”是與其他核心素養有機統一的。史料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增強學生的時空觀念、提高學生的實證能力、催生學生的歷史解釋、生發學生的家國情懷。[5]因此,割裂地講某一核心素養的培養,其教育功能難以全面發揮。
2.實踐分析
1898年1月,康有為第五次上書后被請到總理衙門,由李鴻章等人問話。情況如下:
榮祿曰:“祖宗之法不能變。”……
廖問:“宜如何變法?”答曰:“宜變法律,官制為先。”……
于是陳法律……近來編輯有《日本變政考》及《俄大彼得變政記》,可以采鑒焉。”……
翁同龢這天的日記寫道,“傳康有為到署,高談時局,以變法為主。立制度局、新政局、練兵局、開鐵路、廣借洋債數條,狂甚。燈后歸,憤甚憊甚。”
上面材料用于戊戌變法的背景(阻力)或解釋變法內容,以及分析榮祿、翁同龢在變法實施和失敗的影響等方面,均有訓練核心素養的意義和價值,其中“史料實證”之意義無須贅述。
(1)“唯物史觀”素養的培養和訓練意義
康有為的認識符合唯物史觀關于任何社會制度都非恒定不變的、人類社會不斷向前發展的基本觀點。由此而言,康有為吸收傳統文化中的唯物主義因子,與頑固派抗衡,為改革變法尋找依據,這是改革得以推行的原因之一。
(2)“時空觀念”素養的培養和訓練意義
康有為力倡變法是在19世紀末年面對列強的豆剖瓜分背景下進行的,屬于民族挽危的又一次努力嘗試。其思想是19世紀六、七十年代維新變法主張的繼承發展,并最終付諸于實踐。換言之,康有為變法圖強的理想有很強的時空特征——甲午戰爭后,歐美日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成為其思想和實踐的重要背景。
(3)“歷史解釋”素養的培養和訓練意義
這段材料可以解釋很多問題。第一,榮祿恪守“祖宗之法不能變”,屬于當時改革變法的頑固阻力人物,進一步還可以解釋康有為以《孔子改制考》《新學偽經考》為變法理論的策略意義。第二,翁同龢當屬維新派,將康有為加以推薦。第三,變法實踐從改革官制開始。第四,康有為希望光緒皇帝效法日本明治維新、俄國彼得改革,進一步反映了其立憲思想和思維。如此等等。
(4)“家國情懷”素養的培養和訓練意義
戊戌變法是中華民族數次挽危運動中的一次典型運動。康、梁、“戊戌六君子”及一群仁人志士所具有的家國情懷值得尊敬。正是他們的前仆后繼,才譜寫了一曲曲中華民族在屈辱中不屈不撓的壯歌。但本質上,康梁之路難以行通。
二、實踐案例之分析
以下是某中學教師一則案例設計:
材料一:馬克思在《鴉片貿易史》中一針見血地指出:“這是一場英國資產階級旨在維護鴉片貿易而發動的對華戰爭。”“鴉片戰爭不過是在近代化的潮流中決定東方和西方之間應有的國際和商務關系的戰爭……”
材料二:美國歷史學家費正清在《偉大的中國革命》中則提出:大家都認為鴉片戰爭是一次非正義戰爭,是因為鴉片走私引起的戰爭……其實,根本問題在于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國之間建立起平等國家關系的問題。
馬克思從“國家關系和商務關系”的角度,費正清從“平等國家關系”角度各自提出的觀點,引導學生評述材料觀點,并且指出這些觀點的共同點是什么,通過材料使學生從多角度認識鴉片戰爭起因,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觀點中辨析該戰爭爆發的根源,培養學生比較思維的能力和辯證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歷史意識。
案例中,作者重視史料實證功能,但卻忽視了歷史教育的根本——愛國主義教育或者家國情懷教育。至于“培養學生的歷史意識”更不知所云。所以在本案例中,運用什么理論和思維,培養什么能力和價值觀等重要問題并不清楚,更別說核心素養的全面關照。
五大核心素養是一個有機整體,理論、方法、思維、能力和情感五位一體。在中學歷史教學實踐中,如何充分、全面發揮教學內容的教育價值和功能,是其思考的重要方向之一。
參考文獻:
[1]何成剛等.“史料實證”與“歷史解釋”關系初探[J].歷史教學,2017(17).
[2]王楓.高中歷史教學中“史料實證”核心素養的培養[D].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碩士學位論文,2017.
[3]賁新文.學科核心素養培養視野下的史料教學優化策略[J].歷史教學(中學版),2017(3).
[4]楊文仁.史料教學:培養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J].中學教學參考,2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