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姝
摘 要:數學是初中所有學科中最為抽象的學科,一直以來,提升學生學習成效和學習能力是初中數學教師的一大重要教學任務。在傳統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通常都是以教學練這三個步驟完成數學教學目標,沒有充分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因此,針對當下初中數學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及授課情況,教師要考慮從學會閱讀自學、學會提問探究、學會分析反思三個層面來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爭取數學學習效果最大化。
關鍵詞:學習方式;初中數學;轉變
中圖分類號:G633.6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03-26 文章編號:1674-120X(2019)25-0062-02
一、學生的學習方式
學生的學習方式是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時基本的行為和基礎認知。在數學學習中學生的學習方式,不單單指對數學理論和數學技能的使用,還包括通過閱讀完成自主學習、實現獨立思考、可以動手操作實踐、能夠獨立自主探尋數學思維的過程。所以學生數學學習方式的轉變,不但包括具體的學習途徑改變,還包含在學習中能否實現主動性、探索性和協作性等數學學習的根本特質。因此,培養學生主動探索學習發現,才會促使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實質性的轉變。
二、初中生數學學習方式現狀及教師授課情況
(一)初中生數學學習方式的現狀
在傳統的初中數學學習中,多采用課堂學習數學知識、課下練習數學習題的方式。學生沒有一套完整的符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這種大眾化的數學學習方法并不符合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由于學生存在個體差異性,所以數學方法的教授始終不能使全部學生都獲得較好的學習提升。要想使學生在學習方式發生轉變后有效提升數學能力,教師應當從數學思維和學生的學習技能入手。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思想上的引導可以幫助學生獲得技能上的提高。所以要想打破這一現狀,教師需著手培養學習的核心技能。
(二)初中數學教師授課情況
在初中數學教學時,教師通常采用課前備課、課上授課、課下解惑這三大步驟來完成數學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在這傳統教學的流程中,教師只看重學生知識的累積,忽視學生數學能力的應用和提升。且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部分教師較為重視學生的考試成績,所以對學生的思維、探究精神培養等比較忽視,這使得教師的教學過于籠統化,沒有針對性。因此,面對傳統的這種情況,學生的學習方式亟須改變,以防止學生的數學技能由于教師開發不到位,影響未來的數學學習探究。
三、初中生數學學習方式轉變的策略
(一)學會閱讀自學
成功的學習,包括數學學科在內,首要條件便是懂得如何閱讀,所以,領悟自學閱讀的要領十分重要。學生在數學閱讀中需要借用自己對數學語言的使用能力和對數學交流的應用技能,只有關注到數學閱讀能力的鍛煉,才可以實現持續的數學學習。這就需要學生在掌握了扎實的基礎知識與熟練的知識技能后,找到屬于自己的自學方式。教師為了提升學生自學的能力,可以促使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完成數學學習,可以通過閱讀這一方式來完成,而學生的自學能力便是在取得閱讀技巧之后鍛煉出來的。所以初中數學教師可以從閱讀入手,提高學生的數學閱讀力,使學生的自我學習力獲得提升。應對初中數學學科中數學學習的閱讀培養技巧主要有以下方法。
第一,數學教師應當教會學生如何去閱讀,可以通過以下三種方法來實現。①數學本身是一門非常嚴謹的學科,有時候多一個字便會影響整篇段落的中心意思,所以在進行數學閱讀的時候,學生需要仔細認真,切記不可像閱讀語文文章一般快速大略地閱覽,這很容易使數學閱讀信息出現遺漏。②數學閱讀常常結合數學分析和數學思想同步進行,因此閱讀者常常采用邊讀邊寫的方式來完成數學閱讀,這種閱讀方式可以有效弱化數學學科中的抽象概念,使數學語言通過數形結合思想轉換為具體的概念分析。③數學閱讀需要對閱覽的文獻或資料中提及的數學語言或者數學字符進行感知,并明晰其含義,使閱讀者可以準確分析其中存在的數學關系和原理,以從數學閱讀資料中獲得充分的理解,進而完成數學知識的架構。
第二,要想使學生獲得自學式的閱讀技巧,可以借助數學課本來實現。在華師大版的初中數學學習中,學生在學習新的章節之前都需要閱讀章節最前面的導讀文。導讀文中除了有對數學學習的知識內容簡介,還有對此章節的數學重點知識的詳細梳理。通常數學章節中的導讀文都較為嚴謹且其富條理性,因此,要想培養自學式的閱讀能力,教師應當在學生進行新章節的數學知識學習之前,利用教材中的導讀文來培養學生的閱讀方式。如學生在仔細閱讀后,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對文中的數學知識進行思考,并提出閱讀問題的方式,促使學生產生對數學閱讀的思考。例如,在初中華師大版的數學教材第一章“走進數學世界”的學習中,該章節內容起到引言的作用,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先向學生提出閱讀問題,像“同學們,你們喜歡數學么?”“你們覺得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可以用到數學呢?”“什么是數學語言?”等,學生在接下來的閱讀中帶著教師提出的問題,找尋答案,將自己對數學的理解、文中提及的類似量體重等生活中的數學總結歸納起來,等待教師的提問。教師依照學生的回答,進行補充、修正,使學生的答案變得完美。這有助于使章節內容在學生的數學思維中形成知識邏輯網,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完善學生的數學思維模式也有重要的幫助。
第三,教師可以在日常數學教學中,依照學習內容有方向性地向學生提供一些數學類的文章或者課外讀物,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也養成閱讀的好習慣。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課外讀物提高學生數學學習的趣味性,這不但能夠調動課堂氣氛,同時,還會充分鍛煉學生數學的思維模式。例如,較為常見的初中生數學課外讀物有《初中趣味數學》《上初中必讀的數學漫畫》等。學生在趣味化的數學知識引導下,探求找尋數學問題的欲望越來越強烈。教師為學生拓寬了數學學習范圍,令學生累積了許多的數學知識。
(二)學會提問探究
在初中數學學習中,教師應當激勵支持學生勇于面對問題,并敢于提出問題。只有在學習中時常保持問為什么,才可以產生探究的意識。為了使學生養成善提問的好習慣,教師需要為學生創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再依照數學學習的詳細內容,指引學生通過假設、觀察等方法發現問題,再鼓勵學生去探究發現解決問題的辦法,使學生改變原有的被動數學學習方法。例如,在華師大版的初中數學教材第十章“軸對稱,平移與旋轉”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探究性問題:“生活中的哪些圖形是軸對稱圖形?”“一個正四邊形沿著其中一條邊旋轉形成的圖形是什么?”等,學生通過探究發現圖形變換的奧秘,不僅掌握了該章節的知識內容,更發現了數學圖形變換的樂趣,探究的興趣也越來越濃。這時教師可以趁勢為學生多準備一些圖形變換的生活素材,利用多媒體技術把它們展示到屏幕上。學生由于在數學學習中進行了探究,數學思維能力獲得提升,對數學知識推導過程的領悟能力漸漸完善,這對學生的未來數學學習十分重要。
第一,利用問題為探究背景。初中數學數學中,教師應依照教材內容提出較為大眾化且具有層次性的探究問題,且探究問題應當符合班級大部分學生的數學水平,所以探究問題范圍不可以過廣,難度系數也不可以超過班級學生的平均水平。最好是利用學習中的小知識、小問題作為探究發現的主要問題,通過數學練習找尋探究答案。通常教師以教材內容中的例題為主或者歷年真題中的經典例題為探究發現的練習途徑。
第二,在探究過程中,通常我們會以發生問題的過程為主要依托。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與探究內容相匹配的情景或者方法,令學生在搜集、解決數據信息的時候,把知識的探究轉變過程真實記錄,促使記憶得以加深。學生在體驗探究過程中感知到數學的思維模式和思維的形成過程,有助于增強對數學精神的理解。
(三)學會分析反思
在數學學習中,學生應當時刻在分析中保持反思意識。它可以幫助學生在面對客觀事物的時候將其中包含的數學思維進行深度的剖析和判斷。因此,教師應當在學生學會探究后,鼓勵學生在解答問題或者領悟數學問題的時候保持反思意識,具體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
第一,整理筆記。學生可以將教師課堂教學中提及的數學知識點整理到自己的學習筆記中,同時學習筆記也可以整理數學典型問題、易錯易混淆問題等,這樣在復習時借助筆記就可以實現對數學知識的分析反思過程。
第二,課堂反思。學生也可以在數學課堂學習時做筆記進行記錄,將教師講解的關鍵知識內容做標記,在課下的時候通過反思課上講解的知識內容,回顧思考推導方法,完成自我提問和自我解答這一探究過程。在反復的反思過程中,學生將新知融入自己的數學知識系統網中,甚至有的學生還會在反思中提出自己的見地,進而提高自己的數學領悟力。
第三,練習反思。在數學學習中,有時學生因對數學的解題思路和方法思考的角度不同,從而發現出多種解題辦法,所以利用不同的數學思維方式,分析出解題思路加以對比,便可以找出最佳解題辦法。學生在練習的時候可以利用數學思維反復進行分析,在得出多種解題思路后,再利用反思的方法找尋出該類問題的最佳解題技巧,以使數學水平能力在練習過程中得以優化改進。
四、結語
初中數學教師需要不斷改變教學理念,利用創新意識使學生的學習方式得到轉變,并將傳統數學教學中學生的被動式數學學習方式轉變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力,從而培養學生的探究、反思、分析等數學能力。
由于學生的學習方式需要通過點滴的累積慢慢養成,思維模式更是需要每日學習的不斷訓練,所以要想優化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技巧,教師需要把握好每一節課,精心設計課堂教學開展模式,令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通過改變學習方式,可以獲得思維模式以及數學素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曹 ?錦.學習方式之轉變與課堂教學之創新[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5(10):60-62.
[2]李云彪.行自主探究 保課改落地——小學數學自主型課堂學習方式研究[J].基礎教育參考,2014(21):23-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