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娜
【摘要】激勵性評價是指在課堂教學中進行的能夠激勵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肯定評價。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想使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教師就要在日常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指導,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創造積極學習的課堂氛圍,有效運用激勵性評價,進而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關鍵詞】小學數學;激勵性評價;策略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運用激勵性評價?這些激勵性評價能夠對學生的學習產生怎樣的影響?
一、研究方法和過程
(一)區別對待評價法
對于不同的評價對象實施不同的評價,進行不同的激勵,需要教師遵循差異性原則。由于每個學生的智力水平、性格特點、知識水平和家庭環境都不同,所以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激勵性評價時,不能千篇一律,要有所區別,因“生”施評。
每位學生都有自己的個性特點和優點。有的學生對數學知識掌握得比較好,數學學習能力強,而有的學生學習能力要差一些。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對所有學生按統一標準進行評價,會打擊成績較差的學生的積極性,甚至造成學生懈怠的問題。激勵性評價以促進每位學生成長為目的。這就要求教師區別對待每位學生,根據不同學生的發展階段設計不同層次的目標和要求,使每位學生都能成功。
另外,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性格和喜好,有的喜歡口頭表揚,有的性格內斂但對書面激勵比較敏感,還有的對評比欄里的小紅花特別感興趣。針對學生的性格特點和喜好,采取不同的激勵方法,能夠更好地促進學生學會處理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達到促進學生發展的目的。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積極了解每位學生的學習情況,包括學習態度、學習行為等發展要素,針對不同學生采取不同的激勵性評價標準,進行多角度、全方位評價,促使每位學生都能夠不斷進步、發展。評價標準的個性化是針對不同學生采用差異化的評價標準,對學生學習數學的各方面認知進行分類和總結,進而開展分層教育與管理,實施“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在學校學習中感受到自己的成長和進步,多鼓勵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二)多樣化評價法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特點,采用多樣化評價方法,使每位學生都有展現自我的平臺,具體可采取試題評價法、作業分析法、數學日記法、成長記錄袋法等多種方法。
例如試題評價法是教師以數學教學標準、教學內容、教學要求和學生的學習實際情況為依據設訂書面題型,目的是測試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能力、理解能力和拓展能力。探究型題目大多采用貼近學生生活的事例,以期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和集體意識。
作業分析法一是對學生課后完成作業情況進行分析,通過作業完成質量以及修改質量進行分析和評價。對完成質量好的學生進行表揚,增強學生自信心;對完成質量不好的學生及時指導,幫助學生分析做錯的原因,提供改正的機會,使學生真正掌握知識,促使每個學生都能進步。二是對現場作業進行分析。教師根據學生現場表現(包括表達能力、完成水平、合作意識等)進行評價,各個階段綜合點評,幫助學生全面提高。
再如數學日記法,這種方法記錄的內容不僅包含學生對自己每天所學數學內容的理解、評價及意見,而且包括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真實心態和心得體會。數學教師要有規律地對學生的數學日記進行了解和研究,摸清學生的學習狀況以及所思所想,從而較準確地對學生做出評價,并且采取相應的學習策略。同時,學生也可以通過自己的數學日記,對所學的數學內容進行歸納、總結,提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多元化評價主體法
在激勵性評價過程中,積極融入新課改理念,拓展評價主體范圍,學生自身、同學、家長和老師等都可以成為評價主體。評價主體的多元化以及相互間和諧互動,能夠實現對學生全面了解,可以更好地處理學生問題,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在研究過程中主要應用以下幾種方法。
1.反思式的學生自評,即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狀態和學習能力進行自我評價,尤其在學習態度、課題活動等方面進行評價,使學生在自我評價的過程中重新認識自己,定位自己的學習目標。
2.交流式的學生互評,即學生個體之間或學生小組之間進行的,主要在課堂活動中或者教學結束時對學生個體或者整個小組的學習態度、課堂表現等進行互評。
3.反饋式的家長評價,即讓家長參與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評價,家長是學生的啟蒙老師。通過這種方式,教師可以客觀真實、全面地了解學生的成長和進步,并做下一步教學計劃。
4.綜合式的教師評價,即對前面評價方法的延伸。在學生自評、互評、家長評價的基礎上,教師運用鼓勵的方式進行合理的評價以達到引導與激勵效果的活動。
二、結果與分析
在運用上述激勵性評價方法的過程中,具體還應用到了如下策略,如口語激勵,即通過語言,打開與學生心靈溝通的渠道,激勵贊美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體態手勢激勵,如微笑、鼓掌、豎大拇指等行為可以讓學生感覺到自信與喜悅;書面激勵,如寫評語、畫笑臉、傳賀卡等方式讓學生有受人關注和贊美的感受。
通過以上的研究和實踐應用發現,適當的激勵性評價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喚醒他們自強不息的意識,激發向上的斗志,激勵無限的潛能。但使用這種激勵方法時要注意方式方法,過度的和不適當的激勵會適得其反。分析發現,在運用激勵性評價過程中要遵循以下原則。
(一)尊重性原則
在評價過程中,教師首先要站在尊重學生的角度,客觀、真誠地去評價他們,重視每一個學生,不戴任何有色眼鏡看人,不損害任何學生的自尊心。這不僅能夠增加學生對教師的信賴感,使學生尊重教師,而且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二)差異性原則
對于不同的評價對象要實施不同的評價,進行不同的激勵。每個學生的生活背景不同,性格興趣迥異,學習認知能力參差不齊。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激勵性評價時要有針對性,不能千篇一律,要有所區別。
(三)及時性原則
心理學研究表明,及時激勵的有效率為80%,而延時激勵的有效率只有7%,可見及時激勵是很重要的。
三、結論與討論
綜上研究發現,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融入適當的激勵性評價,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幅度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成績。適當的激勵性評價在遵循一定的原則基礎上,采取合適的方法與策略,不僅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會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下開拓思維,產生更多更好的想法,從而達到讓學生全面發展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陳志強.運用激勵性評價法促進英語教學[J].考試周刊,2009(14):99.
[2]張敏.小學低年級數學課堂教學的激勵性評價[J].新課程學習(上),2015(04):102.
[3]馬艷云.教師評語對學生學習動機的影響[J].教育科學研究,2006(07):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