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云峰
摘 要 文化對青年學生的成長具有深刻的影響,網絡文化對于青年學生的價值觀塑造同樣具有重要的作用。青年大學生作為網絡使用的主要群里之一,其成長和思想深受網絡文化的影響。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何合理運用網絡文化培養青年學生的核心價值觀成為當前教育工作的重要課題。本文將從網絡文化的內涵出發,對網絡流行語的特征和其對思想政治教育影響作出論述,分析青年學生核心價值觀培養的重要意義,最后提出網絡流行語在青年學生核心價值觀培養中的具體運用。
關鍵詞 網絡流行語 網絡文化 青年學生 核心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G41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9.07.041
Research?on?the?Impact?of?Network?Catchwords?on
Young?College?Students'?Core?Values
GU?Yunfeng
(Hangzhou?League?School,?Hangzhou,?Zhejiang?310013)
Abstract Culture?has?a?profound?impact?on?the?growth?of?young?students.?Network?culture?also?plays?an?important?role?in?shaping?the?values?of?young?students.?Young?college?students,?as?one?of?the?main?groups?of?Internet?users,?are?deeply?influenced?by?Internet?culture?in?their?growth?and?thinking.?As?an?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or,?how?to?rationally?use?the?network?culture?to?cultivate?the?core?values?of?young?students?has?become?an?important?issue?in?the?current?education?work.?Starting?from?the?connotation?of?network?culture,?this?paper?will?discuss?the?characteristics?of?network?catchwords?and?their?impact?on?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analyze?the?significance?of?cultivating?young?students'?core?values,?and?finally?put?forward?the?concrete?application?of?network?catchwords?in?the?cultivation?of?young?students'?core?values.
Keywords network?catchwords;?network?culture;?young?students;?core?values
科學技術的發展方便了文化的傳播,中西文化的交流與碰撞為青年學生提供了一個相對開放的多元文化背景。網絡普及應用和信息的實效傳播,為青年學生的信息需求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條件。在多元文化發展的背景下,青年大學生作為民族的希望和社會的未來,其核心價值觀念對自身成長和社會價值的發揮具有重要的重要,需要合理利用網絡文化的優勢和語言特征,增強青年大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培養青年學生的核心價值觀。
1?網絡文化
網絡文化是基于網絡技術發展下發展形成的一種虛擬的文化觀念和文化活動的總稱。網絡文化是現實文化世界在網絡空間的一種多元化延伸和發展,其發展形成了特有的文化特征和思維觀念。網絡文化是網絡技術和文化的復合體,單純從網絡角度看文化現象或從文化視角分析網絡特征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需要對網絡文化辯證分析。網絡文化具有很強的衍生性,網絡文化的人際傳播特征決定了網絡文化的非中心特點。網絡技術的虛擬特征決定了網絡文化的開放性,網絡傳播方式決定了網絡文化的時效性,網絡的集群發展決定了網絡文化的多樣性。網絡是虛擬世界,用戶可以在網絡上發表各種意見,貢獻個人才智,用戶之間相互交流和幫助,從而獲得尊重和價值實現,這對很多人來說是現實生活中難得的機會,這決定了網絡文化的補償性。網絡文化的補償性源于現實問題,現實生活中不能實現的事情在網上找到解決的途徑,因此網絡空間為現實不同利益階層提供了一個情緒和矛盾緩和的渠道。社會心理學家研究發現通過群體性的討論,對于某一問題的觀點都會被強化,這就是網絡文化的群體化特征。網絡文化的群體化特征會產生極端化的發展,對于正能量的最大化可以促進社會和諧,而負面的最大化則會產生反作用效果。網絡文化不再是一種精英文化,是一種大眾的草根文化,任何人都可以成為主角進行宣傳,打破了傳統的權威,可以發表個人的見解,從而增加個人話語權。
2?網絡流行語
網絡流行語是伴隨著網絡發展新興的一種區別于傳統平面媒介的語言形式,被廣泛地應用在網絡之中。網絡流行語是一種特殊的語言變體,其語言形式包含中英文、表情、拼音和文字符號的組合,在特定的網絡使用中具有特殊的含義。網絡流行語形式簡潔,語言諧音,在青年群體的網絡使用中占有很高的比例,并且被廣泛使用。
2.1?網絡流行語的主要分類
網絡流行語按照詞語興起和適用范圍,根據語言形式和表達含義主要氛圍以下幾大類:
(1)諧音詞。諧音類流行語主要是漢語諧音和數字諧音。漢語諧音類,如“偶”主要是指代本人,“稀飯”是喜歡的意思,“麻麻”是母親的意思等。數字諧音,如“520”是我愛你的意思,“666”是很棒的意思,“1314”是一生一世的意思。此類網絡流行語詼諧幽默,更加符合當前青年學生的性格特征,深受青年學生的青睞,使用頻率較高。
(2)時政諷刺。青年大學生作為社會的主要力量,對于社會熱點和事件都會發表自己意見和看法,因此也創造出這一特殊的網絡用語,并且能夠在青年學生群體中得到快速傳播和使用。如“樓歪歪”和“路脆脆”表達了青年學生對于社會熱點事件的關注,通過使用特殊的網絡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
(3)縮略詞。青年學生在網絡社交中,對于語言使用追求簡潔和表情達意的功能,因此對于很多詞匯進行了縮略和簡寫,方便彼此間的使用和交流,常見的有拼音縮略、英文轉換替代和非常規省略。拼音類縮寫如“GG”指代哥哥,“JJ”?指代姐姐。英文縮寫替換如“GF”指代女朋友,“BF”?指代男朋友。
2.2?網絡流行語的主要特征
網絡流行語具有詼諧幽默和內涵豐富的語義特征,深刻反映了當前社會思潮和價值觀念。第一,通俗娛樂。社會生活節奏的緊迫感和學習壓力需要情感的釋放,通俗易懂又不失詼諧幽默的網路流行語正好滿足了青年學生的語言使用需求。第二,簡潔實用。青年學生崇尚省時節約,社交溝通講究效率,因此青年學生喜歡通過鍵盤創造簡短明了的語言符號進行溝通交流,從而實現節約時間的目的。第三,新奇創造。在網絡媒體平臺上,青年學生的都是創造的主體,可以自由平等進行交流,從而展現個人優點。網絡空間為青年學生提供了實現個人和價值的平臺,激發了青年學生的創造力。青年學生時尚新潮,自由開放,追求個性獨立,喜歡創造和使用一些獨特和詼諧幽默的網絡新詞。
3?網絡流行語對青年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語言是溝通的橋梁,網絡語言是青年學生社交使用頻率最高的一種語言形式。網絡語言對青年學生的語言表達和社交行為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產生了巨大的挑戰。網絡流行語作為網絡文化的衍生產品,對青年學生的影響和教育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重要的方面:
3.1?網絡流行語對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影響
高校青年學生是網絡流行語的創造者使用者,有助于青年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和時政關注,為青年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語言素材和網絡教育途徑。
第一,有助于青年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網絡流行語的語體形式多樣,其產生和傳播沒有固定的模式。網絡流行語是根植于網絡環境語言體系中,對各種語言文字和數字符號進行創新組合表達新的含義。網絡流行語打破了傳統的語言嚴謹要求,更加貼合口語表達的特征,受到了青年學生的青睞,青年學生在網絡流行語的使用過程中會對語言的起源和含義進行查閱,能夠擴大青年學生的知識認知,同時在使用的過程中,形式多樣的網絡語言格式會突破青年學生原有的語言思維表達模式,從而提高青年學生的語言發散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培養青年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第二,有助于滿足青年學生的求知欲。網絡的飛速發展得益于為使用者提供了一個情感宣泄和社交溝通的重要平臺,心理需求得到最大程度的滿足。網絡流行語作為網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因其獨特特征深受青年學生喜愛,成為青年學生情感宣泄和緩解的重要載體。很多青年學生根據個人的情感意愿創新使用一些風趣幽默的語言表達個人心聲,從而使個人情感得以抒發。在網絡空間,每個人都可能成為網絡流行語的創造者。在網絡的使用和交流過程中根據需求對語言進行自我體系建構,形成與眾不同的語言風格,展現獨特的風格和價值,體現了青年學生獨特的個性特征。青年學生有相同的校園背景,即便生活方式和性格愛好不同,但在同樣文化的影響下也會在語言和思維上走向趨同的趨勢,形成一種相近的同類群體價值取向,有助于青年學生的歸屬感培養。
3.2?網絡流行語對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極影響
網絡是虛擬空間,其文化具有不穩定特征。網絡流行語屬于語言在網絡空間使用的一種變體,存在粗俗的語言現象,這對青年學生的健康成長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產生了不良的影響。
第一,削弱青年學生對主流價值文化的認同。當前我國正處在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西方各種文化思潮不斷在網絡上涌現,導致當前高校青年學生處在一個多元文化發展的氛圍中。網絡流行語是多元文化發展的重要體現,其語言內容存在與當前社會主流價值文化違背的現象。網絡流行語的語體結構簡潔,方便青年學生社交溝通的需求同時,也會助長青年學生的經濟型實用主義思潮發展。高校青年學生是網絡流行語的重要創造者和使用者,不合理的使用會讓青年學生逐漸背離主流價值文化,削弱對社會主流價值文化的認同。第二,削弱了青年學生思想政治的教育目標。在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學中,學生主要是通過教師的理論灌輸和標榜示范等手段保證教育目標的實現。在網絡文化的影下下,教師對青年學生思想教育的主導作用逐漸降低,學生也形成一種抵觸心理。網絡流行語增強了青年學生的主體性意識,對于網絡流行語進行選擇和接受來塑造個人的價值觀,對現實教學的被動學習模式產生了極大的不適應,從而教學效果被嚴重削弱。網絡流行語作為青年學生社交語言,會讓青年學生進行從眾模仿,忽視生活中的語言規范。低俗的網絡流行語會讓青年學生對歷史人物和模仿對象進行戲謔進行娛樂消遣,這會嚴重影響模范榜樣對青年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4?網絡流行語在青年大學生核心價值培養中的應用
青年學生的核心價值觀培養對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和高校教學工作質量的提升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正視網絡流行語對青年學生成長的雙重影響,在思想政治教學過程中合理運用網絡流行語,培養青年學生的核心價值觀。
4.1?了解網絡流行語
網絡流行語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青年學生的思想動態、價值取向和心理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充分理解和掌握網絡流行語,認識其背后的社會熱點和含義,才有助于教師融入到學生群體之中。高等院校應該協同院校網絡中心、二級團委、輔導員和學生干部深入到學生的班級QQ群、微信群、博客社區和微博等網絡平臺之中,了解青年學生的思想動態和訴求,把我學生的價值觀變化,對青年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及時有效的疏導。高校教育工作者還要對學生使用的網絡平臺信息進行定期查看,堅決抵制不良網絡流行語在青年學生中的傳播和使用。高校教師要加強對青年學生干部和黨員同志的思想政治覺悟,自覺發展程網絡監督員,及時發現和刪除網絡聊天中的粗俗語言和不良信息,引領正確的輿論導向。高校要對校園網、學生論壇和思想政治教育公眾號進行建設,開發豐富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素材,讓先進的理論和現實進行結合,使用青年學生喜聞樂見的語言進行傳播和教育。
4.2?開展流行語校園文化活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學生社團可以開展網絡流行語和網絡文化的專題活動,如名家講壇、師生座談、大學生辯論賽、演講比賽和校園文化周等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開展網絡流行語的教育和比賽活動,引導青年學生進行正能量的傳播和教育。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通過上述一系列的活動豐富青年學生的校園生活,同時可以培養學生的善惡觀念?,通過對不同網絡流行語背景和含義的學習使用,認識網絡流行語的來源、使用規范和社會含義,從而自覺抵制粗俗的網絡流行語,辯證地使用網絡流行語傳播正能量的故事和事件。
4.3?舉辦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可以陶冶青年學生高尚的情操和到的素養,增強青年學生對主流文化的認同,是高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的重要素材。高等院校將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走進青年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可以塑造青年學生的人格魅力、陶冶性情和啟迪心智,在學生的校園時光中對其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保證青年大學生健康心理和人生觀的教育。高校教師開展形式多樣的傳統文化校園活動,諸如詩歌朗誦大賽、書法大賽、和國學經典朗誦比賽等活動,充分激發青年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求知欲,提升青年學生的文化涵養和審美能力,自覺摒棄不文明的語言現象,為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營造良好的語言氛圍。
4.4?科學使用網絡流行語
高校教師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承擔者,應該對于網絡流行語有一個充分的了解和掌握,在課堂教學中選用具有代表性和時代性的流行語進行溝通交流。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網絡流行語對其社會價值和流行原因進行分析,鼓勵青年學生運用所學理論知識對其進行分析,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社會現實和理論知識的結合。高校教師可以在課堂討論環節適當使用網絡流行詞語和學生進行討論,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從而培養學生積極的思想情感和健康向上的價值觀念。
5?結語
作為網絡文化發展的產物,流行語具有鮮明的語體特征和傳播方式,在青年大學生群體中有很高的使用頻率,對青年學生核心價值觀塑造具有雙重影響。青年大學生作為網絡文化的主要推動者,其流行語從側面這社會青年學生的思想狀態、價值取向和學習狀況,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豐富的案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從網絡流行語分析當代青年學生的核心價值觀取向,對青年學生做好及時的引導和教育,培養青年學生的核心價值觀,為青年學生的健康成長營造一個健康的網絡環境,促進高校青年學生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 鄭曉云.文化認同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2] 宋元林,陳春萍.網絡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3] 梁寶桐,黎海祥,韋兆鈞.網絡文化影響下大學生的公民責任意識研究——以網絡謠言為例[J].高教學刊,2015(01):85-86.
[4] 陳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融入大學生文化生活研究——基于校園流行文化的視角[J].福建師大福清分校學報,2017(01):19-23+42.
[5]殷 瑾,趙強.芻議網絡文化同大學生思想道德素養之間的關聯性[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11):232-233.
[6] 張俊.網絡文化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認同的影響[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03):121-124.
[7] 曹智.淺談網絡環境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對策略[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4):72-75.
[8] 鄧洞天.網絡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08):148-149,15.
[9] 張勁松,劉藝博.網絡文化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挑戰與對策[J].繼續教育研究,2011(11):161-162.
[10] 孫蘭英.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思想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2(02):9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