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靜琦
摘要:對于民族音樂學來說,是我們國家的傳統音樂學之下的一門專門研究世界之上多個民族的傳統音樂以及民族音樂發展情況的理論性學科。民族音樂在實踐探索,采用的是田野考察的方式去獲得研究材料以及數據信息。對于民族音樂學,其本質上來說,是利用田野考察這種方式構建出來的一個基礎的實踐性學科。我國的民族音樂學需要將一些中國的傳統文化應用的其中,對一些非遺的民間音樂開展考察以及研究,能夠將一些從國外“引進”的理論性知識和我們國家進行完美的結合,讓民族音樂學實現中國化以及本土化,讓其帶有中國特色。
關鍵詞:民族音樂學;理論;實踐;探索
我國的音樂學非遺的研究和考察在憑借民族音樂相應的理論基礎以及條件之上,開展了不少的結合我國的歷史以及當地特色與時代特征的一些探索性以及科學性的田野考察研究。在非遺的考察研究有部分在冀中大地進行考察,和我國的歷史以及文化與地理位置、音樂與風俗都緊密相連。這是民族音樂學在田野考察的實踐以及理論方面的中國特色化,這些考察過程之中的實踐以及理論在中國傳統音樂考察研究,對于我國的民族音樂學進一步的發展和進步,以及對我國的非遺文化進行保護方面都有著關鍵的意義。因為此方面的原因,筆者在通過參與了大量的田野考察以后,相對已經有了一定的田野實踐基礎之后,才準備編撰此文。本文主要對我國的非遺音樂學的實踐和理論進行探索,在實踐的基礎之上,對實踐過程之中的田野考察的一些經驗開展探討和思考 ,依據實際的考察經驗以及教訓和意義進一步地去探索出帶有我國文化性以及本土性與時代性的民族音樂學的理論。
一、我國民族音樂理論研究
我國的民族音樂學被我國的學術界全面的認知,其最早能夠溯源到在1980年我國的南京藝術學院所舉辦的“中國民族音樂學術交流討論會”,因此我國的民族音樂學對于中國來說是歸屬于一種新興的外來性的實踐性學科。但是即使是一門新興的外來實踐性學科,之后卻給我國的音樂研究開辟出來一番新的天地。我國的民族音樂學因為是一門外來性的學科,其進行形成以及發展和完善的過程之中都有自己的本源,因此去將這一理論實際的去應用到我國的音樂研究過程之中,一定要去和我國的土壤進行本土化的緊密結合,能夠讓其具有“中國化”的特征。對于民族音樂學,其本源上是屬于利用田野考察去收集信息,將其作為基礎所構建出來的一門實踐性的學科,因此對于田野考察相關的實踐知識以及理論知識也應該要去具有“中國化”的特征。除此以外,由于時代在不斷的發展和進步,不管是田野考察所具備的技術條件以及研究的方式方法,與一些非遺傳統的音樂文化和其生存的空間都不斷地發生這改變。如果依舊用一種守舊的思維來進行發展是會出現很多問題的,因此對于民族音樂學在進行田野考察的過程之中也需要去根據時代所具有的相應的特點來進行調整和優化,能夠讓其可以更加的適應我國在變化過程之中的社會的環境。我國的民族音樂學在進行研究材料獲取的過程之中采用的基本方式,田野考察相關的理論性的研究同樣是在這一個時間段之內。我國的非遺民族音樂學方面的考察研究的文獻最主要的集中在一些相應的學術專著以及科普教材里。對于我國最初的田野考察研究能夠追溯到周代,在周代有著“采風”的制度,其采風的制度在當時社會環境之下,起到的功能作用是用來去了解民情以及民生,進行“風”的創作和研究,對于這一傳統的方式在我國的歷史之上都連綿不斷的在進行發展。到了我國的20世紀的30年代,首先是利用民族學相關的田野考察基礎性理論的知識開展田野考察研究,對一些音樂的實物利用當時具有的技術進行仔細而且詳盡的記錄,之后在利用這些記錄的信息來進行比較研究。其次,是作曲家以及相關和音樂理論家進入帶田野考察之中,在這個階段里的田野考察和一些東歐國家的學派的形態在進行考察過程之中十分的相似,其主要是針對音樂所具有的形態開展信息的收集以及考察工作,利用多點式的方式去音樂信息資料,然后再去將這些資料應用到相應的創作以及理論的研究過程之中。到了20世紀中葉時期,一些大規模的民族學研究調查開展了工作,進行了帶有某些文化以及人類學方面的特色的調查研究,其研究的方式和美國的一些“文化學派”十分的相似,在進行紀實的條件之下開展解釋研究工作,其工作研究的主要內容從音樂的本體研究添加進去了一些文化方面的知識解釋。但是開展大規模的考察研究,例如對我國的非遺民族音樂進行的考察和研究,帶有著某種程度的政府層面的性質。自從我國的20世紀末開始,其民族音樂學在開展田野考察相應的理論研究的過程之中,憑借著西方民族在開展音樂學的田野考察相應的理論知識基礎條件之下,緊密的聯系了我國的實際國情開展了“中國特色化”的理論探索。其從多個方位和角度在音樂的事象開展了考察以及研究。除了在音樂本體方面的探索和研究之外,對一些和其相聯系的所有的音樂的事象都是開展研究的條件對象。在此階段之中,其理論的研究所具有的性質和描寫性質音樂性質有著一定的同向性的發展,實現了在思辨性以及陳述性方面的緊密結合。而且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的發展,和應用,一些錄音技術、攝像技術、加入到了考察研究的過程之中,導致考察研究記錄音樂信息的方式和方法也有著一定的改變。到了如今,信息科技技術也大量的使用到了田野考察之中,其信息科技以及和數字技術給田野考察帶來了虛擬網絡考察的新方式方法。
二、研究意義
利用在學界有著一定影響力的考察工作在進行了理性分析以及理論的總結之后,然后在實踐的基礎之上,能夠對我國的非遺民族音樂學具有的田野考察理論進行一個擴展和補充,給民族音樂學進一步的中國化能夠帶來一定的進展。利用在實際的考察過程里的各個不同環節的思考以及梳理工作,在實際的考察工作過程之中,找出在里面存在的成功之處,以及不足之處,這對于日后的民族音樂學開展相應的田野考察的工作以及在我國的非物質性文化遺產開展的保護性工作來講,都具有著十分關鍵的經驗積累性的功能作用,能夠使得相應的工作更好地進行開展。此文在我國的音樂類型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田野考察以及實踐性的基礎條件之下,對我國的田野考察的實踐開展了理性的思考和探索,旨在能夠在理性的思考和探索之中,對我國非遺名族音樂的田野考察所具有的成功以及不足開展總結,給我國的民族音樂學相關的田野考察理論以及實踐在未來的探索之中提供一個理論性的參照依據,之后能夠實現促進我國的民族音樂學具有的理論知識以及實踐知識的“中國化”的過程。對于我國的音樂類非遺相應的田野考察工作的開展是依據我國的傳統音樂開展的帶有民族的特點和標志的,具有著一定研究性質的系列田野考察工作,在非遺民族音樂的田野考察過程之中使用到的許多的方法這對于我國進行全面的開展和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所利用的方法、方式,以及理論技術層面都具有著十分關鍵的借鑒性意義。
三、理論探索研究
(一)本土人帶領考察團
非遺音樂的探索研究,是一個具有著探索性以及實踐性的特點的工作,想要讓工作能夠進行成功的展開,其每一步都必須要在實踐的基礎條件之下進行開展,在這個過程之中發現的經驗是和具有著一定的借鑒意義的。我國的民族音樂類非遺進行考察的經驗都來都源于的田野實踐之中,在這之中利用了當地的學者的研究成果,以及政府部門進行協調和參與、開展了多學科合作等方式,都是突破了曾經的西方國家民族音樂學在進行田野考察所具有的一般性的經驗,這些方式帶有著一定的中國的特色,同時也帶有著時代性的特點。其田野考察在理論在經過了哈登以及博厄斯和里弗斯等人之手之后,其馬林洛夫斯基把這一個實踐性的過程深化到方法論的層面。其所提倡的田野考察所具有的具體的方法:其研究的具體的對象是當地的文化,在挑選的選擇方面,一般選擇一些經濟不是十分的發達,和相對比較原始以及偏遠的一些地方,使用的是“參與性觀察這種方式”。對于其考察的具體對象來講,挑選的當地具有的文化,對于挑選的田野考察具有的地點也就是非本地區,因此對于考察者以及被考察來說,其考察者一般是外來者。而因為是一名外來者,他要去緊密的理解當地所具有的語言以及文化和相應的一些風俗習慣等方面的挑戰。在這多種多樣的條件的挑戰之下,對于這種他文化性質的田野考察的過程之中,一般來說要花費十分多的時間,尤其是對于我國來說,其包含著濃郁的人情世故的中國特色社會之中。因此相比較與一些外來者,其本土性的學者能夠比較迅速和快捷的進入到田野考察的過程之中,而且對于考察所包含和具有的深度和一般的外來學者來比較,是外來的學者一時半會沒有辦法能夠達到的。本人參與的音樂類非遺考察,其關鍵的發起以及提倡者就是一名本地的學者。此本地學者,對于非遺的民間音樂就好比似他的血液一般,流淌在他全身的血脈之中。同時,也正是因為他具有著這種傳承性的血液導致他能夠在一個花甲之年進行了我國的非遺民間音樂的實地考察工作,其具有的深度性文化自覺性在他身上得以完全地展現。他作為考察團之中的本土學者,其本身多具有的本土性的身份給考察團帶來了十分多的方便條件,在考察過程之中出現的許多的考察方面的阻力又有了有效地減少。我考察團到達的考察地,在當地的一些鄉民,因為有著本土化人員的帶領,大多數都是笑臉相迎,拿出最大的熱情進行款待,有很多樂社的樂師都對于我們所考察和進行研究的問題以及內容都盡他們最大的努力進行回答,當然出現這種情況最關鍵的原因是因為他本土化的身份,以及他在本土所擁有的資源以及關系。在開展相應的田野考察工作過程之中,如果想要讓被考察的對象能夠將其信息完全的和盤托出,首要的條件就是需要其被考察的對象能夠對相應的考察者有著足夠多的信任,但是對于這種信任來說,需要兩者進行長期的了解以及和溝通才能夠慢慢地建立起來,但是倘若如果沒有“當地關系”當成是其中的中間橋梁,在短時間之內沒有辦法去進行搭建。而且在實踐的考察之中,最主要的對象是在我國的各個地方的一些音樂類非遺文化,其考察的人年齡一般都是一些中老年人,這些遭受到了十年動蕩過程的一些老爺爺以及奶奶,在他們的心中帶有著一定陳谷的文化自卑感以及畏懼感。因此一個陌生人想要去真正地去消除他們的顧慮,一時半會沒有辦法去得以實現。但是倘若是他們的熟人來進行交談的化,一般情況下他們都愿意進行侃侃而談的交流。在無所顧忌的條件之下,才能夠去敞開自己的心扉。同樣因為這文化被深深的扎根到他們自己的內心之中,而且他們對于非遺文化非常的熱愛。除此之外在當地的語言層面,本土化的人員能夠擔任一定的“翻譯官”的功能,因此其考察團得以比較快的理解在當地的樂社之中所具有的語系,而且能夠從其語系里明確的理解其所具有的考察相關的音樂的一些事項,能夠從民間以及學術這兩個層次去觀察考察關鍵的音樂的一些事項,這同時也是在尊重以及客觀的對音樂事項進行描寫所必須要具有的特質。本人所實踐考察地的方言和普通話比較接近,因此能夠聽懂七成。但是倘若到一些我國的少數民族開展非遺民族音樂的田野考察,對于本地所具有的語言可能就要耗費考察者十分多的考察時間,并且對于字當地所具有的一些獨有性的名詞之上,僅僅是憑借自己個人所具有的經驗,沒有充分的理解當地的多包含的語系條件之下,肯定會出現一些系統性的偏差問題。因此,在進行民族音樂的非遺考察過程職工,有一個本土化的人進行帶領是非常重要的。
(二)政府部門參與
我國的張振濤教授指出:對于榆林開展的田野考察因為存在著一定的當地關系,依靠著這些“關系”有著許多的便利之處:首先是“老馬識途”所具有的輕車熟路的特點;第二是因為“關系”所具有的快速、準確、精確的龐大的信息網絡,所以能夠合理有效地減少出現無頭以及無序和手忙腳亂等情況的發生,能夠大量的節約時間以及降低資金成本、充分的提升效率;而且在其也同樣強調在開展田野考察之中所具有的一些“中國性的特點經驗”,對于一些考察對象不能夠迅速地進行展現,以及沒有特定的關系網的準入證,就只能能夠去摸著石頭過河,打無準備的仗,但是“政府關系”能夠十分快速的帶領考察團隊融入到當地,十分的快速省力,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是“政府關系”能夠給田野考察所帶來的巨大的便利之處。考察開始和當地的一些文化廣播局的相關的領導班子探討合作相關的事宜,之后在通過當地的一些文化館進行緊密的配合和協同,一同與考察組開展田野考察的工作。挑選當地政府的一些文化部門作為關系,其根本原因是因為本次考察是我國的音樂類型的非遺開展的考察,對于其考察所具有的特性性質是屬于一種多點式的針對性考察。而對于當地的一些音樂類型的非遺有著明確的理解,其最為清楚的一定是在當地的一些文化性知識場館,并且因為他們也和在本土的一些樂社以及樂師之間有著一定的接觸,因此將他們當成是考察組以及考察對象兩者之間的中間聯系人是比較合理的,而且因為政府的文化場館有著比較全面的信息網絡,以及比較充分的人脈網絡,這個特點對于一些多點式的考察和在工作前期進行資料的整理和收集方面,以及在后期工作過程之中的展開方面都提供了十分多的便利之處,能夠節約大量的考察時間,而且同時也增強了其在考察過程之中的效率。在考察過程之中,在其中所包含的一些小項目所具有的考察時間都一般計劃是一兩天就需要完成,但是對于這一些要去協商好都需要在本土的文化館進行支持以及配合協作。在我國這個地大物博以及有著充分的人情味的過度,需要去對所考察過程之中多包含的一些音樂事項有著明確和深刻的認識,能夠真正地融進本地生活之中,這是考察想要取得成功的關鍵條件,尤其是在沒有實現完全融入的過程里,可以明顯地觀察到中國人對于一些不了解和陌生以及沒有人進行介紹的一些外來者來說,是有著非常強烈的好奇心的,有著探索以及防備的心理,因此要求有一個中間的聯系人能夠開展牽線搭橋的工作,能夠讓兩者之間的關系得以迅速的構建。能夠讓當地人的居民充分理解以及信任考察者,之后能夠讓考察的人員收獲得沒有保留第一手的信息資料。對于政府的“當地關系”,其對考察來說,有著十分關鍵的功能性作用,其一,對于非遺民族音樂的考察是帶有著一定民族志特性的田野的考察,因此第一步需要去開展的工作就是對相關的音樂資料能夠進行仔細的,全面的,客觀的記錄;其二,需要去對這些音樂資料開展仔細的考察以及研究,在這個過程之中需要面對的最關鍵性的問題就是能夠到田野之中開展資料新型的收集工作。在這個過程之中,因為牽涉到的音樂事項得數目比較多,而且整體所具備的考察時間是有著時間的限制,因此其考察工作的展開是要高效率地進行。對于一些定點性質的長期田野考察所花費了大量的時間以及精力和被考察人長時間的培養感情,在別人實踐參與的這次考察過程之中,不具備。除此之外,打開有關的音樂類非遺信息資料,能夠知曉到其組織所存在的形式一般都是一個團體,其人員所具有的配置,其中人最少的是西河大鼓, 其人員的配置也有著兩個人。而對于一些器樂以及戲曲來說,所配置的實際人數則更加的多。人數較少的有十幾個樂師左右,而對于一些人數比較多的樂師,其整體的數量能夠達到十幾個。因此,如果去單單的依據自己個人的力量,在進行召集樂師工作過程之中其考察者就可能會出現各類的情況,因此可以去和本土的地方政府的一些部門開展合作,進行田野考察工作是一個比較合適的選擇。而且對于如今時代來說,應該對我國的政府部門能夠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如今的政府部門和20世紀出現的一些條條框框的束縛相比,需要盡量去給予足夠多的自由。這一情況的出現是因為開展了非遺藝術相關的保護性工作,而且自從十八大開始,對于一些傳統文化政策的實施和普及,這讓研究以及關注傳統文化變成了一個熱點性的工作。因此無論是一般的政府直到普通的人民和群眾都對傳統文化方面有著足夠多的重視,在本土的當地人同樣也期盼有一些專家和學者能夠對他們本土的非遺文化開展一定的考察以及研究,這能夠實現讓當地傳統文化得以更加充分的保存,和延續以及發展。能夠去給中優秀的中間人的角色,可以讓其能夠不過多的進行田野考察,能夠給考察者一個充分的,能夠自由的施展的空間。所以在進行考察的階段中,其文化館部門能夠去給考察組帶來充分多的幫助,而且他們也不會對考察組進行實地的考察造成,而且其考察的對象也會因為他們人員的存在,會對考察組提出的問題做出詳細的回答,同時這也是能夠在非常短的時間之內,能夠對一些音樂類的非遺開展全面性的考察工作的關鍵的條件。但是對于這種田野考察形式所帶來的具有一定的“演戲”成分比較有爭議性,我們卻不能夠去否認在這個過程之中,會攜帶著一定的屬性,對于如何真正地去利用好中間人這一手段,防止出現演戲等情況的發生,同樣也是其考察者在進行考察之前就需要去和相關的中間人進行仔細的探討的關鍵問題,在這之中最關鍵的就是其中間人在進行參過程之中,對于田野考察整體的“度”的程度方面的把握。
(三)實現多學科的參與性
如果討論到民族音樂學的本源,可以去發現其民族音樂學所具有的田野理論以及所具有的方法都是借的人類學學科的田野理論以及方法。從此也能夠看出,開展多學科一起聯合進行實地考察的工作,能夠比較充分的契合民族音樂學所具有的多學科相互交融的性質。所因此對于這一理論在進行實踐的過程之中,在今后的考察工作里能夠去融合許多不一樣的學科。在此次的民族音樂進行考察考察過程之中的突出點是:利用了其文化的人類學所使用到的視聽方面的語言來展現出人類文化所具有的思維。工作過程之中對樂師們進行的演奏開展了攝錄的工作。想要去真正的落實和完善好民族音樂學相應的考察是不容易的,如果單一的僅限于本學科片面的學習同樣也是不充分的。在此次的考察里添加進了影像攝錄的項目,其原因是因為世界數據一體化的情況之下,和如今的現代慢慢出現了文化不自信的情況之下,與傳統文化里出現了一定的“人口老齡化”情況的問題之下,對于我國的傳統文化實際的流失的情況是人們未曾預料到的。所以目前對于一些非遺文化的傳承以及發展,如今最為緊迫的是開展一些非遺的中國傳統文化開展記錄和保存的相關工作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對于音樂來說,是一種視覺以及聽覺層面的,有著享受的藝術,對于樂師進行的表演以及演奏開展攝錄和保存,是一個有效的解決辦法。這種方式能夠比較真實的還原出進行的表演過程之中的“空間”畫面以及聲音方面的信息。倘若僅僅的拼接一些文字性的文章去還原整個音樂的“空間”,是現實的,也沒有辦法去實現真正的“具象”化。對于一些攝像類的設備添加到實地考察在工作之中,其在20世紀就已經出現了,對于這種類型的電子設備最初始為錄音方面的技術,后來慢慢地出現了攝像拍照,到如今的21世紀已經非常普及的攝影技術,能夠真正實現現場音樂藝術真實的還原,展現出其動態性的畫面。
(四)信息科技的合理運用
現代作為一個信息科技的時代,在數字媒體以及信息技術被人們所廣泛的使用的前提之下,能夠去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各種各樣的方便之處,同時也為田野考察相應的工作帶來了十分巨大的轉變。其一,從通信工具方面來說,在很久以前的田野考察工作都是在一個地方開展一個勁長時間的實地性考察,當考察達的結果達到預期的目標只是,其研究者就離開了考察的位置,然后回到家里開展其收集的信息資料的研究。但是在“家中”開展研究的實際情況之中會伴隨出現許許多多的新問題,雖然已經有了一定的數據和信息已,但是實際在寫文章會過程里依舊會發現有許多的缺乏之處。如果想要去對那些殘缺的資料開展彌補性的工作,那么就需要去等待很長的時間,進行下一次的考察才能夠得以補充。如今情況卻不同,憑借一部智能電話以及一個語音視頻就能夠十分方便的解決其問題。僅僅憑借一個電話就能夠去帶領你走導考察實地之中,因此,對于其數字以及信息技術來說,大大地縮短了我們和實地的調查研究之間的距離,其相應的考察也得以實現。在進行考察過程之中,對于其通信工具的利用,主要在前期進行考察者以及被考察者兩者之間開展考察的相應準備工作過程之中,和在后期對一些存在著欠缺的數據信息資料進行合理的補充,回答研究所進一步的發現的新問題。
四、研究成果信息資料的處理
對于其考察視頻資料進行處理,主要是對田野考察所獲得的一些視頻資料以及相應的圖片資料進行整理和制作的過程。只有將這些考察所獲得的資料進行整理之后,才能夠利用圖書的形式進行出版,因此對于其視頻以及圖片都需要有著一定的規格以及質量方面的需求要求,所以需要進行處理。視頻處理的主要內容包含有:音樂的演奏、音樂的演唱、音樂的韻唱、訪談過程、舉行的儀式。
對于視頻的拍攝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去記錄下一個全面的演奏的曲牌以及表演的曲目,其關鍵是要保證其曲牌以及曲目所具有的完整性。所以在進行視頻的編輯過程之中,需要將主機位放在重要位置,之后再去把輔機位之中存在的一些特寫融入到里面,能夠對民族音樂的視頻形式進行豐富。對于其中的韻唱視頻的處理:韻唱視頻主要使用的是雙機位進行拍攝和錄制,在開展后期的制作過程之中,需要將兩個主機放置在同樣的畫框里,使用這樣的方式進行處理能夠去將韻唱者所韻唱的一些譜字以及譜面能夠和實際的譜子緊密的對應,開展這樣處理的原因是因為對于我國的傳統民族音樂的記譜過程之中,只單單的標記了骨干音的部分,但是對于骨干音除此以外的一些音還,有著許多的“啊口”。因此僅僅是憑借其單純地聽韻唱者進行韻唱,實際過程之中,一些聽者可能會有著“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情況發生。之后就無法將具體的譜字進行一一的對應。因此去將兩個機位放置到同樣一個畫框之中,其韻唱者所進行韻唱的一些譜字以及譜面之中的譜子能夠比較好地進行對應。對于訪談視頻的處理:其訪談視頻之中包含的最主要的內容有考察團的一些考察人員向樂社以及一些樂師進行了解樂社相關情況的過程。一般是考察者為指導者,對樂社之中的一些樂師開展指引工作。在這個過程里會出現一些重復性以及題外話的情況出現。所以在進行處理的過程之中,要挑選一些比較具有價值的語言,能夠讓全部的訪談實現一定的連貫性,而且對于其所記錄的內容需要清晰。儀式視頻的處理:對于一些儀式視頻最關鍵是要去突出其記事性能,也就是能夠比較全面的記錄在進行儀式活動過程之后出現的全部事件,不僅僅是音樂,在進行的整個儀式過程之中,其所有的人、事以及環境這些元素都是其視頻所包含的內容。對于其整個視頻展現出來的各種各樣的信息。因此在進行視頻處理的過程之中,需要盡量地展現出儀式具有的內容,而且要強調儀式所包含的流暢性的特征。而對于圖片的處理,其主要的工作包含了對樂師以及樂器與一些樂譜和花絮開展適當的修圖工作,能夠讓拍攝的圖片更具觀賞性。而對于其文字處理主要包括了文章以及場記與手記三部分。主要是對收集到的文字信息進行整理,編排和潤色。
五、結束語
對于民族音樂學來說,是一門外來的新興的學科,將其合理的應用到傳統的中國的音樂研究需要去和我國的歷史以及國情能夠進行緊密的聯系。對于非遺的民族音樂學的考察是獲得民族音樂學所必要的研究材料的最基本的方式,倘若想要去用好民族音樂學,去對我國的非遺民族音樂學進行研究,首要條件就是將田野考察的一些實踐知識以及理論知識進行中國化。對于我國的音樂類的非遺考察過程之中,憑借著民族音樂學的田野考察的相應理論性的基礎知識之上,緊密的聯系了中國的歷史文化以及實際的國情與現今階段具有的一系列的科學以及技術進行了探討和論述。這是對于我國的非遺民族音樂學在進行田野考察的理論知識以及實踐知識的“中國化”以及“本土化”與時代化層面的探索與研究。對于此考察所具有的田野考察的實踐知識以及相應的理論知識對于我國的非遺民族音樂學在進行實踐探索的過程之中有著比較強的現實性的意。而且這也對我國當前正在火熱進行開展的一些非遺性的保護工作方面也具有著比較強的借鑒性的意義;而且對于我國的傳統音樂文化在如今環境之中進行延續和發展有著一定的歷史性的意義。依據對非遺民族音樂的考察所包含的作用,筆者我們國家的音樂類非遺考察過程之中存在的一些經驗進行了探討,不管是對于田野的實踐來說,還是對實踐所總結出的一些理論的經驗來說,都展示出來了我國的非遺民族音樂學在田野考察過程之中的時空統一的觀念。相信在今后,對于非遺民族音樂的研究和探討的程度會日益的加深,到達一個新的高度。
參考文獻:
[1]南京藝術院“中國當代音樂學”課題組.中國當代音樂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6.
[2]董維松沈洽編.民族音樂學譯文集[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5.
[3]項陽.接通的意義[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14.
[4]蕭梅.田野的回聲[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1.
[5]喬健,劉貫文、李天生.樂戶:田野考察與歷史追蹤[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