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朝陽
摘要: 設計美是人類造物活動所創作出來的產物,就它的形式上來說,它是物態化的藝術設計。藝術美則表現為那些藝術作品所呈現出來的美感。就藝術美這種形式來說,它是藝術家獨特地創造性勞動產物。可以這么理解,人的本質精神、力量通過藝術家的藝術作品中對其藝術形象的描繪而感性地展現出來的美,就叫作藝術美。雖然設計美和藝術美一樣都是感覺形態的,有許多相似的地方,但更多的是它們本身的差異以及各自的側重不同。設計美本身是以設計為基礎的創造,更偏向大眾化,具有社會性和功利性,是需要通過生產轉化為物質形態的美,比較偏理性一點。而藝術美則是藝術家精神層面透過其藝術作品的呈現,是一種偏感性的表達。本文將簡單地比較這兩者的不同,進行分析。
關鍵詞: 設計美; 藝術美; 審美;理性;感性
一、設計美的內涵
設計是以藝術與技術為基礎并將其兩者相結合運用在實際生活中的一門獨立的學科,其研究內容和具體服務對象不同于傳統的藝術門類。因此,設計美學也有別于傳統美學藝術,作為設計學科的一個分支,其研究內容也是獨特的,在自身的定位、研究的領域以及研究對象上擁有一定特點,自然不完全與傳統的美學理論相一致,并且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也有自己獨特的要求。通過視覺語言來表達出某種計劃、 規劃、設想以及問題解決方法的這一個過程,就是設計。因而設計的靈魂是一種有目的的主動創造,核心在于創造力。
設計美的第一要義就是“新”。 設計就是創新,就是追求新的可能,要求新、求異、求變、求不同,否則設計將不能稱之為設計。設計是一種從思維到具象的變現形式,新穎的設計創意能更傳神地表達你想訴說的理念,讓人耳目一新,這是一個設計邁向成功的第一步。
設計美的第二要義是 “合理”。凡是合理的就應該存在,凡是存在的就一定有其合理之處。一個設計之所以被稱為 “設計”,是因為它合理地解決了問題。沒有設計就沒有社會的進步,設計是與市場緊密聯系的,不可能獨立于社會和市場而存在,符合社會發展規律是設計存在的直接原因。
而設計美的第三要義是 “人性”。 總的來說,設計的最終目的是服務于人類生活的需要,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一句話,人是設計的服務對象。當然,人類基本的審美法則也同樣適用于設計。那些經常運用在設計中的審美法則,諸如:形體、色彩、材質、工藝、對稱、韻律、均衡、節奏等,大都是人類社會的基本審美法則。
二、藝術美的內涵
藝術美就是人的本質精神、力量通過藝術家的藝術作品中對其藝術形象的描繪而感性地展現出來的美。人們只有通過對藝術形象的欣賞才能夠感受到藝術作品的美。藝術源于生活,但卻高于生活。藝術形象是根據實際生活中各種現象加以高度升華,凸顯其典型性,并融合了作者主觀精神世界而創造出來的產物。它是多彩的、廣泛的,藝術形象不僅僅表現為人物形象,一種歡快的氛圍,一陣歡樂或者哀痛的思緒,一幅多姿多彩的山水畫,春意盎然的景色,某種生活情趣,甚至是某種對待問題的態度,它們都是藝術形象。
藝術美是需要去欣賞,去品味的,無論是詩詞歌賦的賞析,還是歌舞話劇的欣賞,都是需要人去接受的。如莊子逍遙游中描繪的北冥之鯤,通篇借助這個誰也沒見過的鯤來表現出一種自由主義灑脫精神的意境,當讀者通讀此篇進行賞析時,就能感受到人應當不受任何束縛,自由自在地行走在世間的這份灑脫。
三、設計美與藝術美之比較
藝術與設計是兩個不同的類別。藝術美與設計美源于一處,既有相似的特征,又有較大的區別。
設計作為造物的藝術,功能和形式必然是合二為一的。沒有功能的形式設計是累贅的裝飾品,而沒有形式的功能設計是見不得人的粗陋物。藝術無界限,藝術門類之間存在著很多共性的東西,音樂、書法、文學之類的藝術修養對于設計創作來說可能是創意靈感的源泉,是錦上添花式的存在。這也就說明,設計離不開藝術,要想設計出好的作品沒有藝術性是不行的,藝術修養是一個設計師及其設計作品必不可少的東西。
“藝術是我,設計是他”,這句話充分表達了藝術美與設計美的不同。設計美本身是以設計為基礎的創造,更偏向大眾化,具有社會性和功利性,是需要通過生產轉化為物質形態的美,比較偏理性一點。設計最終是要變成產品,面向消費者,成為適合實際生活的用品。設計美的受眾是普羅大眾,是多層次需求的消費者,這就意味著它具有多元化的特征,融合著自然、社會、科學、技術以及美本身的各種色彩,兼顧設計者和受眾的雙重審美。而藝術美則是藝術家精神層面透過其藝術作品的呈現,是一種偏感性的表達,只有通過對藝術形象的欣賞才能夠感受到藝術作品的美,不需要兼顧受眾的審美,只是主觀表達作者本身對美的理解,面對共鳴者的欣賞是一種精神層次上的交流,更注重藝術作品和藝術形象本身,而非產品。
參考文獻:
[1]徐高.試論設計美的特點[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06,5:151-153.
[2]李澤厚.美的歷程[M].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3.
[3] 陳望衡.藝術設計美學[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7.
[4]朱光潛.談美[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4.11.
作者簡介:彭朝陽,湖北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