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穎

摘要:電影中除了正片劇情與特效,引起影視產業重視的還有另一重要元素——片頭和片尾設計。目前,無論是文藝片還是爆米花片,影迷在欣賞電影本身的同時,優秀的片頭和片尾設計也會逐步進入大眾的視野,受到的關注度甚至超過影片劇情。一段精彩的片尾設計,能使影片錦上添花,使觀眾駐足觀賞。
關鍵詞:電影視效;片頭設計;片尾設計;創新設計
隨著影視產業的不斷發展,電影的制作日趨追求面面俱到,目前電影中除了正片的劇情與特效,其中引起影視產業重視的還有另一重要元素,那就是片頭和片尾的設計。電影片頭和片尾是整部影片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何種類型的片頭和片尾,富有創意的表達形式越來越多地受到觀眾的喜愛。優秀片頭和片尾設計表達形式主要分為以下幾大類:幽默卡通風格、剪影風格、復古海報風格、傳統二維風格、圖形化風格、立體拼貼風格、實拍與動畫結合等。
一、談《機器人瓦力》的片尾設計
片尾的設計總是與其正片有所關聯的。其中的素材來源大多都取材于正片中的某一個趣味點,將其擴充,組合,再生成繁衍。華納兄弟旗下備受關注一系列影片《哈利波特》,每一部影片的片尾,都會精心設計其與影片內容相關的元素融入進去,例如第三部《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他的片尾設計源于出現在正片內容中的“活點地圖”。以活點地圖的形式,用活動的腳印來代表演員以及制片方,畫面貼合影片的魔法氣氛,也充滿趣味性。
在我了解到“片尾設計”這個概念之前,走進影院看電影對于我來說是一件消遣的事,所以看的都是一些“爆米花式電影”,例如超級英雄類。這類電影一般都會有第二部甚至第三部來賺個盆豐缽滿,所以在電影結束后會有一到兩個“彩蛋”來吸引觀眾的注意力。但“彩蛋”這個概念和片尾設計還是有所差別的,二者的目的都可以歸結為讓觀眾駐足觀賞,而“片尾設計”則更具藝術性。讓我有了片尾設計的概念的是2008年上映的一部科幻動畫電影《機器人瓦力》。
《機器人瓦力》這部影片講述的是糟糕的地球環境已無法讓人類生存,在瓦力的幫助下人類重返地球的故事。而其片尾設計就是在正片情節的基礎上加以延展,用西方美術史的發展來闡述人類重返地球后對家園的重建工作。正片畫面結束后,由一束明顯為火把的光束,照亮了一面巖石質感的壁畫上,拉開了片尾的序幕。在第一幕出現的場景中,畫面采用了古埃及壁畫的視覺效果,可以從火把的光束的晃動看到故事的發展。畫面切換到第二幕,第二幕中的人物的設計有明顯的古埃及人物特征,平面化,講究比例,顏色豐富。而且人物的動態很巧妙地貼合了當時人物的動態。第三幕采用了希臘古風瓶畫的花紋與配色,畫面的變化由植物的生長姿態而變化,流暢又有節奏。畫面進入到第四幕時,從屏幕上方落下的藍色色塊在下方堆積而成了大海的景色,這樣馬賽克拼貼的藝術形式采用了13世紀中葉的拜占庭藝術。類似于彩色玻璃窗鑲嵌畫的色彩,以深諳和強烈的為主,常用幾種不同顏色重疊,顏色層次加多。然后色塊拉伸重疊之后,畫面由塊面變化為線條形式,進入到了第五幕。第五幕來到了14世紀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此時的故事情節已發展到了建設高樓大廈的階段,所以人物與建筑的線條有了透視的效果,更加具有科學性。第六幕的畫面是由一個機器人用畫筆揮灑出來的19世紀印象派風格的故事情節(致敬莫奈的《日出》)。第七幕為點彩,沒有明確的輪廓,而是用點狀的小筆觸,構成的畫面,其情節與畫面完全致敬了后印象主義畫家喬治·修拉 Georges Seurat 著名的《阿斯尼埃爾的沐浴》這一名作(圖1)。最后一幕切換到了色彩濃郁,飽和度極高的畫面。畫中出現了梵高的向日葵,自由的云彩,和充滿生機的小鳥。筆觸瀟灑而濃重,這一幕作為整個片尾中的最后一幕,象征著熱情與生命力,也很好地詮釋了整個電影的主題——人文與自然。這部影片的片尾設計者用畫風的演變來闡述人類回到地球之后的重建工作,貼合了幾千年來的人文發展進程和時代特征,富有趣味性與創意性。
二、中外電影片尾設計對比
在看了《機器人瓦力》影片精彩的片尾之后,我就特別關注一些電影的片尾設計。近些年來,西方電影制作工廠對片尾元素的設計越來越重視,優秀的片尾設計被資金雄厚重視視覺的好萊塢影片所占據,類似于夢工廠,二十世紀福克斯,環球等大型制片廠所制作的影片,無一例外,片尾的元素總是吸引人的眼球。2001年法國的一部愛情電影《天使愛美麗》的片尾字幕是用相冊的形式呈現的,而且這本相冊在電影中讓男女主人公相識。2014年的《盒子怪》,以手繪的形式設計的片尾,其實源自本片的概念圖,既充分展示了致力于定格動畫的萊卡工作室在美術風格上的古怪趣味,又達到了與正片相得益彰的效果。同年上映的《美國隊長2》,片尾用極簡的圖形變化重組的設計風格,勾勒出其主要出場人物的標志性元素,行云流水,大氣非凡。就連比較小眾的恐怖片,像《招魂》系列,在片尾的設計中加入了故事的背景講述,緣于故事由真實事件改編,所以片尾出現了制片團隊收集到的大量的素材資料,報紙,照片,都被加入到片尾中,引起觀眾的興趣。所以,無論影片是動畫,或者魔幻,還是小眾影片,制作團隊都會精心為正片準備一個附加的視頻,表現形式多樣,使影片錦上添花,使觀眾駐足觀賞。
然而,相比于國外的影片,國內一些影片可能更注重于片頭的設計,比如2014年的《催眠大師》,它采用了一些催眠的圖片或懷表等象征性的道具穿插而成一個神秘氛圍的片頭引出正片。2017年上映的《縫紉機樂隊》,片頭的字幕也頗有意思,隨著主人公的步調,導演和主演及相關工作人員出現在路邊的路標,地標,等明顯的標志物上,且應用了相應的顏色和字體,使字幕變得真實,與畫面合二為一,理所當然。相對于片頭的設計,國內影片大部分的片尾在形式上仍舊單一,角色與演員的對照表、團隊名單,幾乎是全文字的內容淡入淡出,或是從屏幕下方向上拉出列表。其實早在香港著名演員周星馳,成龍等的相關影片的片尾,會將拍攝時令人捧腹一笑的花絮放在一側,也算是一種吸引觀眾的手段。但是近年中國電影迅速發展,劇組規模越來越大,工種越來越多,分工也越來越細,工作人員的數量也日趨龐大。這些參與的工作人員少則幾十人,多則幾百人,所以片尾長度延長了很多,這是行業興旺的表現。不過,字幕時間長了,中國觀眾卻并沒有耐心看完全。那么這時候,一段精彩的片尾設計,就是考驗主創團隊怎樣去留住觀眾的時候了。
像這樣的問題,顯然有些制片方也有考慮過。比如2015年上映的《捉妖記》與《大圣歸來》。3D影片《捉妖記》片尾是正片里的角色聚在一起跳舞,配音人員和工作人員的字幕就依次顯示在屏幕上。動畫《大圣歸來》片尾為創作動畫時的原畫稿。但我認為這些只是有了心意,卻沒有新意。讓我驚喜的是同年上映的《尋龍訣》。因為故事的情節較為玄幻,里面涉及到了鬼神與陰陽八卦,所以主創團隊將八卦陣,代表性的圖騰,浮雕門等這些元素加入到了片尾的設計當中。畫面為黑底金畫,貼合了電影主題“正宗地摸金范兒”。團隊的字幕也很巧妙的設計為圖形轉化文字的技術。整個片尾短短數十秒,圖騰的應用,文字的轉換,帶著十足的東方神秘的韻味,內容豐富,煩瑣但流暢,視覺效果堪稱驚艷。
當然,像《尋龍訣》這樣的制作團隊,愿意花時間花精力去做好片尾的設計,目前在國內還是少數。制片方依舊是以盈利為目的,有的粗制濫造,有的或許為了第二部的宣傳,拍一個彩蛋來吸引觀眾,像電影《密道追蹤》的導演俞島所說的:“幕后工作者那么多,觀眾又不認識,讓他們坐住很難,倒是可以通過在片尾放置彩蛋或者拍攝花絮的方式來吊一吊胃口。”但這些淺顯的,只圖短時間一樂的方式,我個人認為,是沒有任何意義的。脫離了電影的精髓,沒有眼前一亮設計,并不會讓觀眾回味。其次,拋開有彩蛋的,很多電影正片結束后的滾動字幕,對于很多觀眾來說,是沒有什么趣味可言的。一般會留下來滾動字幕的,大部分是從業者或者愛好者,里面可以收獲到許多信息。
對于觀眾來說,目前絕大多數中國觀眾走進影院的目的主要就是社交,比如朋友聚會,戀人約會等等,那么電影只是整個社交過程中的一環。看電影只是一種消遣,電影講的是什么,背景是怎樣,演員是誰,一概不了解。比如《銀翼殺手2049》,不少走進電影院的觀眾根本不知道還有第一部,也不了解這個片子的背景,那你怎么能讓他們對電影產生共鳴?所以電影結束了,觀眾的需求也滿足了,片尾對于這部分觀眾來說,沒有任何意義和價值。
三、結論
要保持片尾時間的完整性,是需要從觀眾到影院的整體配合的,“片尾時間”也應該成為觀影文化的一部分。“尊重”二字不僅限于創作團體,更應該深入每一位普通觀眾的內心。不愿觀賞片尾這件小事折射的是人文環境的某種缺憾,觀眾不買主創團隊的賬,導致制片方的敷衍,從而更加留不住觀眾。這是一個惡性循環。相對于單調枯燥的演員字幕表,我們可以做的是怎么樣抓住觀眾的眼球,而不是用所謂的“尊敬”這種道德來約束觀眾。隨著國內電影產業的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觀眾會更加注重影片的完整性,一段有心意而又有新意的片尾,才能留住觀眾,取悅觀眾,從而更廣地將中國文化以優秀的短片形式輸出。
參考文獻:
[1]黃華.動畫在電影片頭和片尾設計中的應用[J].大眾文藝,2013(1):79.
[2]吳燁.電影片頭片尾中的信息可視化設計[N].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