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昭通文學是昭通文化品牌,是人文精神的彰顯,本文立足當下,就新時代環境下,對昭通文學整體走向與承擔的責任進行深入的思考,以期使昭通文學與時代形成良性互動。
關鍵詞:文學;新時代;軟實力
昭通文學如果從形成規模的視角看,這個文學稱呼,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發展于20世紀90年代,形成氣候并彰顯于國內文壇在21世紀初,以2005年夏天敏中篇小說《好大一對羊》獲第三屆魯迅文學獎與2010年雷平陽詩集《云南記》獲第五屆魯迅文學獎為繁盛的標志,昭示著昭通文學在國內文壇的崛起。
時至今日,昭通文學的發展已經形成老中青三代文學創作者并存的局面,曾令云、夏天敏等為代表的老一輩作家為昭通文學發展起到了領頭羊的作用,在他們的不斷推動下,雷平陽、胡性能、楊昭、夏玲、呂翼、樊忠蔚、沈洋、季風、朱鏞、阮殿文等昭通文學的中堅力量目前正展示出旺盛的創作力,王單單、李順星、彭然為代表的新生力量正成為昭通文學未來接替的希望。
一、文學熱潮的開始
從20世紀改革開放中國興起新時期文學的熱潮開始,昭通這塊古老的土地就洋溢著濃烈的文學味道,20世紀80年代初期到21世紀前十年,烏蒙山地區的土地貧瘠,經濟不發達,人民貧困,貧困得就像夏天敏《好大一對羊》中的描述一樣,讓人對此地的貧困感到的不是難過,而是震驚;貧困得就像孫世祥《神史》展示的真實境地一樣,讓人窒息。
但此地的人民精神是豐富的,昭通歷來是由滇入川的唯一通道,云南三大文化發源地之一,雖然,貧困猶如一張巨大的網籠罩著這塊土地,但精神的力量是巨大的,他們形成強盛的文學藝術,用文學之筆書寫現實,彰顯知識分子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關注底層人生活,展示他們旺盛的生命力與對真善美的追求,以高揚的主體精神訴說著生命的堅韌與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正是這種內在精神文化的訴求,以生動的文學作品展示出來,形成文學創作的繁盛局面,這種繁盛局面與地域經濟巨大的貧困之間形成強烈的反差,所以外界給這種現象定義為“昭通文學現象”,這種現象在全國也是極其罕見的。同時昭通文學也成為昭通這一地域顯著的文化品牌,彰顯了昭通這一地域文化的自信。
二、文化軟實力在國家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進入新世紀,尤其是2012年黨的十八大之后,昭通經濟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國家對農村基礎建設大力投入與支持,尤其是作為云南扶貧攻堅的主戰場,在2020年將實現全面脫貧。經濟的快速發展與貧困面貌的改變,使整個社會的人文精神進入急劇變革的時期。貧困時人們追求精神的富裕,創造了繁榮的文學藝術,那么富裕了呢,富裕了是安于享樂還是繼續文化傳承呢?答案是肯定的。迎接著新時代的發展環境,以文學藝術帶動文化發展,強化文化內涵,讓文學藝術書寫新生活、展示新精神成為是新時代環境下詔通文學不懈地努力與追求。這點看昭通作家沈洋的長篇小說《萬物生》就像能找到確證,而且改變的電視劇也已經開拍。
那么新時代環境下,昭通文學的發展對地方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有著怎樣的影響呢?我們知道,最近幾年,“軟實力”這個概念被習總書記多次引用。它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小約瑟夫·奈提出,是相對于國內生產總值各項公共基礎設施等硬實力而言的,主要是指一個國家的文化、價值觀念、社會制度等影響自身發展潛力和感召力的因素。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是我們黨和國家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不同場合,就國家文化軟實力闡發了一系列重要論述。2014年2月24日,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核心價值觀是文化軟實力的靈魂、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重點”;同年5月4日,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也指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必須努力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觀念,代表了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2017年10月召開的十九大會議上,更是強調文化對于國家強盛、民族復興的偉大決定作用。
三、昭通文學作為文化軟實力對昭通區域經濟發展的意義
文化軟實力作為國家發展戰略決策中的重要內容,體現了其對國家新時代發展的重要意義。同樣,文化軟實力對于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也具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文學是以語言為媒介的一種特殊審美意識形態,價值上追求真善美,批判假惡丑,以審美的方式體現著真誠的人文關懷,能發揮審美、教育、認識、凝聚等功能,對人的情感、理想、信念、道德、人格、價值觀等方面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在我們文化軟實力體系中,文學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健康發展的文學事業,有利于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學是人文的代表,也是生產力,是經濟發展的“啟動器”和“發動機”,物質可以加強精神,精神可以變成物質,文學產生的人文精神可以為經濟的發展保駕護航。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說,昭通文學恰恰就是昭通未來戰略性發展的文化軟實力,而且得天獨厚。
新時代,新環境,作家創作要緊跟時代步伐,寫出新時代需要的優秀作品,我們期待著昭通文學繼續繁榮昌盛,我們更期待未來的昭通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得益彰!
本文屬于云南省教育廳資助性項目“地域文化與昭通作家群整體創作風格的形成與發展研究”(2017ZZX076)最后階段成果。
作者簡介:朱海燕,女,昭通學院人文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文學理論與昭通作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