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立德樹人的“德”與“人”的本質、“立德”與“樹人”的關系等維度對“立德樹人”的科學內涵進行解讀,認為新時代的“立德”就是要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新時代的“人”應具有堅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品質、一流的過硬本領、濃厚的家國情懷,提出“立德”是“樹人”的前提和基礎,“樹人”是“立德”的目的與歸宿。
【關鍵詞】立德樹人? 內涵? 理解向度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5C-0026-03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奠定了核心思想和根本指向。如何正確理解“立德樹人”的內涵,是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首要關鍵。本文從立德樹人的“德”與“人”的本質,以及“立德”與“樹人”的關系等維度對立德樹人思想的科學內涵進行基本解讀。
一、立什么“德”
(一)德的意源?!暗隆痹谥袊钤绲募坠俏膶懛ㄓ伞搬堋焙汀爸薄眱刹糠謽嫵?,原始本會意為觀察自然運行軌跡,其象形意為直視路行之方向,到金文時增加了“心”部,使其哲學倫理之義漸顯,后引申為遵循自然,循本初心善性,即為德。后世通指人的道德品行,《現代漢語詞典》(第六版)將其解釋為道德、品行、心意、恩惠之意。在現有的史料記載中,雖然“道”字的出現要遠比“德”字要晚,道與德有著兩個不同之意,但在道家將道作為天地萬物之源的基礎上,受到天人學說的影響,天道之德成了中國人的重要精神信念,故此在日常的用語當中,也就將“道德”表述為“德”的慣用語意,指“以善惡評價的方式調節人際關系的行為規范和人類自我完善的一種社會價值形態”。
(二)德的本質。縱觀德的本義及其歷史演變,從人對自然的觀察,到規律的遵循,再到人的行、性、心的約束、規范、修養,尤其是與道的結合,德已然具備了形而上的本體內涵,因此,不同的學者從德的內涵和功用、表現形式等方面,給德的本質作了各種界定和理解,或為人的本性、心性,或為制度、準則,或為某種關系及表現等。如“道德最深層的本質亦即以經濟關系為基礎的利益關系”,相對科學和普遍認可的還是它的意識形態本質論。馬克思也認為,道德就是一種意識形態,“一切以往的道德論歸根到底都是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的產物”。因此,《辭源》對道德的解釋為“指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類社會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對社會成員起約束和團結作用的準則”。
(三)德在不同時空之意。德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根據馬克思主義哲學存在決定意識的基本原理推論,不同的歷史存在,不同的地域存在,德也相應有著不同的含義。從社會歷史發展來看,在原始社會,人作為一種為生存和繁衍的類存在群體,道德的基本表現是一種簡單地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生存關系。在階級社會中,道德開始顯現鮮明的階級特征,作為為統治階級服務的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就決定了德的主要內容。如在奴隸社會中,是一種以人身依附關系為主的等級對立的階級道德。在中國封建社會時期,則是以仁、義、禮、智、信為基礎架構,維護封建集權統治的三綱五常為主要內容的階級倫理體系。從不同民族地域文化來看,德的內涵與表現也有著巨大差異。如西方近代以來的道德譜系,是完全以宗教和哲學為基礎的形而上的道德本體。而在以中國為中心的亞洲儒家文化圈,則是以維系社會現實關系的形而上與形而下的統一體。
(四)德的新時代內涵。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國已經進入到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新歷史方位,無論是人的發展還是社會的發展都與以往呈現出大不相同的新面貌,新的歷史方位也賦予了德在中國的新時代內涵,即是以中國夢為目標,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屬性,明確社會主義公民個人基本行為規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德的層次上說它包括了國家大德、社會公德和個人私德,在德的表現上由個人規范上升到一種內在的精神信仰,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立德樹人的重要論述中強調的“立德”就是要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
二、樹什么“人”
(一)人的本質內涵。對人的本質的正確認識與理解,既是人個體發展的需要,更是人類社會文明進程中的一個重要理論問題,因此,人的本質或者人的本性是什么,古今中外歷來是思想界爭論的一個基本問題,中國古代有儒家的人性本善,有荀子的人性本惡。亞里士多德認為“人是政治動物”,費爾巴哈認為人的本質是“抽象人本”,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可以看得出來,對人本質的問題探討,讓人越來越回歸到人的本真。無論給人下什么定義,人都離不開其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人是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的統一體,人的自然屬于更多體現在人的生存的層次和領域,人的社會屬性更多地體現在人的社會發展的層次和領域。人類社會從誕生那一天起,決定了人類絕不是簡單的自然類存在物,而是具有主觀發展欲望的社會性高級群體,因此,社會屬性成了人區別其他一切動物的本質屬性,這種本質的屬性也就表現為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人的社會本質決定了人滿足其存在和發展要以社會的存在與發展為前提,如果人離開了社會,人稱其為“人”或其他任何名稱都是沒有什么意義的,只有存在于這個社會中,才具有了“人”的意義。只有把社會放在第一位的社會主義社會才真正符合人的社會本質要求,它體現了對人社會本質的尊重,這種尊重具體表現為國家社會發展與個人發展的統一性,這也正是馬克思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之所以能夠成為現實的原因之一。因此,作為社會運行主體的人,必須是以社會主義建設為事業的全面發展的人。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明確指出,我們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即時代新人。
(二)人的時代特征。在新的歷史境域下,作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時代新人應該具有以下的時代特征。
一是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從辯證唯物主義的哲學角度去理解理想信念,它是一種主觀的意識,這種意識的產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產物,是人類在改造自然過程中產生的精神追求。通俗地講,理想信念是人類對未來的正確、合理、科學的,可以值得相信成為現實的想象、希望和向往。人類正是靠著這種精神追求不斷地戰勝自然,脫離野蠻,走向文明。對社會主義中國而言也正是憑著馬克思主義的堅定理想信念,才使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不斷取得勝利。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要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永遠走下去,必須有崇高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
二是有高尚的道德品質??档抡f過,只有頭頂燦爛星空和世間的道德法則是讓他驚奇與敬畏的。中國傳統文化甚至將道德視為天之本質,為政之根基,立命之根本,儒家主張為人以德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廣大青年要把正確的道德認知、自覺的道德養成、積極的道德實踐緊密結合起來,自覺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帶頭倡導良好社會風氣。足可見道德品質對一個國家、一個人有多么重要。君子自強不息必以厚德載物,才能行穩致遠。
三是有一流的過硬本領。任何事業的成功都不是單靠理論就能完成,理論只有與實踐結合,才能開出真理之花,結出成功之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盡管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性成就,但歷史的發展永遠不會停止,我們仍然還處于社會主義發展的初級階段,“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還沒有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一代代人的不斷努力。尤其是在經濟全球化快速發展的今天,各個領域都充滿了激烈的競爭,要想于千帆競浪而馭舟船于前穩,處于時代潮頭的廣大青年需要練就大國工匠的過硬本領,才能成為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棟梁之材”。
四是有濃厚的家國情懷。家國一致、家小國大的家國情懷是中華民族處理家國關系的永恒精神和優秀文化,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無論處于什么時代,只要還存在國與家,都不可能將家國割裂對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今天,更要堅定地繼承和發揚這一優秀傳統,賦予其民族復興的時代內涵和價值。尤其在信息科技高速發展,經濟全球化、社會生活智能化的背景下,情感交流、文化交融變得越來越工具化和超時空化,民族文化和家國意識受到前所未成的沖擊,民族認同、家國認同顯得更加重要,這也就是為什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愛國放在個體道德與價值要求第一位的原因。
三、“立德”與“樹人”的關系
習近平關于立德樹人的重要論述進一步揭示了社會主義教育的本質,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改革發展提供了方向指引,它不僅包含了“立德”與“樹人”的豐富內涵,還明確了兩者的內在關系,即“立德”與“樹人”是辯證統一、相輔相成的。在明確立德樹人科學內涵的基礎上,正確認識并處理好立德與樹人的關系,將有助于更好地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一)“立德”是“樹人”的前提和基礎。育人為本,立德為先,從教育的主體來講,“身正為師,德高為范”,欲立人德,先立己德。無論是家長還是學校教師,都是青少年一代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養成最重要的參照標桿,一言一行都會影響他們的人生成長。教育者自身具備良好的道德修養和行為規范,是培育好后代的最基本要求,所謂言傳不如身教。因此,家風家教、校風學風建設是國家教育的基石,也是人才培育的最基礎工程。從教育的客體來講,要從“成人”變“成才”,立德始終居于首要的中心地位,以德帥才,并貫穿于成才的全過程,這樣培育出來的人才,才是可堪大用,可擔民族復興大任之才。司馬光在《資治通鑒·周紀一》提出“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碧岢鋈瞬攀褂玫氖滓瓌t是德才兼備,當二者不兼備時,寧可用有德無才者,也不可取有才無德者。習近平總書記在與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時指出“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價值觀的養成對青年來講,就如同人生的第一??圩?,“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因此,立德必須從娃娃抓起。
(二)“樹人”是“立德”的目的與歸宿。教育說到底是培育人的社會活動,以立德為基礎,樹社會有用之人,是教育的價值旨歸。“培養什么人,怎么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終歸目的還是要回到“人”身上,絕對不會因為立德而立德,如在中國傳統的主流教育思想中,立德修身的目的不是僅僅為了滿足個體精神境界提升的需要,更不是無為的修道,而是要實現齊家治國平天下,即便是道家也主張以無為修德而達無所不為的經世治國之道理。從今天來講,立德樹人就是要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之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統領,培養出符合新時代需要、能夠支撐起家國發展、集德智體美勞一身的(下轉第63頁)(上接第27頁)社會主義建設人才,在這一人才的培養過程中,把德育放在了極其重要的位置,以確保我們培養出來的人才是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的人才。
立德樹人是新時代教育的根本任務,也是每一位家長、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根本任務,受教育者先受教育,只有在科學準確地理解把握黨中央關于立德樹人重要論述內涵的基礎上,緊扣時代要求,追尋時代路徑,才能更好地踐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的、優秀的人才。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十講[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8
[4]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K].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5]何九盈,王寧,董琨.辭源(第三版)[K].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6]朱貽庭.倫理學大辭典[K].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2
[7]王澤應.道德本質之我見[J].哲學動態,1988(8)
[8]杜振吉.近三十年來關于道德本質問題的研究綜述[J].道德與文明,2010(2)
[9]劉娜.立德樹人理念的歷史淵源與內涵[J].教育評論,2014(5)
[10]苗祎.習近平立德樹人思想的理論溯源[J].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5)
[11]謝安國.習近平立德樹人思想的科學內涵和重大意義[J].國家行政教育學院學報,2018(8)
[12]韓麗穎.立德樹人生成邏輯精神實質實踐進路[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6)
[13]程樹德.論語集釋一[M].北京:中華書局,2014:79
[14]萬麗華,藍旭.孟子[M].北京:中華書局,2016:151
【作者簡介】李次春,碩士,廣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講師,2018—2019學年教育部青年骨干教師中山大學訪問學者,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責編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