賓昕
【摘 要】本文分析高中語文教學中選修課程設置偏少、選修課程教學必修化、選修課程評價機械化等問題,提出提高語文選修課教學質量的對策,滿足學生的學習訴求開設選修課程;轉變教師角色和提升教師專業水平,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創新課堂教學;選修課程評價關注過程與實效。
【關鍵詞】高中語文 選修課 教學問題 教學對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4B-0010-02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實驗)指出,高中語文選修課是在必修課程基礎上的拓展與提高。5個系列20個選修模塊涵蓋了高中生要發展的語文核心素養。選修課的特色凸顯在“選”字上,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或職業生涯發展需要自主選擇學習模塊。那么,選什么模塊?怎么組織教學?采用怎樣的評價方式才令師生滿意呢?本文分析當前高中語文選修課教學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改進建議。
一、高中語文選修課教學存在的問題
高中語文選修課教學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選修課程設置偏少
高中語文必修課與選修課在課程功能上各有側重。必修課重基礎性、均衡性,選修課則側重拓展性、差異性。可見,選修課教學要更多關注學生不同的發展需要和發展潛能,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由于受高考備考的限制,當前大多數學校將高中語文課程分為三個部分,即必修、選擇性必修與選修,選擇性必修即為所有學生都要修的選修課,內容與高考有關聯;選修是學生自主選修,學校不再統一安排課時或任課教師授課,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或自身發展需要自主選修。我國西部地區的農村普通高中學生的文學閱讀量少,獨立閱讀能力較低,因受高考其他必修學科的影響,學校幾乎沒有單獨開設自主選修課程,而只是開設兩三門“選擇性必修”的選修課,如“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先秦諸子散文選讀”等。大多數學校沒有向學生介紹或提供全部選修課程,而學生也不知道高中階段有哪些選修課程,因此學生沒有選課意識,也沒有機會了解豐富精彩的選修課程,而只是被動地接受學校統一安排。選修課程的選擇性與差異性無法“播種”到課堂教學中,學生閱讀視野狹小,閱讀興趣未能充分激發。
此外,師生“選”課意識也淡薄,沒有選課自主權。由于受統一高考內容的限制,不敢突破現有的教材,不敢嘗試校本選修或自主選修。教學課時過于集中或嚴重不足,教師很難按課標要求開足開全選修課。
(二)課堂教學必修化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選修課教學有別于必修課。選修課程的教學要側重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側重于探究性學習,側重于文本解讀的個性化與多元化。但是,許多教師不敢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仍然拿著教材教教材,或重必修輕選修。在第一輪選修教學中(2013—2014 年),很多語文教師是每篇必講、每講必詳,文言文逐字逐句翻譯,講解實詞、虛詞、句式等,教學仍停留在“共同基礎”層面,如《論語》《孟子》等先秦散文教學,多數教師未能進一步指導學生深入文本探究儒家思想文化及其現實意義,傳統的課堂教學讓學生“望文欲睡”。在第二、第三輪選修教學中(2015—2017 年),部分語文教師避難就輕。如僅選《論語》《孟子》中的幾篇文章講授,舍棄《莊子》《韓非子》,教學缺乏系統性與整體性,沒有開展探究性學習,更沒有培養學生的個性化思維品質。
(三)課程評價機械化
一般而言,課程評價有定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兩種,學分制評價則兼顧了定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然而,目前大多數學校仍然只采用傳統的定性評價方式,憑幾次考試成績給出 A、B、C、D 四個等級以及學分。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實驗)要求選修課的評價尤其要突破一味追求刻板劃一的傳統評價模式,努力探索新的評價方式來促進目標的達成;評價應根據不同的情況綜合采用不同的方式。這種“新的評價方式”到底指的是什么樣的評價方式呢?目前,大多數學校仍然采用單一的傳統考試評價方式。從柳州市教科所發文的期末考試說明來看,柳州市市普通高中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范圍為必修五、選修教材的《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從試題內容看,與高考試題樣式無差別。學生的課堂表現、閱讀量與閱讀筆記,以及研究性學習等都沒有進行評價范疇。一張考卷定等級或許背離了開設選修課程的初衷。尤其是農村普通高中,學生讀書功利性較強,卻忽略了人文精神的培育、審美情操的浸潤。
二、提高選修課教學質量的對策與建議
(一)選修課程開設應滿足學生的學習訴求
選修課與必修課的區別在于課程的豐富性與開放性。5 個系列 20 個模塊滿足了學生不同的學習興趣與發展方向。教育是育人,而不是培養考試高手。語文學科的育人功能比其他學科更為凸顯。語言表達、閱讀能力、思維品質、審美情趣,乃至人生價值觀都可在語文學習中獲得培養與提高。如上海建平中學實施走班式自由選課教學方案,開足開全選修課程,學生具有選課的主體意識,課程豐富,彰顯該學校“自立精神、共生意識、科學態度、人文情懷”的課堂理念。多年來,專家學者一直在呼吁一線教師積極開發地方教育資源,開設學校校本課程。筆者在 2017 年春學期為學生開設“悅讀經典 涵養品性—— 中國家書家訓”與“探究《史記》英雄人物”兩門校本課程供學生自主選修,共有 52 位學生選修,開 16 個課時,每周 1 個課時。學生拓展了閱讀視野,了解與傳承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二)從改變教師開始,創新課堂教學
1.轉變教師角色。教師教學角色轉變是創新選修課教學的關鍵所在。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教師的功能不單是知識傳播者,也應是學習的計劃者、組織者與學習資源的提供者。課堂教學是以學生的學習實踐為中心,教師要走下講臺,走近學生,協調學生的學習活動,從而成為學生學習的同伴。可見,教學的出發點與著力點不是教師如何“教”,而是引導學生怎么“學”。應卸下所謂的師道尊嚴,倡導師生平等對話,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
2.提升教師專業水平。選修課的開設打破了原有課程的基本格局,為教學改革提供了廣闊空間,這對教師的專業知識與課堂教學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新課標指出,教師要提高選修課程的開發與設計能力。面對語文學科的18個學習任務群,語文教師既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也要有新穎獨特的教學手段。教育現代化與信息化改變了學習方式;整本書閱讀重回語文課堂;文本的深度解讀與跨文化閱讀將成為一種時尚,等等。因此,教師要經常參加培訓學習,多聽專家講座,觀摩優質課堂,提升專業知識。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教師在教學中要有問題意識,敢于思考與質疑,并能將問題課題化,以課題研究為契機,創新課堂。如柳州市教科所牽頭開展的“十二五”重點課題《“168”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的實驗研究》的課題研究,以課題為引領,開展多場公開課觀摩活動,增強了青年教師的創新意識,推進了青年教師的專業發展。
3.開展多樣化教學活動。語文學科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語文學習既要體現語言的積累與建構、思維的訓練與發展,也要體現審美鑒賞與表達、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在教學中,教師要組織多樣化的教學活動,以滿足學生的發展需要,如北京蘋果園中學語文組陳勁松老師于 2010 年推出“高中語文選修課專題式”教學,采用學生自主研修、小組交流、網絡研修、作業展示與評價等組織形式,引領學生形成個性化的學習方式、個性化的探究能力。又如山東武城縣洪合民老師運用探究深入閱讀、拓展比較體驗及實踐應用等多樣化的教學模式也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獲得專家的好評。再如貴州師范大學附屬中學的選修課教學注重課堂內外相結合,校園文化節、課本劇大賽、演講比賽等都是語文學習活動。
(三)課程評價關注過程與實效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2017 年版)指出,語文課程評價應圍繞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學習活動,在具體的語文學習情境和活動任務中,全面考查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情況。教學評價有國家評價與校本評價,分過程性評價與定性評價兩種方式。過程性評價即平時作業與測驗,期中、期末考試以及高考,定性評價是教師根據學生的平時學習表現給出的評語與等級,開展語文活動如演講、朗誦會、辯論會等給出的獎項等級。選修課評價應在語文學習情境和活動中進行評價,凸顯語文選修課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功能。只有這樣,學校才能鼓勵教師大膽創新,激勵學生敞開心扉大膽學。
深化課程改革,教育創新之花綻放在路上。新媒體時代,語文選修課教學呈現信息化、多元化,翻轉課堂與微課堂悄然走進中學校園,傳承與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已落在21世紀的新青年學生肩上。語文選修課堂應是知識的“超市”、生命的狂歡,能為每一位學生提供更廣闊的成長空間。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余昆侖.高中語文選修課的開設原則及前瞻性研究[J].新課程研究,2017(15)
[4]陳勁松.高中語文選修課專題教學探索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3
【基金項目】廣西教育“十二五”規劃課題“高中語文選修課‘專題探究教學的實踐研究”(2015C041)
【作者簡介】賓 昕,文學碩士,柳州市鹿寨縣鹿寨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文藝學。
(責編 劉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