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欣



摘要:《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創辦于1985年,由吉林省教育學院主辦,是吉林省一級期刊。其學術理論研究,包括基礎教育、成人教育、專業理論研究等方面,注重學術研究的新穎性、獨創性以及視野的開闊性,是吉林省教育學院的重要理論研究陣地和對外交流的學術窗口。該刊的影響因子由2014年萬方統計數據:影響因子:0.269,到2018年復合影響因子:0.096,綜合影響因子:0.040。年度總文獻量由2013年820篇,2014年811篇,2015年798篇,2016年698篇,2017年611篇,2018年645篇,2019年截至目前306篇,可見文獻量有下降的趨勢。不僅是《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其他的學術期刊的數據亦是如此,這些數據不得不讓人感受到現階段新媒體出版環境對傳統學術期刊和對傳統編輯工作的沖擊與壓力。目前,該形勢已成為出版領域的熱議話題與討論焦點。通過國內數據庫的檢索,肖晗等人在《媒體融合背景下學術期刊影響力提升機制探討》一文中指出只有實現學術期刊的OA出版,才能使科研成果得到最廣泛的傳播和利用,顯著提高期刊的影響力。朱海玲等人在《做一流編輯,創一流期刊》一文中提及科技期刊編輯需要具備極高的職業素養、專業素養、溝通策劃能力和應用新技術、新媒體的能力,才能勝任編創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歷史重任。劉春曉在《新媒體時代期刊編輯職業規劃探討》一文中提及在現代新媒體時代,期刊編輯要滿足全新的形勢需求,不斷提高自身素養和架構層次,爭取成為數字化期刊信息平臺的操控者。趙帆在《新媒體時代科技期刊的定位與發展——以<棉紡織技術>為例》中,分別從編輯與讀者的互動性、出版模式的多樣化以及對編輯素質的要求等方面進行分析,以期為新媒體時代科技期刊的定位與發展提供參考。張劍英在《全媒體出版時代編輯市場意識的創新研究》中提出面對當前信息革新,當代編輯必須具備編輯市場意識及創新思維,有效帶動傳統圖書出版理念與全媒體傳播介質的良好融合,為完善和推動新時代出版市場發展進程而努力。萬瀅在《新媒體背景下科技期刊編輯出版業務的發展和創新》中分析了新媒體對傳統科技期刊的影響,傳統期刊在新媒體背景下的定位,并提出了在新媒體背景下科技期刊編輯出版業務創新發展的建議。上述文獻均闡述了新媒體環境下學術期刊的發展方向及編輯工作者素養提升的重要性.筆者將以《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為例,通過幾個方面對學術期刊的發展及編輯工作的轉變加以闡述。
關鍵詞:新媒體;網絡;編輯
d01:10.1608 3/j.cnki.16 71-15 80.2019.09.002
中圖分類號:G2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580(2019)09-0006-06
一、學術期刊在新媒體環境下面臨的沖擊
1.隨著閱讀方式的多元化發展,作者有了更多的方式和渠道傳播白己的學術見解。有的作者選擇在網絡的閱讀平臺發表白己的學術論文,有的直接在某個學術領域的討論區與其他專家進行學術見解的討論,由于傳統學術期刊發表論文難和傳播的面積不夠廣,所以目前看來一些專家學者選擇在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的數量遠不如前。因此,文獻量在新媒體環境的沖擊下呈逐年遞減趨勢,以《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為例,如下圖所示。因此,各學術期刊正面臨著“生死存亡”的危機。
2.只能付費下載在cnki和萬方數據庫收錄的全文文獻。目前,國內數據庫的閱覽全文與下載文獻的方式基本上都是需要付費的,這種付費的方式是阻礙文獻傳遞的一個影響較大的因素,很多讀者點擊下載看到需要付費時就終止了操作,甚至有很多數據庫瀏覽全文都是需要會員制付費的,特別影響文獻的傳播。
3.欄目設置中應添加新元素。學術期刊從創刊號以來,欄目的設置基本上都是緊緊圍繞著該學術領域的前沿、熱點,有史以來也完成得非常好,但長此以往專家學者的思維模式可能就會被鎖住,都是研究當前該領域大家需要一起攻克的難題,或者最多是向前邁出一小步,看未來兩年該領域發展的必經之路。作為學術期刊的編輯工作者應該考慮一下是否能夠通過本刊這個“橋梁”,引導專家和學者向前邁出一大步,“創新”才是一切事物向前發展的不竭動力,如果可以在期刊的欄目上多做文章,勾起作者發表論文甚至對該事業未來發展方向的思考,那對學術的發展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影響和促進作用。下圖二展示了以《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為例的學術期刊欄目設置。
4.編輯人員的意識沒有積極地轉變。科技的進步,時代的發展推動著社會、文化、經濟不斷前行,跟不上步伐就要面臨淘汰。例如:在文化領域5年前曾經有一批實體書店面臨倒閉,也有少數的由于實體書店的工作人員積極調整白己的服務模式,意識到自己的工作應該做出巨大的改變而幸存下來的,如今的實體書店變成了功能齊全的文化場所,有傳統文化的書籍,有飲食文化的咖啡、簡餐,有創意文化的文創產品。只有在其位的工作人員積極地調整自己的工作意識,正視自己工作使命的改變,才能做好自己的分內工作,在做好自己分內工作的基礎上才能有機會推動行業發展。
5.缺乏業務能力與計算機知識過硬的編輯人員。有史以來,編輯的校對工作都可稱得上是“越老越香”,“老編輯”可能“遛一眼”就會把文字問題全部挑出來,錯誤率達到萬分之五不成問題,而相對來講新編輯就像新手上路一樣,顧這邊就顧不到那邊,尤其是審稿子,不是資深的專家學者連審稿的資格都談不上,而這種資深偏偏成了把雙刃劍,大概率地講年紀偏長一點的編輯在計算機知識的掌握程度上普遍不如年紀小一點的,這種“矛盾”給新時代的編輯工作出了一個難題,急迫被解鎖。
6.基金論文是中流砥柱。論文基金項目指文章產出的資助背景,一般為國家或省部級基金項目,也就是說該項目具有某種價值并得到了國家或省里的認可,給予資金上的支持去完成該項目,因此“基金論文”相比較其他沒有獲得基金支持的論文來講,價值和質量都相對較高,這不僅能提升該刊物的質量與水平,也能時刻緊跟學科前沿,了解國家扶持項目的動態方向。以《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為例,近幾年的基金論文數量如下圖:
7.缺乏作者與編輯、讀者與編輯和讀者與作者之間的交流。目前,各學術期刊的編輯工作基本流程為:(1)通過固定的收稿郵箱收稿,或者與專家約稿;(2)審稿,通過初審稿確定收來的稿子是否符合該學術期刊的欄目設置,以及稿件的質量、內容等;(3)對已采納的稿子同復《采稿通知》,并進一步核對信息、版面費制作和基金項目等細節問題;(4)與作者進行溝通對學術論文進行修改;(5)審稿,經過責任編輯、輪值主編、總編的三審三校,形成修改稿;(6)將定稿轉交美術編輯進行排版;(7)印刷;(8)安排郵寄。從這個大多數的學術期刊工作流程中不難看出,只有在修改這一過程中有編輯工作者與作者之間的溝通,其余不存在溝通。在這樣一個信息化社會,溝通是何等重要,在溝通中可以獲得的信息量可以說是巨大的。作者通過學術期刊的編輯工作者將編輯好的信息在學術期刊上發表然后傳遞給信息受眾——也就是讀者,那么,編輯T作者在這次信息傳播體驗中就擔任著中媒的角色,反推同來,編輯工作者應該加強與讀者之間的聯系,將受眾的“閱讀愿望”傳遞給作者,作者可以通過這些由編輯工作者反饋同來的信息,了解信息受眾的“興趣點”,這樣不僅能提高學術論文的價值,提高他引率,也能在作者迷茫的時候給他一個研究的熱點方向。或者想辦法讓作者和讀者直接溝通、討論,甚至辯論,當對待同一個問題有不同看法的時候,辯論可能會幫助大家厘清思路。
二、通過對以上問題的分析提出解決方案
1.針對文獻量逐年遞減問題的解決策略
(1)作為新時代的編輯工作者,要有“市場意識”,不能像以前一樣坐等投稿,應該主動邀約一些科學專家、學者,積極探討學術問題,主動挖掘有學術價值的文獻,提高期刊的學術價值是“留住”投稿者的關鍵,在留住專家學者的同時,也要具備敏銳性,能夠發現中青年學者及他們的新思想、新技術,為學科發展積蓄儲備力量。
(2)提高編輯工作的質量。提高期刊的質量是避免文獻量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這就要求提升新時代編輯人員的能力素養,不僅要具備能夠利用新媒體技術實現對大量數據的搜集與分析,還要具備對碎片化信息進行整理的能力。傳統的編輯業務能力不能丟,新時代編輯的素養也要“快速”“扎實”地養成,用提高編輯工作的質量來提高學術期刊的質量,讓學術期刊這一傳播學術見解的方式在文化歷史的洪流中站穩腳跟,不被淘汰。
2.針對文獻下載的付費情況影響信息傳遞問題的解決方案
實現學術期刊的開放存取(open access.以下簡稱OA),是網絡環境下學術信息傳播的一種新的形式,任何人可以通過網絡媒體免費獲得自己想要的各類型文獻,相比于國內數據庫cnki、萬方數據庫、CSSC1,國內數據庫如SC1、EI等需要付費才能實現下載文獻的數據庫,OA的確能夠促進學術信息的交流與共享,提升有水平、有價值文獻的利用率,對學術信息的保存問題也提供了保障。
目前,常用的OA期刊檢索系統有:
(1)DOAJ OA期刊檢索平臺,檢索人口為http://www.doaj.org。2003年設立于瑞典隆德大學圖書館,從最初的350種期刊開始到現在已經收錄近11000種,該數據庫年訪問量超過400萬次,現有80名志愿者致力于維護和擴展該數據庫。
(2) High Wire Press電子期刊,檢索人口為http://intl.highwire.org。HighWire Press是美國斯坦福大學圖書館在1995年創立的,能夠提供免費的學術文獻全文服務,最初僅出版著名的周刊“Journalof Biological Chemistry”,目前已收錄電子期刊710多種,文章總數已達230多萬篇,其中超過77萬篇文章可免費獲得全文;這些數據仍在不斷增加。通過該界面還可以檢索Medline收錄的4500種期刊中的1200多萬篇文章,可看到文摘題錄。HighWirePress收錄的期刊覆蓋以下學科:生命科學、醫學、物理學、社會科學。
(3)J-STAGE,檢索入口為http://www.jstage.jst.go.jp/。是由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開發的科學技術信息集成系統,收錄的文獻來自日本各科技學會,其中電子期刊255種,有199種期刊、多數會議記錄及研究報告,可以免費獲得全文,目的是即時發布科學技術研究的杰出成果和發展態勢。
(4) SciELO,檢索人口為http://www.scielo.org。巴西網上科技電子圖書館,1997年在巴西創立,最初由巴西的10種期刊的編輯發起,是多學科科技期刊合并在網絡上出版的形式,其學科覆蓋了農業、植物學、動物學、醫學等多個領域。目前,SciELO發展為由一個主網站和10個設置在不同國家的分網站組成跨國網絡平臺。
(5)Open J-Gate,檢索人口為http://www.openj -gate.com。Open J-Gate創立于2006年,自稱為世界最大的英語OA期刊網站,目的是希望全球任何人都能夠不受限制地獲取學術信息,為全球提供獲取期刊的免費檢索和全文鏈接。Open J-Gate擁有全球約3720種綜合類期刊,其中超過1500種學術期刊經過同行評議。
(6) PloS.檢索入口為http://www.plos.org/。科學公共圖書館原是一家由眾多諾貝爾獎得主和慈善機構支持的非贏利性學術組織,旨在推廣世界各地的科學和醫學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PLoS 出版了8種生命科學與醫學領域的開放獲取期刊,可以免費獲取全文,比較具有影響力。Plos系列的期刊目前都已被SCI收錄。
讓白己效力的學術期刊被收錄到OA檢索系統并非易事,要實現學術信息的資源共享首先要提高學術文獻的質量與價值,如若學術水平不達標,即使實現了資源共享、信息交流對學科的發展也是沒有效果的。因此,在努力實現學術期刊OA出版的同時,一定要加快期刊質量的提升,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提高期刊的影響因子,促進學術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