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飛 亓春霞 高騰飛
[摘 要]為了服務區域外經貿企業轉型發展,快速培養高質量的跨境電商人才,山東外貿職業學院依托外貿、外語辦學優勢,從2012年起開展跨境電商人才培養,形成了“分階段、職場化、協同式”的跨境電商人才培養模式,主導搭建了產教深度融合的跨境電商平臺,形成了推進全省跨境電商人才培養和產業發展的長效機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關鍵詞]跨境電商;產教融合;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C9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9)07-0135-03
Abstract: In order to support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foreign trade companies in the local region, Shandong Foreign Trade Vocational College exert the educational advantages on foreign trade and foreign language to explored the training of Cross-Border E-commerce(CBEC) talents since 2012. A “phased, working-environmental and collaborative” CBEC talent training mode was developed. A platform with deep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was established to support the model. A long-term and effective mechanism was formed to promote the cultivation of CBEC talent as well as to promote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Keywords: C-border E-commerce; Integration of Industries and Education; Training Mode
[作者簡介]劉曉飛(1978-),男,山東廣饒人,副教授,理學碩士,研究方向:電子商務;亓春霞(1979-),女,山東萊蕪人,副教授,工學碩士,研究方向:跨境電子商務;高騰飛(1982-),男,山東膠南人,講師,工學碩士,研究方向:跨境電子商務。
2012年,國家發改委、海關總署等八部委啟動跨境貿易電子商務服務試點,具有“外語+外貿+電子商務”復合能力的跨境電商人才呈緊缺狀態,嚴重制約了外經貿企業在“互聯網+”背景下的轉型升級。
為了服務區域外經貿企業轉型發展,快速培養高質量的跨境電商人才,山東外貿職業學院依托外貿、外語辦學優勢,于2012年開始探索基于產教深度融合的跨境電商人才培養模式,逐步形成了一套產教深度融合的“分階段、職場化、協同式”的跨境電商人才培養模式,并主導搭建了由青島跨境電商孵化基地、山東省跨境電商工程技術研發中心、齊魯跨境電商云學堂和山東省跨境電商產教聯盟組成的跨境電商產教深度融合平臺,并獲批山東省跨境電商實訓基地、山東省“十三五”科研創新平臺、山東省校企合作一體化辦學示范院校、首批外經貿行指委全國跨境電商專業人才培養示范校等。
一、存在的問題
(一)傳統外貿轉型升級急需大量跨境電商人才
作為“互聯網+”時代產生的對外貿易新模式,跨境電商發展迅速,帶來了對相關人才需求的急劇增加。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阿里巴巴等組織機構的研究報告,我國跨境電商存在巨大的人才缺口,已嚴重制約了外經貿企業在“互聯網+”背景下的轉型升級。僅在山東,有3.5萬家傳統外貿企業,這些企業需要跨境電商人才約50萬。
(二)跨境電商專業尚未設立,人才培養不成體系
教育領域的專業論證還未跟上,截至2018年,跨境電商還未成為專業,多數高職院校對跨境電商人才培養的研究還各自獨立,未形成完善的體系,人才培養標準欠缺,具備實操能力的師資缺乏,實習實訓條件不夠充分,這些因素嚴重影響了跨境電商人才供給。
(三)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不夠深入、企業參與育人積極性不高
引入具有優勢的跨境電商產業力量,開展協同育人對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至關重要。然而,高職院校產教融合流于形式較多,校企合作利益共贏缺乏深度挖掘、相關機制不夠完善。因此,產業企業參與學校人才培養的積極性不高,企業育人主體的地位和功能難以有效發揮。
(四)人才培養與職業崗位脫節、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不緊密
由于缺乏企業提供的真實環境和真實項目,而且虛擬教學軟件不夠成熟,導致跨境電商人才培養與職業崗位脫節,實訓環節嚴重缺失導致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不緊密,影響了跨境電商人才培養質量。
二、主要做法
(一)探索形成產教深度融合的跨境電商人才培養模式
1.明確跨境電商人才培養定位
對產業需求進行精準調研,明確了培養“強英語、通外貿、精電商”的復合型、創新型、發展型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目標定位,確立了掌握五種知識、培養六種能力和具備八項素質的人才培養規格。
五種知識:經濟學知識、國際貿易知識、互聯網應用知識、電子商務知識、跨境電商知識;六種能力:跨境電商平臺運營和管理能力、國際營銷推廣能力、海外客戶服務能力、數據分析處理能力、外語表達能力、國際貿易談判磋商能力;八項優良的素質:思想政治素質、身體素質、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中外文化素養、交流溝通素質、團隊合作精神、適應多變環境并抵抗壓力的心態、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
2.構建特色鮮明、“四位一體”的人才培養體系
強化外貿外語能力培養的課程體系。分析跨境電商崗位職業能力和知識要求,在課程體系設置中加大英語聽說、商務英語、國際貿易等課程學時比例,奠定跨境電商人才所需的知識與技能基礎;真實項目引領的實踐教學體系。引入企業真實項目,開展基本技能、專業技能和綜合與創新實踐教學。基本技能實踐項目包括企業真實需要的商務翻譯、網絡應用開發類項目,專業技能訓練項目包括企業跨境電商運營環節項目如產品上傳、營銷推廣項目或者企業完整跨境電商平臺運營項目,綜合與創新實踐項目主要包括外貿企業準備轉型跨境電商運營的項目;突出學生國際素養的素質教育體系。通過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結合、校內素質教育與校外素質拓展活動相結合,借助相關課程教學、學院外語文化節、外語社團活動、外語角、外語講座等方式突出培養學生國際素養,形成跨境電商人才所需的職業素養和人文素養;“雙孵化”特色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學生在第1-4學期學習一系列創新創業必修及選修課程,第5學期在跨境電商孵化基地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實踐。教師指導學員組建學生創業團隊,對基地引入的傳統外貿項目通過跨境電商平臺進行運營孵化,共同實現學生創業團隊和企業項目的“雙孵化”。
3.創新形成“分階段、職場化、協同式”的人才培養模式
學生前4個學期在校集中學習,引入企業真實案例用于教學;第5學期進入孵化基地,組建項目團隊,與企業簽訂協議,參與運營企業真實業務;第6學期學生獨立運營企業跨境電商業務,并為企業提供技術研發服務,同時實現創業團隊和企業業務的共同孵化。
從引入企業真實案例用于教學到學生獨立運營企業業務,為學生提供了真實的職場環境,真正實現了基地、企業與學院協同育人。
(二)主導搭建“孵化基地+研發中心+云學堂+產教聯盟”的產教深度融合平臺
1.建成青島跨境電商孵化基地
2015年10月,學院與青島市李滄區政府簽署協議,李滄區政府出資、中藝集團1688創意產業園提供場地、學院提供師資和學員、引進傳統外貿企業特別是校友企業合作建成5000平方米的青島跨境電商孵化基地,開展跨境電商實習實訓,為企業提供跨境電商業務“代運營”團隊,同時幫助傳統外貿企業孵化跨境電商業務,實現了校企協同育人和傳統外貿企業轉型發展。
2.建設山東省跨境電商工程技術研發中心
學院與青島星商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等合作成立山東省跨境電商工程技術研發中心,面向政府、企業等開展跨境電商課題研究、技術開發和其它專業服務。完成山東省商務廳《山東外貿形勢報告—跨境電商專刊》、青島市招標課題研究《青島市電子商務發展趨勢及路徑選擇研究》、青島市李滄區、青海海北州等地電子商務發展規劃等。2017年4月,研發中心獲批“十三五”山東省高等學校工程技術研發中心,成為山東省跨境電商領域首個省級科研創新平臺。
3.建成齊魯跨境電商云學堂
為有效補充線下教學與培訓,建成公益性線上學習平臺“齊魯跨境電商云學堂”,面向全省高校師生、企業員工開展跨境電商教學和培訓,提供視頻點播、在線直播、線下培訓錄像回顧等功能豐富的培訓資源。
4.牽頭成立山東省跨境電商產教聯盟
2017年3月,經省教育廳和省商務廳批準,學院牽頭成立山東省跨境電商產教聯盟,成員單位共計1481家,包括山東省跨境電子商務協會等6家行業協會、青島大學經濟學院等11所本科、威海職業學院等29所職業院校、青島新錦橋電子商務股份有限公司等1415家行業知名企業。產教聯盟開展跨境電商人才培養、高校教師培訓、企業職工培訓等工作,搭建了一個山東省范圍內資源豐富、靈活開放的跨境電商產教融合生態系統。
(三)構建“線下+線上”、“培訓+孵化”的跨境電商培訓體系
線下“互聯網+外貿”營銷實戰培訓、“eBay山東自主品牌賣家培訓班”等實操培訓形式多樣,效果明顯,與線上“齊魯跨境電商云學堂”互補,滿足了高校師生和企業員工不同的學習需求。
對企業員工的一般培訓與企業項目孵化同步進行,為企業提供業務和人才的一體化解決方案,取得了突出的培訓實效;例如:2017年在孵化基地舉辦“山東省品牌賣家亞馬遜平臺90天孵化營”,手把手幫助30家企業實現了跨境電商業務“0到1”的突破,并為企業培養了運營團隊。2018年“優商100亞馬遜、eBay全年孵化項目”幫助120多家企業實現跨境電商零的突破。
三、取得的成效
(一)輸送了大量跨境電商人才
培養跨境電商人才1670人,孵化學生跨境電商創業項目52個,其中10個注冊成立公司;企業提前一年到學校預定畢業生,2017年校園招聘會1450家企業到校送崗2.7萬個,跨境電商崗位4266個。
(二)幫助高校和職業院校培養骨干教師
專業教師100%實現運營真實跨境電商平臺,1名骨干教師被評為山東省青年技能名師,5名教師被聘為山東省跨境電商專家庫專家。同時還輻射山東省其他院校教師成長,為全省高校培養骨干師資200余人。
(三)質量工程成果豐碩
獲省教改課題3項和“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重大招標課題1項;主編、參編商務部“十二五”規劃教材《跨境電商基礎》等教材7部;獲批青島市重點專業、中高職辦學聯盟等項目3項。
(四)助推跨境電商產業快速發展
完成青島市“十三五”重大招標課題《青島電子商務發展趨勢和路徑選擇研究》,促進青島市獲批全國跨境電商綜合改革試驗區;為青島市李滄區、青海海北州等制定了電子商務發展專項規劃;牽頭制定了跨境電商公共海外倉等山東省外貿新業態評審標準,為省內跨境電商企業發展評價提供依據;幫助企業孵化跨境電商業務162項,提供技術服務項目31項,助力企業轉型發展;舉辦了“跨境電商進萬企”專項培訓、發展中國家電子商務研修班等培訓活動,為全省1.2萬家外貿企業培訓企業職工2.7萬人次;主辦第三屆、第四屆山東省跨境電商生態峰會,省領導、各地商務部門領導、企業和院校代表3000多人參加。
(五)建立了“政行企校利益共同體”長效機制
明確了產教融合中各方主體的責任權益,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管理制度,對產教主體協同育人流程等進行了規范,建立項目驅動機制對產學研真實項目管理、收益分配等進行了明確界定,完善了線上線下終身教育培訓機制,培訓效果明顯。一系列機制有效運行,保障了各方利益,保障了育人效果,達到了互利共贏。
2018年,《基于產教深度融合的跨境電商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教學成果獲評山東省教學成果獎特等獎、國家教學成果獎二等獎,被全國35所本科和高職院校學習借鑒,被新華網、人民網等主流媒體報道201次。
[參考文獻]
[1]全國電子商務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跨境電子商務人才培養指南[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楊善江.產教融合:產業深度轉型下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J].教育與職業,2014(33).
[3]陳年友,周常青,吳祝平.產教融合的內涵與實現途徑[J].中國高校科技,2014(8).
[4]劉立新.德國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經驗及對我國的啟示[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5(30).
[5]張秀芳,張吉國,劉兆璽.“一帶一路”背景下跨境電商與國貿本科專業教育融合模式探索[J].對外經貿,2018(2).
[6]陳崗.我國地方本科院校跨境電子商務人才培養路徑探討[J].對外經貿,2018(8).
[7]徐璐璐,譚艷華,江六一.跨境電商人才培養研究綜述[J].對外經貿,2018(4).
(責任編輯:顧曉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