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杏梨
摘 要:本文以網絡流行語與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為中心開展研究,探究當下網絡流行用語的產生背景、特點以及其折射出的當代青年特點與需求,并結合網絡流行語特點分析如何開展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創新,以建立迎合我國青年群體特點、需求的教育體系為導向,致力于通過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創新打破教育壁壘,提升教育成效。
關鍵詞:網絡流行語;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格局;現實問題
在信息化時代,網絡資源高度開放,青年群體思想體現出強烈的自主性與多元性,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難以同當代青年群體建立良好的共鳴,分析網絡流行語的產生背景與特點,基于網絡流行語折射出青年群體的特點需求,并以需求為導向開展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創新,是改革我國思想政治教育,促進思想政治教育與當代青年群體建立良好共鳴的重要研究舉措。
一、網絡流行語產生背景與特點
(一)網絡流行語產生背景
語言同社會發展存在著必然的積極適應關系,網絡用語的誕生同社會發展的程度、發展背景都具有密切關聯,站在社會發展角度分析,網絡流行語是充分體現當前社會青年群體對于社會的心態,以及這一群體文化發展的重要元素,網絡流行語不僅在社會語言體系中會造成輻射式傳播和影響,且網絡流行用語皆與社會主流語言具有十分密切的關聯,特別是在社會飛速發展,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的背景下,青年群體感受源自于學習、工作等各方面的巨大壓力,越來越多的青年愿意用誕生于虛擬網絡的流行語來宣泄、表達自身壓力與情感,以起到緩解自身壓力的效果,同時充分發揮自身話語權且創造娛樂感。
(二)網絡流行語的特點
網絡流行語具有三大特點,即信息碎片化、內容自由化、更具人性化。在信息高度碎片化時代,當社交PC軟件、平臺或APP字數限制,或是內容過于繁瑣、輸入相對困難的情況下,青年群體會將碎片化的內容大幅度縮減,利用縮寫文字來表達自身觀點,如“你們城里人真會玩”被縮減為“城會玩”,“上交給國家”被縮減為“上交國”,即利用簡短的語言、文字來表達一些特定環境與事件,忽略句子的一些成分。內容自由化即網絡世界相比現實世界,其語言自由度更高,約束力較小,網絡用戶可以隨心所欲發揮自身想象力、創造力以展現獨特個性與魅力,而趨于這一自由化特點,網絡流行用語通??梢杂行б鸶嗳岁P注,且能夠起到緩解氣氛、帶來愉悅的效果,例如“主要看氣質”,更具人性化體現于在網絡虛擬世界中,青年群體除了語言,還可以利用有些表情來傳達自身渴望展現的肢體語言、表情語言,如(>-<)表示心情不好,ZZZ表示要睡覺,這一系列顏文字流行語,成功將原本大量文字才能描述的態度、心情以簡短的形式加以表達,充分體現出網絡流行語的人性化特點[1]。
二、網絡流行語折射出的當代青年特點與需求
網絡流行語,可充分折射出當代青年群體語言上的特點以及心理需求,語言的層面特點包括創造性、自主化、個性化、娛樂化與多元化,心理需求則折射出當代青年群體內心宣泄、獲取娛樂快感、爭奪話語權需求。在語言特點方面,“路轉粉”、“雞凍”、“厲害了WORD哥”,這些以諧音、俗語、方言、外語形式創造的網絡流行語,充分體現出當代青年的創造性與個性化,有效催生了當代青年群體的個性解放,青年群體打破了傳統語言教育的枷鎖,以更加自主化、更加平等的方式宣揚個人話語權并獲取反傳統、廣泛傳播所帶來的娛樂性。
需求角度下,虛擬自由的網絡空間為當代青年群體提供了充分釋放積郁的環境,青年群體愿意利用網絡流行語來宣泄自身在生活中遭受的不滿或是郁悶,如流行語“人艱不拆”、“鴨梨山大”,“傷不起”等,都充分展現著青年群體內心的不滿與煩悶,而這一形式又會為青年群體帶來娛樂快感,大量網絡用語充滿兩重性意義,即嚴肅的宣泄與幽默詼諧的諷刺。與此同時,大量青年習慣于利用網絡流行語爭取話語權,當面對一項社會事件或是網絡輿論期間,網絡流行語經常成為青年話語權的體現物,如“元芳你怎么看?”“現在問題來了”充分將一些無法直面表達的內容利用網絡用語,在網絡上加以表達,體現出青年群體對話語權強烈渴望,再例如“周老虎”“把關人”等詞語,都直指現實社會中的敏感事件與話題,這種簡單、粗暴、直接的網路流行用語,此充分體現當代青年群體的話語權必須受到直視、關注和尊重。
三、結合網絡流行語開展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創新研究
通過上述網絡流行語的研究,可挖掘出目前我國青年群體所喜好的語言,必然具備簡潔性、便捷性、內涵性、可再造性、現實性與通俗性諸多標簽,而我國傳統模式下的政治思想教育,首先,是過于注重政治目的,思想政治教育階段語言中充斥大量文件話語、政治話語與權力話語,而思想政治導師、教師更習慣于灌輸式、行政化教育,體現出一種“工具的理性”,這一形式無疑難以同當代青年語言特點與需求相吻合,故在思想上難以同青年群體實現真正的共鳴,其教育效果會大打折扣。其次,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皆是以教育者作為主導,對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信息具有絕對的支配權和掌控權,且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掌握絕對的話語權、選擇權,受教育者缺少話語權,在傳統教育模式壓迫下必然無法滿足當代青年群體需求,因此,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應充分考慮當代青年群體語言創造性、自主化、個性化、娛樂化與多元化特點,結合青年群體宣泄內心、獲取娛樂感以及話語權需求,充分吸納網絡流行語特點,調整話語格局,關照現實問題,吸收網絡流行語資源,以現代青年群體樂于接受的形式灌輸政治思想教育內容,充分貫徹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宣傳思想工作創新,重點抓好理念創新、手段創新、基層工作創新”的思想[2]。
(一)調整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格局
改革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理念是改革的核心與靈魂,站在青年群體角度分析,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在話語理念方面的創新,最關鍵要點即重新建立話語的格局,打破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格局下話語權壟斷問題,讓受教育者不再處于始終被控制、被支配的角度。思想政治教育者需高度明確,在網絡新媒體快速發展以及信息化背景下,我國青年群體日益體現出強烈自主性以及對話語權強烈的需求與渴望,若是始終固守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格局,則只會讓青年群體排斥,甚至是以冷漠的形式去抵制思想政治教育,因此,作為思想政治教育者,須及時樹立對話理念,在鼓勵和幫助下讓青年群體充分表達出自己內心的訴求和困惑,耐心傾聽青年群體的心聲,構建一種雙主體形式的話語溝通,充分展現人文關懷理念,充分發揮黨的思想政治教育傳統優勢,在傳遞溫暖,關愛青年群體生活的同時,將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打造為一種讓青年宣泄情緒,獲取情感歸屬和心理寄托的渠道,基于地位平等的理念改變思想政治教育者面對受教育者那種居高臨下的對話形式,以親近的談心方式,革除一些必須、務必、一定等命令式語言,讓青年和教育者形成真正的對話關系。
與此同時,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須充分貫徹民主疏導理念,所謂尊重青年的話語權并非等于徹底剝奪教育者的話語權,而是要求教育者改變傳統教育模式下話語權壟斷的形式。變成青年群體話語權的引導者,以平等的姿態、疏導的形式傾聽青年群體的思想困惑,同時應充分地向青年灌輸正確的社會核心價值觀,引導青年正確的行為和認知,保證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性。
(二)充分關照現實問題
網絡流行語充分折射出了當代青年群體對正能量的需求,青年們思想活躍,更加關注現實問題,渴望有深刻的觀察工具來幫助自己解開思想上的迷惑,引導自己以正確的方向前進,大量的網絡流行語皆來自于社會的熱點,事件與話題,而在缺乏正確引導的背景下,青年群體往往會自發式的通過諷喻的形式來表達內心的憤懣,作為思想政治教育者,應將更多的思想教育內容關照到現實問題中,站在充分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化理論話語的角度,從關注中國發展,破解現實問題入手,充分照顧我國青年群體對于國家建設,社會發展過程中現實問題的迷惑與關注,有針對性的對青年關注的現實問題進行解惑,開展情緒疏導,通過思想政治教育,樹立青年群體面對社會現實問題的正確理解和正確價值觀,提高青年群體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文化自信乃至制度自信,在教育階段緊扣青年群體的生活,建立深刻化、具體化和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積極轉化中華民族的傳統話,利用優秀的傳統話語來推動思想政治教育話題,讓青年群體正確地認識中國社會現象,樹立正確的社會心態,基于思想政治教育推動青年群體建立正確的人格修養論、價值論、道德論,讓青年群體正確面對社會問題,正確認識自身與社會的關系,使其自覺地將個人價值同社會發展緊密相連。
與此同時,開展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吸收人文社會科學理論話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對于當下社會各種現實問題的剖析能力。當代青年群體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涉及面極廣,關聯著個人、道德社會發展乃至國家上層政治建筑,在引導青年群體思想的路途上,思想政治教育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打破科學的壁壘,在吸收人文社會科學的各種最新理論和經典理論基礎上,建立一個全方位理解社會問題的教育話語,基于理論的透徹性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語言的說服力、穿透力。
(三)合理吸收網絡流行語資源
作為青年之間溝通交往的重要媒介,青年廣泛運用網絡流行語是一種亞文化表現,這一話語體系同傳統思想下的政治教育話語會形成十分明顯的話語差異,具有明顯不規則性、變速性、娛樂性特征,對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穩定性、規范性、嚴肅性帶來巨大沖擊,若是教育者始終固守傳統方式,就會引發青年的逆反與抵制,開展青年群體思想政治教育,應當以正向的話語方向引領多樣的青年話語,充分吸收流行話語資源,在正確的溝通中融合網絡流行用語與傳統教育話語存在的差異性,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充分明確現代青年人更加善于接受全新的價值觀,因此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應盡量不受舊文化、守舊思想的制約。其次,要具有選擇性地吸收網絡流行用語,融入大量文藝性與潛隱性的網絡用語,讓青年解除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抵觸心理,將這些傳遞健康價值的網絡流行語應用到思想政治教育語言載體中,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3]。
結語
新時代背景下,要想思想政治教育起到應有的效果,教育者就應摒棄傳統的教育語言,充分考慮現代青年群體的語言特點、內心需求,通過調整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格局、充分關照現實問題、吸收網絡流行語資源,構建青年群體樂于接受,樂于信任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充分發揮網絡流行語所具備的特點,同青年群體內心需求與喜好形成高度契合,為思想政治教育語言打上簡潔性、便捷性、內涵性、可再造性、現實性與通俗性內標簽,全面提升教育成效,推動青年群體建立正確的價值觀、人格修養。
參考文獻
[1] 王延隆,蔣楠.網絡流行語與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網絡話語權的重塑[J].中國青年研究, 2016(6):87-92.
[2] 安文卓.網絡流行語與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變革[J].文存閱刊,2018(7):34-35.
[3] 王延隆.網絡流行語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變革[J].中國青年研究,2015(3):5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