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珩衍
【摘 要】 綜合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本文將現代經濟增長理論應用于如何促進中國經濟走向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需求中。全文包含現代經濟增長理論的發展現狀及其應用、剖析經濟增長理論的諸多因素在中國的發展現狀以及如何運用經濟發展理論促進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 經濟增長 現代經濟增長理論 高質量發展
經濟增長理論是研究解釋經濟增長規律和影響制約因素的理論。目前現有的文獻將現代經濟增長理論分為四種:新古典增長理論、“新”增長理論、結構主義發展理論及制度變遷理論。古典經濟增長理論的思想源于亞當·斯密1776年出版的《國富論》,認為促進經濟增長的因素主要有兩個:一是生產性勞動數量多少及其效率的提高;二是資本數量及其積累。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的哈羅德—多馬模型假定儲蓄全部轉化為投資,將經濟增長抽象為三個宏觀經濟變量之間的函數關系,第一個變量是經濟增長率,用G表示(G=△Y/Y,Y為經濟總量);第二個變量是儲蓄用s表示(s=S/Y,S為儲蓄量);第三個變量為資本一產出比率,用v表示(v=I/Y)。數學表達式為:G=s/v。新經濟增長理論的代表阿羅和羅默等人分別提出“干中學”模型和“知識溢出”模型,認為長期增長率是由內生因素解釋的,在勞動投入過程中包含著人力資本,在物質資本積累過程中包含著因研究與開發、發明、創新等活動而形成的技術進步,從而把技術進步等要素內生化。新制度經濟學增長理論認為制度也是一個決定或影響發展的一個重要變量。綜合上述理論的,得出經濟增長與勞動力、資本、技術進步、人力資本及制度創新緊密相關的理論稱為現代經濟增長理論。
我國經濟正處于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關鍵時期,通過現代經濟增長理論的應用,我們應該綜合利用勞動力、資本、人力資本、技術進步、制度創新等要素在現實中,通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來進行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加快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擴大消費和投資;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統籌城鄉發展,優化城鄉勞動力、土地、資本、技術等要素優化配置,充分有效利用城鄉各種要素。
(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首先促進技術創新,加大科技尤其是企業科技投入,建立逐年加大科技投入機制并嚴格落實,通過財稅政策鼓勵具有一定應用技術科研機構改制為企業自主經營或與企業合并經營;其次提升供給質量,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提高我國經濟質量。要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同時加強人力資本建設,通過加強教育、醫療健康、技能培訓等提升人力資本。
(二)制度創新
制度創新指的是企業在生產過程中,通過建立新的、能更有效激勵人工作的制度或規范來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的創新。要充分發揮科技人才作用,深化科技體制改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推進商事制度改革,簡化或取消部分事前審批,加強事中事后監管,減少行政審批及行政許可,推進三單一網(權力清單、責任清單、負面清單,政務服務網)建設,并公開接受社會監督,降低經濟發展的制度性交易成本。
(三)調節收入分配
目前我國呈現的“金字塔”收入結構即少數人高收入,多數人低收入,中等收入者占比不高。收入分配由“金字塔”向“橄欖型”轉變、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橄欖型”收入分配結構即大多數人是中產收入,高收入和低收入人群都比較少,由于中產收入人群消費彈性系數大且有能力消費,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能促進經濟增長;簡政放權、減稅降費助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要想減稅降費,就需寬稅基,而寬稅基需要鼓勵創新創業,鼓勵更多民眾成為企業主體,納稅主體,而鼓勵創新創業,需要簡政放權,減少不必要的行政審批及許可;收縮國企經營戰線,推進現代企業制度,一是按照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現代企業制度方向改革,提高國企效率,嚴格執行激勵約束機制,確保保值增值。二是向中層骨干及經理層派送部分股票及期權,定期向股東分紅,向國家上交利潤。學習華為模式,向企業經理層、骨干層派送不同數量的股票、期權;嚴格監督和監管,打擊非法收入,對機關事業單位及國企領導要加強紀檢、監察、審計、人大、政協監督,加強權力公開運行;破除城鄉“二元”市場,勞動力市場結構極大地阻礙了勞動力的有效流動。勞動力市場的統一可從兩點上提高經濟增長質量:第一,打破一級市場正式職工由于缺乏競爭所引致的低勞動生產率的現狀;第二,將體制內和體制外勞動者統一納入到培訓范圍之內,提升整體產業工人技術結構;第三,進一步放開大中城市戶籍限制,讓勞動力在全國統一勞動力、人才市場優化配置,提高勞動者、人才的使用效率。
從目前來看,用現代經濟增長理論指導新時代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現代經濟增長理論不僅是對以往經濟增長理論的繼承與發展,也在歐美發達國家經濟建設中取得了成功,這證明現代經濟增長理論是適合中國國情的。因此我們要在經濟增長等理論的基礎之上探討引領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現代經濟理論。
【參考文獻】
[1] 占水生.以現代經濟增長理論引領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J].中共青島市委黨校.青島行政學院學報,2017(06):47-51.
[2] 郭熙保.發展經濟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05):37-63.
[3] 王婷,鄭麗珠.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增長動力轉換的理論與路徑分析[J].當代經濟,2018(17):11-13.
[4] 周一成,廖信林.要素市場扭曲與中國經濟增長質量:理論與經驗證據[J].現代經濟探討,2018(08):8-16.
[5] 陳春香.技術創新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研究[J].農家參謀,2018(14):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