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媒體傳播深受大學生喜愛,提升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樂見性、親和力、認同感。但同時有諸多消極影響,多元文化沖擊,價值取向偏離,導致實用主義、個人主義、自由主義等。因此,高校應采取應對措施,轉變教育觀念,利用新興媒體,加強隊伍建設,引導學生交流互動和自律,發展完善自我,更好地培育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關鍵詞: 新媒體;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黨的十八大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提出了新部署和新要求。要創新改進網上宣傳,運用網絡傳播規律,弘揚主旋律,激發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運用新媒體傳播正能量。大學生是最活躍、最容易接受新生事物的一代人,也是與新媒體接觸最多的人,他們中的有些人對新媒體的依戀甚至已經到了“須臾不得分離”的地步。新媒體對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有怎樣的影響,這不得不引起高校、教育者的思考。
一、新媒體對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積極影響
(一)傳播形式靈活多樣,科技含量高,保證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樂見性
傳統媒體的信息敘述方式是單向性、穩定性、靜態性,傳播的內容常常略為滯后。新媒體具有開放性和靈活性,包含新科技,信息表現形式向多元、動態轉變,配以文字、圖表、圖片、視頻、動漫等手段使得信息的呈現更加多彩和感性,圖文并茂、動靜結合,對青年大學生有很強的吸引力。與主流價值觀相關的信息,經軟化處理后,特別是融入娛樂休閑過程中,更易被受眾所接受,達到較好的傳播效果。[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關的信息以新媒體傳播,擺脫了傳統德育的說教模式,正能量的信息以清新方式出現在大學生視野里,頗有耳目一新之感,為大學生所喜聞樂見,也更容易引起共鳴。同時,新媒體實現了時間無屏障、空間無屏障、資訊無屏障,傳受者無需按傳統方式在規定時間、規定地點接受信息和教育,在任何時間地點打開手機或互聯網就可以方便快捷地獲取信息,極大地提高了教育效率。這種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實現的傳播本身也體現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關于國家層面的日益富強、文明、和諧的要求。
(二)傳播內容豐富多彩,參與互動多,增強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親和力
在傳統的教育過程中,教育者常常規定了教育內容,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地對學生施加影響,忽略了他們的主體地位。而新媒體能夠實現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全方位的、個性化的、多維度的展現,不同水平和基礎的受教育者在任何時間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內容,這極大地激發了大學生的求知欲,增強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親和力。大學生是一群對社會、對國家敏感度很高的群體,也是信息交流、傳播、接受最快的群體,在輕松的環境中,自由地選擇瀏覽、主動地探索求知,還可以收藏、轉發、分享、評論,或跟同學隨時就感興趣的問題討論交流一番,這種信息傳播的多向互動性使得大學生由純粹的消極被動接受轉變為積極主動參與,在這樣的自覺自主、潛移默化的學習過程中,身心愉悅,修正了價值觀,思想得以升華。如《中央動真格了!政治局七常委財產公示》一文圖片配以簡短文字,符合當今大學生微閱讀的特點,極具親和力。在微信朋友圈廣泛轉發、分享,青年大學生看了都感覺心頭一震,對中央的反腐決心、高層領導的清廉心領神會、大為贊賞,轉而動動手指點贊、分享,這個動作使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這樣被悄悄傳播。這種互動本身也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中所倡導的社會文明、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友善。
(三)傳播過程虛擬匿名,體現平等性,提升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感
新媒體傳播具有虛擬性和匿名性,不管你是學術權威還是普通百姓,在這個新興的氛圍中一律平等。在接受信息與傳播信息的過程中,原本處于“小字輩”的大學生們完全有可能通過發表自己的見解,爭取更多人的“點贊”或呼應,或經過進一步的努力而成為新的“意見領袖”式的核心人物,獲得眾星捧月般的追捧也未可知。因此,大學生更愿意借助新媒體這一虛擬空間,來表達自己的思想觀點,袒露自己的真實心聲,展現真實自我。同時,這種虛擬性和匿名性可以使大學生愿意將內心深處不為人知的孤獨、苦悶、疑惑、迷惘傾訴出來, 會有人回應,會有人引導,其中有同學、有老師、有朋友,更有不相識的人,通過短信、論壇、網絡聊天等形式可以“毫無顧忌”地進行真實的交流,發表自己的意見, 真正實現暢所欲言。受教育者減少了心理防范與隔閡,雙方平等溝通與協商,教育者既可準確而全面地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學習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又可因地制宜、因時而動地有針對性地做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推廣與弘揚工作,傳遞正能量,引導大學生向正確方向發展。借助于網絡博客、微信等,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間建立起一種平等與信任的關系,有效地提升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感,這種傳播本身也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民主、自由、平等之意。
二、新媒體對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消極影響
(一)多元文化沖擊,價值取向偏離,導致實用主義
在我國社會價值體系中,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居于核心地位,支配著意識形態的整體發展。但網絡世界是個百家爭鳴、魚目混雜的文化狀態,而新媒體時代是個性得到全面張揚的時代,是信息傳播主體多元化的時代,海量信息的高速傳遞,使多元復雜的文化生態和多元文化的激蕩碰撞,引起不同價值觀的矛盾沖突。處于生理和心理成熟期的大學生,自由地參與到多元的、無中心狀態的交流之中,經常受這種文化狀態影響,他們所受的學校教育的主流價值觀受到沖擊,他們的價值判斷變得模糊不清,容易思想混亂,甚至改變了原有的價值觀念和人生態度。而且,有些媒體出于自身需要的考慮,在其媒體中展示隱含著非主流的價值觀,喜歡新鮮、與眾不同而認知和辨別能力尚未健全的大學生極易將媒介的導向視為“圭臬”而盲目追隨,導致其價值取向的偏離和行為失范。
另一方面,新媒體有賴于互聯網,而互聯網的產生源于美國,所使用的主流語言、主流技術都來自于美國,美國利用互聯網的意識和意圖非常明晰,他通過互聯網全時空、全方位地向全球輸出美國文化,推銷美國的價值標準和意識形態。大學生在接觸新媒體的過程中很容易受到網上內容所隱含的意識形態的影響,自覺或不自覺地接受美國文化,在不知不覺中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影響力逐步被消解。有些大學生賦予“責任”新的含義:“責任, 不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自我實現, 而是一種建基于成本收益模型上的社會經濟學”。[2]這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嚴重解構。
(二)灰色信息傳播,理想信念缺失,導致個人主義
新媒體上傳播的信息來源不固定、魚龍混雜、自由度較大,這讓信息的生產、傳播過程變得前所未有的隨意,發布者、轉發者、評論者思想道德水準參差不齊、心態各異,更有甚者是心懷鬼胎、居心叵測,虛假或扭曲事實的信息比比皆是。而新媒體本身又是一種信息放大器,通過共享、轉發等環節會將一些微小信息以幾何級數放大呈現,變成人們關注的焦點,引發輿論的一片嘩然甚至是強烈譴責,這樣的情形接連出現的話,很容易混淆人們的視聽,特別是對于涉世不深的大學生來說,龐雜的信息容易誤導他們的思想和行為,很有一種這個社會一無是處的感覺。飽受美國文化熏陶的大學生本來就隱約感覺西方什么都比中國好,不再那么堅定地愛國。網上、微信朋友圈里流傳著一篇《轉出去,讓所有人知道》的文章,文中羅列出影片《建國大業》的主要演員全是外籍,加上楊瀾、趙本山等諸多名人也全是非中國籍,且不論所提及名人的真實國籍,單是這一文讓大學生看了便會懷疑自己所受教育的正確性,有學生質疑“我還需要愛國嗎?”這類文章被頻繁地轉發、分享,一次次沖擊學生的視野和心靈,逐漸導致學生對自己理想信念的動搖甚至否定,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忽略,進而發展為過于關注物質享受、金錢追求和感官滿足,視祟高理想和精神追求于不屑,實現國家的富強、民主也被完全拋到了腦后,變得世俗化甚至低俗化,導致個人主義。部分學生僅僅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等的學習視為修學分、考研得高分的手段;對政治理論“虛假接受”或“表象式接受”,逐漸地他們一切以自己為中心,不關心他人不關心社會,以個人的利益得失來評判周圍的一切,以個人的喜怒哀樂來決定自己的行動,國家富強、社會繁榮、百姓幸福,那是別人的事情,與己無關,說起愛國,恍如隔世,一笑了之。
(三)過程難以監控,責任意識淡化,導致自由主義
新媒體的開放性、平等性、互動性及無政府性迎合了青年學生崇尚民主、自由、平等的價值觀,弱化了大學生的自律意識。在現實社會中,大學生的道德自律意識比較強,在新媒體空間,失去了監督,傳遞過程難以監控,大學生多以匿名、化名、昵稱的方式進行交流,其間的言行無法規范,真實性缺乏保障。新媒體信息如潮水,這些消息有些是現實生活的縮影,有些是現實生活的夸張版,而有些卻是無法證實和無中生有的,甚至一些明顯有違社會倫理和道德的信息也大行其道,卻無需承擔法律責任和受到道德譴責,法制觀念受到沖擊,這給大學生造成了困惑。這種對信口開河、任意撒謊的默許在無形中弱化了大學生的法制觀念、是非觀念,助長了說假話的膽量和風氣,給大學生的道德判斷和道德觀念的確立帶來消極影響,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不再誠信,毫無友善,自由主義膨脹。
三、新媒體環境下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對策建議
新媒體對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消極解構作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須重視這種新的問題和挑戰,敢于正視當前學生出現的各類新問題,開展深入思考,主動發現教育工作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全面把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要矛盾,掌握有效解決問題的主動權,[3]盡最大可能消除不良影響,探索出新媒體條件下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新途徑。
基金項目:本文為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教育學一般項目(編號:A1809)階段性成果;上海高校示范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項目成果。
[參考文獻]
[1] 胡劍慧.拓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的主渠道[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4(3):15-19.
[2] 大學校園亞文化: 向往小資 九成信仰呈真空狀態[EB/OL].新華網, 2006-03-12.
[3] 林偉毅.新時代高校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運行機制[J].集美大學學報,2019,2.
(作者單位:上海應用技術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20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