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妮莎

【摘要】舒伯特是浪漫主義音樂的杰出代表,《A大調奏鳴曲op.120》整體旋律十分自由,主題與情感表達鮮明,曲式結構豐富且節奏組合獨特。本文重點闡述舒伯特《A大調奏鳴曲op.120》的創作特征與演奏技巧,以期為演奏者增強表演能力、提高藝術素養提供幫助,推動我國鋼琴音樂作品創作實現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舒伯特;創作特征;演奏技巧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識碼】A
前言
舒伯特是十九世紀浪漫主義鋼琴音樂的偉大實踐者,他一生創作了許多作品,音樂體裁比較多元化,其中代表性較強的多為鋼琴奏鳴曲。在創作音樂作品時,舒伯特更重視樂曲的表現能力,選擇鋼琴作為表現樂器,不斷對曲式結構、表演手法等進行調整,融入自身思想情感,最終名揚國內外。
一、舒伯特《A大調奏鳴曲op.120》的創作特征
(一)浪漫主義風格
舒伯特創作的音樂作品多帶有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雙重色彩,古典主義強調統一協調,樂曲整體呈現出明顯的穩重性與客觀性,創作特征表現為準確性與嚴肅性較強,作曲家在編創作品時,分外注重樂曲的創作動機、樂句組合、發展走向,樂譜中的重力標記相對較多,利用音量差異突出樂觀、自信等情緒。浪漫主義與古典主義不同之處在于作曲家的情感表達,在浪漫主義作品中充分展現了對封建統治階級的不滿、對當前生活狀況的不滿,面對理想與現實存在的沖突,作曲家只能寄情于音樂作品,在樂曲中追求安寧、表達渴望。舒伯特一生貧困潦倒但自由自在,《A大調奏鳴曲op.120》顛覆了傳統古典主義,在風格表現方面更偏向于浪漫主義。
(二)注重情感表達
浪漫主義風格的音樂作品多重視思想情感表達,舒伯特的《A大調奏鳴曲op.120》也不例外,在演奏該鋼琴曲時,必須深入理解作者的創作背景、內容的思想內涵等,只有如此才能保證演奏出來的樂曲觸動傾聽者靈魂。舒伯特的鋼琴奏鳴曲強調生活體驗,樂曲中蘊含的情感皆是其對生活經歷的感悟,他在創作音樂作品時,大量添加精神元素,將音樂主題與思想情感緊密相連,增強了樂曲的藝術性,演奏者想要真正將《A大調奏鳴曲op.120》的思想情感表達出來,除了要致力于強化演奏技巧之外,還需要對樂曲中的生活感悟有一定理解。
(三)結構獨立性強
舒伯特的鋼琴奏鳴曲旋律抒情性較強,樂章與樂章之間的曲式結構既連續緊湊又相互獨立,主導思想并不統一,演奏者在體會奏鳴曲的情感基調時,需要深入生活,明確作曲家的目的,如此方能體會到作品表達的生活真諦。舒伯特鋼琴奏鳴曲的旋律音符變化形式較多,要求演奏者堅持鍥而不舍的精神,對每一句加以斟酌,加大練習強度,提高藝術素養水平,全面掌握該作品的思想內涵與演奏技巧,確保嫻熟完美且活靈活現的演奏出來。因此,在演奏這首作品時,可以從演奏技術出發,將理解樂曲思想內涵作為立足點,重點把握作品的情感表達。
二、舒伯特《A大調奏鳴曲op.120》的演奏技巧
(一)曲式結構
全曲共三個樂章,不僅樂章與樂章之間的曲式結構略有差異,單一樂章的幾個組成部分結構也不相同,以第一章為例,樂章共分為四個部分,整體結構采用中庸的小快板,曲式結構為A大調奏鳴曲,組成該樂章的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結尾部此四個部分則呈現出不同的節奏形態。第一樂章主部曲式結構為三段式,該小節的節奏形態為附點型,旋律聲部相對較弱,表現出鮮明的旋律性與歌唱性,結構線條比較柔美,重點強調情感的表達與抒發,如圖1所示;演奏者在使用左手演奏連續八分音符時,應注重音調的保持性與連線性,只有恰到好處的連線方能真正表現出《A大調奏鳴曲op.120》的思想情感,實現觸動傾聽者的目的。第一樂章主部旋律為多聲部,重視主調的表現,在演奏方面需要著重突出高聲部效果,若是能夠在配以和聲旋律的同時保證左手伴奏的有序性,便可有效增強情感表現力度,有利于給傾聽者留下深刻印象。
圖1 第一樂章主部曲式結構
第一樂章的副部主要由單聲部旋律組成。演奏者在彈奏時,右手的單聲部,要表現出簡單明朗的線條旋律,左手則要保證三連音伴奏的整體性與有序性,只有如此方能在聽覺上增強《A大調奏鳴曲op.120》的隨和性和流動性,真正展現出該音樂作品的藝術價值。
(二)節奏形態
上文提到的節奏形態具體指是樂曲的表現特點,如果說曲式結構的音樂作品的骨架、旋律是其血肉,那么節奏形態就是音樂作品的靈魂,直接影響著一首優秀樂曲的情感內涵。如果節奏形態過于呆板,音樂作品必然會失去欣賞性與藝術性,舒伯特把握節奏形態的能力相對較強,基于其音樂作品進行分析,他十分重視節奏的具體運用,演奏者需要了解《A大調奏鳴曲op.120》的節奏形態,以此保證將樂曲想要表達的情感傳遞給傾聽者[1]。
1.毗連型
同樣以《A大調奏鳴曲op.120》第一樂章為例,該樂章的主部的節奏形態為毗連型,主要表現為前綴弱起與節奏順分相結合。盡管第一小節起勢較弱,但是整體節奏流暢、旋律簡單,如此搭配作為第一樂章的開頭主題,使得樂曲給人以清晰、明亮、真實的感覺。
2.三連音
《A大調奏鳴曲op.120》第一樂章的副部大量采用了三連音進行伴奏,主要由左手進行操作,整體旋律具有較強的流動性。在左手演奏三連音時,右手的觸鍵速度要放慢,在一個音節彈奏結束后應將琴鍵作為支點,將手腕的重量轉移給下一個音符,如此彈奏出的副部音色更加輕盈明亮。
3.附點型
在第一樂章中,右手的節奏形態多呈現為附點型。該種節奏形態的主要作用是為前一個音符做強調、為后一個弱拍音符做鋪墊,具有較強的串聯性,充分發揮附點型節奏形態的作用,可以增強樂曲演奏的遞進感。
4.不規則
不規則節奏形態的應用要點是為樂曲增加變化性,如果一首音樂作品的節奏過于單調統一,那么這部作品便會失去欣賞性,令人提不起聆聽興趣。而《A大調奏鳴曲op.120》第一樂章副部的左手三連音與右手附點形成了二對三節奏形態,這種錯位表現打破了傳統的整齊對位,增強了樂曲的緊張感與層次感。
(三)觸鍵方式
觸鍵方式是影響鋼琴演奏的主要技巧之一,不同的觸鍵方式決定了不同的音色,對音樂作品思想情感的表達具有或直接或間接的影響,選擇合適的觸鍵方式能夠增強《A大調奏鳴曲op.120》的音樂表現力。演奏者控制音量、處理音色的能力直接影響音樂作品各聲部的呈現效果,對于彈奏舒伯特的《A大調奏鳴曲op.120》,演奏者若是遇到兩個音域比較靠近的聲部,必須控制自身力度,盡量避免基音與泛音相互抵消,使得演奏效果大打折扣。例如,面對左手的三連音伴奏,演奏者要將力度減小,令音色顯得弱些,但不能完全不用力,否則會導致沒有聲音出現的尷尬現象,為了保證主體連貫,最好使用手指觸鍵方式。
參考文獻
[1]劉思文,楊慶玲.淺析舒伯特a小調鋼琴奏鳴曲的音樂創作特征與演奏風格[J].黑河學院學報,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