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孔勛



【摘要】歌曲《嘉陵江上》詞曲均創作于1939年,并于同年刊登在《抗戰歌聲》第四集上。端木蕻良作詞,賀綠汀作曲。
【關鍵詞】《嘉陵江上》;音樂分析
【中圖分類號】J613.3 【文獻標識碼】A
一、《嘉陵江上》歷史背景與歌曲題材
20世紀初,受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人們開始探索新文化、新思想,深刻地影響了當時的音樂創作者,使他們學習西方音樂的創作技巧與風格,創作出一系列將西方音樂與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新體裁藝術歌曲。《嘉陵江上》誕生于抗日戰爭年代,是一首鼓舞人民堅強抗戰的抗日救亡歌曲。其將西洋歌劇手法與中國傳統音樂相結合,獨特的歌曲風格、深刻的歷史意義和濃厚的感情色彩表現出巨大的感染力和號召力,對我國的抗日救亡歌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歌詞是作家端木蕻良于1939年春創作的一篇散文詩。“九一八事變”后,東北人民背井離鄉、逃離戰亂,端木蕻良也是其中之一。當時他來到四川重慶,過著貧窮、孤獨、流浪的生活。他每晚在嘉陵江邊散步,思鄉之情涌上心頭,想到故鄉被敵人踐踏,許多鄉親未及時撤離,每日生活在水深火熱中,滿腔怒火不禁油然而生,便創作出了《嘉陵江上》的詩句。詩句寄托了作者對失去的家園——東北三省的懷念和收復失地的決心。此詩為一首現代散文詩,通俗易懂,全詩結構分為兩段:第一段表達了作者因敵人入侵、背井離鄉、只身徘徊在嘉陵江旁,面對眼前的一切,抒發出詩中“我已失去一切歡笑和夢想”的悲痛心情;第二段作者轉變心境,從悲傷中清醒,懷著憤怒而必勝的信念,表達了作者定會收回自己的土地、家舍的信心,帶著他打勝仗的刀槍,回到他生長的地方。
二、《嘉陵江上》音樂分析
當時從事革命工作的賀綠汀在看到歌詞的瞬間,就被其中深深的情意所打動,于是帶著強大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反復揣摩作者的心境、詩中的韻味和語氣,終于在抑揚頓挫的語勢中摸索到相應的規律,寫出了這首旋律口語化、節奏自由、結構非方整且富于戲劇性的藝術歌曲。此歌曲為3/4拍,音樂整體調式為b小調,并列兩樂段結構。
(一)前奏
前奏開始時出現了八度的跳躍,緊接著是一連串帶有變化音的急速下行。變化音的運用體現出了20世紀30年代動蕩不安的社會背景。第5小節處的連續級進下行奠定了整曲悲憤、壓抑的基調。
(二)A樂段a樂句
旋律部分出現了有力的同音反復的音調,表現出作者憤慨的心情。之后六度的大跳,持續的強音意在喚醒人民沉睡的記憶。在這個樂句結束時出現二度下行的長音,這個低沉的音調體現了作者失去家鄉故土的悲痛、思念父老鄉親以及遠離家鄉的無奈心情。
(三)A樂段b樂句
b樂句運用了三連音的節奏型,歌曲旋律整體上行至g1音,運用休止符造成樂句中的停頓后級進下行。配合歌詞“我便失去了我的田舍、家人和牛羊”表現出了家鄉淪陷、思念親人的心情。
(四)A樂段c樂句
c樂句由長音和密集的短音構成,運用較多的三連音節奏型。旋律整體上行且情緒逐步遞進。歌詞中提到“如今我徘徊在嘉陵江上”,表達出詞作者現在和過去在嘉陵江上漫步時的心境對比。
(五)A樂段d樂句
d樂句借鑒了西方宣敘調的創作手法,運用較多的三連音節奏型還有同音反復的音調。歌詞中“我已失去了一切歡笑和夢想”表現出作者傷心、憤恨的心情,“我已”二字為弱起節奏,使音樂語言表現得更加自然、口語化。
(六)A樂段e樂句
e樂句作曲家將歌詞放置進一個松緊有致的節奏中,樂句旋律由低音區發展至高音區,配合歌詞“江水每夜嗚咽的流過,都仿佛流在我的心上”,將作曲家悲痛的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七)B樂段f樂句
從B樂段開始,詞作者轉變心境,由A樂段的擔心父老鄉親、和對家鄉淪陷的悲痛心情轉為作者打算回到家鄉反抗敵人的斗志和信念。f樂句由弱起開始,在強拍上出現的切分節奏聽起來像是大聲疾呼,第5小節處由g1音跳進到e2音,同音反復的音調更是時刻提醒自己、堅定自己的信念。
(八)B樂段g樂句
g樂句與f樂句為遞進關系,歌詞中第一句“我必須回去”,由d1音跳進到b1音,像是作曲家在自言自語。第二句“我必須回去”運用同音反復的音調,比前一句的“我必須回去”提高一個八度,更突出表現抗敵的決心和信念。
(九)B樂段h樂句
h樂句由重復音調的f1音上行至b1音,再由b1音級進至最高音f2音,達到歌曲高潮,表現了抒情性和戲劇性特點。
三、《嘉陵江上》的歷史貢獻與時代成就
隨著1937年抗戰的全面爆發,救亡音樂思潮迅速成為20世30年代音樂發展中的最強音。救亡音樂思潮的核心內容就是要求音樂要為抗戰服務,此曲正響應救亡音樂思潮的主旨,成功表達了我國20世紀30年代人民在敵人壓迫下生活的真實寫照和對抗戰必勝的信念。歌曲中表現出來的對抗日救亡必勝的信念激發出人民高漲的愛國情懷,最后轉化為推進人民勇敢奮戰的力量。
四、《嘉陵江上》的思考與啟示
《嘉陵江上》創作的時候,中國正處于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日益尖銳化的30年代。抗日戰爭的全面爆發,也使新音樂運動隨著抗日救亡的浪潮洶涌而起。時代也賦予了音樂家神圣而崇高的使命,如賀綠汀所言:“這是一個狂風暴雨的時代,一個偉大的時代,這時代對于音樂家不是無益的。惟其在這動亂時代,音樂家才有機會認識自己所處的國家、社會環境,才有機會發現自己的缺點和一些錯誤觀念并加以改正,才有機會為這個時代服務。”
現在的中國早已煥然一新,人民也早已擺脫“東亞病夫”的稱號。但流傳至今的革命歌曲卻為我們敲響了警鐘,告訴我們不要忘記當時戰爭的慘烈,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
參考文獻
[1]賈萬銀.歷史的悲歌民族的記憶——歌曲《嘉陵江上》的文化解讀[J].音樂創作,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