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富雄
[摘 要] 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開始強調小學生思維的創新性,要求小學生不要有刻板印象,同時也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的求異思維,有意識地推動原本的教學活動高級延伸,實現創新滲透。可以說,創造性思維已然成為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一個大的方向,基于這樣的背景,教師應立足于創造性學習理念來構建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進而確保課堂教學的有效生成。
[關鍵詞] 創造性學習理念;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構建
小學數學作為一門必修的學科,其理論性、邏輯性較強,它對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有著重要的作用。新背景下課堂教學一直調動創新思維,創新也逐漸的成為一種社會趨勢,沒有創新就意味著淘汰。研究表明:小學數學是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最佳途徑。教師應結合時代發展需求,在教學中有意識地滲透創造力培養內容,以此推動學生的創造性。
一、創造性學習理念簡述
創新的本質在于創造。心理學對創造這樣界定:創造是對某個問題尋求不同于以往的新的解決問題的途徑,是對具體問題不斷地重復試驗得到的一個最終的結果。從實踐的角度來說,創造是某個事物的生產過程。無論哪個角度,都突出了創造的特點,一是新穎,二是價值。基于創造性理論,結合我國教育的實際狀況,在很早以前便提出了創造性學習理念,其核心的內容是基于學習的角度鼓勵的一種對問題尋求新途徑的行為;它的出現是有目的性的,是圍繞具體的問題產生新穎的、獨特的、有價值意義的一個積極的思維。以小學數學學科為例,每個問題并不是只有一個解決思路,一個題目也可以變化出多個新的問題,這些都需要學生在實際的學習中去探索,也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去引導。
二、創造性學習理念在教學中滲透的必然性
皮亞杰曾說過:“教育的目的,在于造就一個能干的人,不僅能重復前人做過的事,而且是個有創造力的人和發現者。”在漫長的求學道路上我們會發現一個普遍的思維現象,即:同樣的一個O,在幼兒園孩子的眼里,它會是好多事物,比如:太陽、月亮、餅……小朋友的思維很是活躍,且創造性極強,會將很多事物聯系起來;在小學生眼里的O只有兩種含義,一是數字零,二是字母“喔”。到了初中生、高中生的眼里它則往往只剩下數字。這看似很簡單的一個問題卻透露著人們思維的一個變化,即:人們的刻板印象越來越嚴重,創造力越來越缺失。學生是未來社會的主力軍,他們需要有較強的創造力,換句話說就是創造力的培養成為教學的一種必然性,教師應結合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立足創造性學習理念去引導學生進行學習。
三、創造性學習理念下課堂教學的構建
(一)尊重學生的主體性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教學的主要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活力,促使學生主體性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小學數學作為基礎性的學科內容,主要融合的是小學生的創造性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計算能力等等,而想要推動學生掌握小學數學綜合技能就必須帶動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實施主動行為,也就是我們說的學生的主體性凸顯。那么如何凸顯學生的主體性呢?在教學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充分給予學生思維的空間,引導學生逐漸獨立地深入思考問題,最終或是對問題提出新的疑問,或是探索出解決問題的思路等等,要讓作為個體的學生充分地動起來。教師要結合教學,引導學生動手、動腦探索問題,尋求問題的答案,進而形成自己的獨特的思維能力,從而為自己的創造力形成奠定基礎。
如在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時,小學生本身對這兩個四邊形都有所認識,生活中也常常會遇到。對此,筆者充分給予學生思維空間,讓學生首先搜集四邊形的圖片,也可以自己剪、撕四邊形,之后結合自己對圖形的認知,找出正方形、長方形。最后,筆者引導學生將這兩種四邊形進行對比,分析總結相同點、不同點。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很快能夠分辨出相同點:都是四邊形,四個角,每個角都是直角。不同點則是:正方形的四條邊都相等……這樣,學生通過自己尋找出問題的答案,突出了自己學習的創造性和主體性。
(二)端正教師的主導性
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不能夠代替學生思維。課堂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增長知識,增強技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需要學生獨立思考,見解獨到,具備一定的創造力。對此,教師在教學中應改變過去“替代式”教學,采取引導和輔助的方式來強化學生對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要知道,小學生的思維是非常靈活的,小學數學知識本身有著一定的邏輯關聯性,透過一點可以延伸出多元化的知識,教師應很好地運用學科的特點,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面對問題探索自己的方式,形成自己的獨特思維,鼓勵創新,表揚求異思維。
如:在學習“周長”的教學內容時,筆者給出一些常見的圖形,如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等來讓學生動手測量它們的周長,有的學生面對圖形自己動手測量每個邊后相加得出結果,有的則借助線去測量,有的學生運用圖形的特點進行計算得出問題的答案,無論是哪種,都體現了學生的自我思維,筆者趁勢引導學生思維走向理論化,總結計算公式。通過一個簡單的問題來鼓勵學生采取多個方式去解決,倡導學生不斷探索新途徑,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
(三)開發學生的生活性
知識的出現離不開生活,學生學習的最終目的在于能夠運用知識更好地生活。書面的理論知識與學生的生活經驗遇到一起,學生的思維會產生一個認知上的碰撞,從而產生一個新的價值觀念。同時,創造性不是簡單地說兩句話就能夠實現的,需要實踐,一方面需要學生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另一方面也需要學生運用生活經驗,探索出新的知識理念,是對學生綜合性創造力的一個提升。對此,筆者在教學中開發學生的生活性,鼓勵學生產生創造力。
如在學習“面積”的教學內容時,鑒于學生對面積的認知性,筆者讓學生運用生活經驗去進行面積的計算,很快學生會測量出圖形的面積,之后筆者引導學生運用圖形的特點探索面積計算公式時,學生的思維會發生一個碰撞,進而會將生活經驗整合成為知識套用到原理中去,而這個過程則是富有創造性的,有的運用裁剪拼接法,有的運用測量轉換法;在學生掌握具體圖形面積計算之后,筆者啟發學生擴散思維,嘗試推導其他圖形的面積,學生則又開始進行探究,這樣整個思維循環的過程都是學生創造力的體現。
總的來說,數學的主要意義在于開啟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初步認知數學,感受數學的實用性和價值性。課堂教學的主要實現途徑在于引導學生掌握數學解題思路,而小學數學解題思路是不固定的,教師在教學中應鼓勵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啟發學生的多元化思維產生,有意識地推動學生朝著創造力努力,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打破傳統教學中學生固有的解題思路和功利思想限制,開發學生的自由思維,利用學生思維的不穩定性,有意識地將其內化,轉化為“創造力”,從而推動學生成為創造力極強的人才,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日]佐藤學.教育方法學[M].于莉莉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6.
[2]顧志能.創新照亮課堂[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
[3][美]瑪麗·凱·里琪.可見的學習與思維教學[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7.
[4]林栩.創造心理學:給青少年的10種創造力[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