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以《桂花雨》課堂教學為例,論述通過課堂教學激發(fā)學生由單篇閱讀跨越到整本書閱讀的興趣,在字里行間品味語言的奇妙,走進作者的心路歷程,震撼學生的心靈,拓展延伸文本打開閱讀的旅程。
【關(guān)鍵詞】《桂花雨》 閱讀 語言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8A-0085-02
當前,不管是從學生個體發(fā)展還是從學業(yè)發(fā)展角度考慮,閱讀顯得尤為重要。筆者在平時的教學中時常聽到家長反映:家里的書買了不少,可孩子不愛讀書、不肯好好讀,很多書都成了擺設(shè)。個體發(fā)展的需要和學生現(xiàn)狀的表現(xiàn),儼然成為學生學習新的矛盾體。怎樣破解這樣的局面?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通過對學生閱讀興趣的激發(fā),變“要我讀”為“我要讀”“我想讀”。下面就以蘇教版四年級上冊課文《桂花雨》為例,談?wù)勅绾瓮ㄟ^課堂教學,激發(fā)學生由單篇閱讀跨越到整本書閱讀的興趣。
一、行走字里行間,品味語言之奇妙
語文課堂的魅力之處,在于教師能夠引領(lǐng)學生徜徉在文字的美好意境中。語文課堂就是要培養(yǎng)孩子對語言文字的興趣,讓文字入情入心。文字是有溫度的語言載體。教師要通過有效的教學手段,激發(fā)學生在語言文字的研讀過程中,產(chǎn)生對文字的親近感。每一篇課文都有其獨特的“密碼”,也就是語言文字的訓練點。通過一個“點”的生發(fā),引領(lǐng)孩子品味語言的獨特之美,進而激發(fā)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親近感。
在教學《桂花雨》這篇課文時,筆者讓學生默讀課文,找到描寫桂花香的句子并畫下來,試著讓學生把文章讀“薄”。找到句子后,教師和學生一起探討每一個寫“桂花香”的句子其獨特之處。有學生說,“沒有一處不浸在桂花香中”,這句話通過一個“浸”字,就把桂花濃濃的香味傳遞出來。教師追問:這個“浸”字又能作何解釋?透過一個“浸”字,你能夠體會到什么?學生思維的匣子一下子被打開了,一個“浸”字讓我們感受到桂花濃濃的香味,村子里的一切事物都暈染了桂花香。甚至有學生能活學活用,說出“浸在幸福中”“浸在美好的童年回憶中”這類富有想象力的語言。可以說,孩子們真正體會到了“浸”字帶來的獨特魅力。教師在學生興致正濃時適時提問,這就是作者語言文字的魅力——恬淡醇濃的味道。
二、走進生命歷程,震撼學生之心靈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真正要讀懂一篇文章得先了解作者,一些名家名篇更是如此。當你走進作者的心路歷程,歡喜著她的歡喜、悲傷著她的悲傷,就能更好地體會文字背后的世界。每一個作者筆下流淌的文字源于不同的人生經(jīng)歷,不同的生命歷程,寫意在外就是對問題的不同看法,表現(xiàn)在文字上不同的語言風格。所謂言為心聲,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桂花雨》的作者琦君是臺灣著名作家,祖籍浙江。筆者在教學《桂花雨》這篇課文時,先找來琦君的散文集《桂花雨》細細拜讀,并整理了琦君的生平簡歷。琦君的一生,仿佛把人世間所有的苦難都經(jīng)歷了個遍。1歲時父親去世,4歲時母親去世,10歲時唯一的親哥哥也永遠離開了她,20歲抗戰(zhàn)爆發(fā),32歲漂泊臺灣無法回鄉(xiāng),59歲在臺灣因思念家鄉(xiāng)寫下《桂花雨》,89歲在臨終病榻前不斷念叨著:我想回到我的故鄉(xiāng)……筆者在備課《桂花雨》時沉醉于文字間,經(jīng)歷了微笑著流淚、流淚著微笑的矛盾。帶著這樣的心境進行文章的解讀,進行課堂教學的設(shè)計,筆者的心與作者的心已經(jīng)融為一體。接下來要考慮的是如何打動我們的學生,讓學生的內(nèi)心得到震撼,進而激發(fā)學生深層次學習的欲望。筆者安排了這樣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課的前半場借助文字品味桂花香感受“搖花樂”,讓孩子們從文字中體會琦君童年的快樂。當孩子們沉浸在幸福的“搖花樂”時,筆者追問:這樣的童年生活,小琦君的心境會是什么樣的呢?學生回答很快樂、很幸福、很甜蜜。在此情感基礎(chǔ)上,筆者出示琦君的生平簡歷,給孩子們的心靈造成巨大的沖擊。孩子們?nèi)f萬沒想到,有著這么快樂幸福童年的小琦君居然有著那樣的人生經(jīng)歷。教師適時追問:你們從《桂花雨》這篇文章中有否感覺到琦君一絲的不快樂?回答顯然是否定的。盡管琦君從小失去雙親,寄人籬下,但是她的生活并非一片灰霾,而是快樂美好、充滿芳香。這得感謝一個人,這個人就是她的養(yǎng)母,也就是文中的“母親”。這快樂美好中飽含著養(yǎng)父母給予琦君濃濃的父愛、母愛。同時,這份深沉的愛也筑就了琦君日后堅強、樂觀、豁達的秉性和情懷。孩子們被琦君的人格魅力所吸引,愛上了課文《桂花雨》,更愛上了作者琦君,愛上琦君用一顆溫暖的心體味生活悲歡的人生格局。作者與讀者之間的橋梁就此連接起來。可見,總有一種情愫,會觸發(fā)孩子們伸手去觸摸更豐厚的遙遠。
三、拓展延伸文本,打開閱讀之旅程
教育的要義之一,在于能夠引導(dǎo)學生由此及彼、觸類旁通,激發(fā)更深層次的學習興趣。如果說課的前半場是通過語言文字的探秘、作者生平的了解觸發(fā)學生對琦君作品的好奇,這節(jié)課的后半場,筆者就是把學生學習的興趣點拓展到更廣闊的視野中。琦君曾留下這樣的文字:“我總是不能忘記舊事,我一輩子最愛寫的就是故鄉(xiāng)、親人、朋友、花草樹木。這魂牽夢縈的故土,這難以割舍的童年……”《桂花雨》這篇課文正是作者對童年美好生活的回憶。回憶里有疼她、愛她的母親,也有陣陣飄落的桂花雨……這就是難以割舍的童年往事、難以忘懷的鄉(xiāng)情。母親不經(jīng)意間說出的一句話——“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得家鄉(xiāng)舊宅院子里的金桂”,讓我們感受到作者對家鄉(xiāng)的懷念和熱愛之情。接下來,筆者引導(dǎo)孩子按照不同梯度誦讀母親的話,體會母親心中的鄉(xiāng)情。
師:當琦君在59歲那年寫下這篇《桂花雨》時,給她帶來童年歡樂的養(yǎng)母早已離開了人世。她想念家鄉(xiāng),更想念她的養(yǎng)母,回憶起童年的美好,總是情不自禁地想起母親的話——
生(誦讀):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得家鄉(xiāng)舊宅院子里的金桂。
師:當70歲的琦君,終于等到回鄉(xiāng)探親的機會,她眺望著遠方的家鄉(xiāng),激動得淚流滿面,她仿佛聽到母親在對她說——
生(誦讀):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得家鄉(xiāng)舊宅院子里的金桂。
師:89歲的琦君躺在異鄉(xiāng)的病榻上,想到回不去的故鄉(xiāng),不禁老淚縱橫,母親的話又縈繞在她的耳畔——
生(誦讀):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得家鄉(xiāng)舊宅院子里的金桂。
學生在有梯度的誦讀中步步升華情感,真正做到了在讀中悟情。當學生情感噴薄而出之際,在學生完全融入文本之時,教師出示課前準備的琦君的作品《桂花雨》,學生再次詫異:原來《桂花雨》不僅是一篇課文的題目,還是一本書的書名。翻開書頁,內(nèi)里寫著教師贈予學生的話“月是故鄉(xiāng)明,花是故里鄉(xiāng)”,這也是課堂板書的核心內(nèi)容。筆者適時地把琦君的作品《桂花雨》送給班內(nèi)學生,鼓勵喜歡這一作品的孩子尋來一讀,并以懸念提醒學生思考結(jié)束整堂課的學習:若干年后,當你再次捧起這本書時,是否依然記起今天的“桂花雨”,記起今天的這堂課,以及在座的各位童年伙伴?這樣的拓展課堂戛然而止,卻又意味深長。
由“走進字里行間,品味語言之奇妙”到“走進生命歷程,震撼學生之心靈”,再到“拓展延伸文本,打開閱讀之旅程”,課堂層層深入、逐層推進,在潛移默化中激發(fā)學生對名家名作的閱讀興趣,培養(yǎng)學生向美、向善、向閱讀的學習品質(zhì),實現(xiàn)課外閱讀的真正發(fā)生。
作者簡介:胡紅艷,女,一級教師,大學本科學歷,研究方向:語文閱讀教學。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