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建軍


【摘要】本文論述借力學生真實生活優化數學概念教學的途徑,提出在概念導入時應力求簡潔,在概念發現時應走進生活,在概念初成時應厘清關鍵,在概念強化時應適當拓展的教學策略,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與應用數學概念。
【關鍵詞】小學數學 數學概念 優化 途徑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8A-0127-02
概念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分布于小學各冊教材之中,以各種表現形式存在。在這些概念中,有的形象直觀,學生容易理解,有的卻非常抽象,在學生的抽象思維還沒有完全建立時,他們很難理解這些概念的內涵。小學生的數學思維以直觀思維為主,是直觀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重要時期,數學教學要在直觀形象的情境中才能得以完成。所以,聯系學生生活開展數學教學是教師經常使用的一種教學策略。概念教學也一樣,特別是一些抽象性比較強的概念,它也需要教師領著學生走進生活,用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用直觀的生活表征來促進學生對概念內涵的理解,讓學生能夠在生活中尋找到概念的原型或者近似的連接點,這樣就可以把抽象的概念轉化成直觀的數學思維,讓概念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概念導入時應力求簡潔
案例一: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負數》
師:(出示教材情境圖,如圖1)同學們,請觀察這幾幅圖,你能發現什么?
生1:我發現了北京天安門。
生2:我發現了上海的東方明珠塔。
生3:第一幅圖中的建筑是哈爾濱的什么建筑呀?
生4:我發現了海南的大海。
生5:我發現了……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了,學生還沉浸在欣賞圖片的風景中不能自拔,而教師為了體現學生是課堂的主人這一新課標理念,并沒有有意識地提示學生發現圖片中的數字,造成了時間上的浪費。雖然教師提出的問題是教材中的問題,但由于學生思維能力的不同,造成了他們很難關注到圖片中的數字。在這樣的概念教學引入階段,雖然教師創設了一個熱鬧的情境,但是這種熱鬧僅僅是表面上的熱鬧,不具有數學性,學生受年齡特征的制約也不可能發現其中的數學知識。這與教師導入時的理答內容有很大關系。另外一位教師教學時能夠有效地引導學生觀察圖片上的數學知識,讓課堂教學高效地進行。
師:同學們,在這些美麗的景色中,我們發現它們都被打上了什么呀?
生1:數字。
師:你們認識這些數字嗎?
生2:℃表示的是什么意思呀?
師:它是溫度單位,就是攝氏度的意思。
生3:我還有點疑惑,就是為什么有的數字前面有一個“-”號,減號一般在計算時才有,怎么在數字中就出現了呢?
師:這就是我們這一節課要學習的內容。
……
在這個環節,教師并沒有按照教材中的提問來問學生,而是直奔主題。“同學們,在這些美麗的景色中,我們發現了它們都被打上了什么呀?”這樣的提問,一下子就把學生的思維從美麗的圖畫中解脫出來,進而發現圖畫中的相同的內容——數字,學生的思維就會圍繞這些數字展開,避免了學生的“胡思亂想”,激發了學生探究負數的興趣。
在概念引入時,如果教師不加以引導,那么學生的觀察就會呈現無序的狀態。這也就是為什么第一位教師在拋出觀察問題之后,學生的回答卻總是回歸不到教學內容上來。因為他的問題太寬泛,沒有指向性,所以學生在基于這個問題觀察圖片時,就會隨著自己的感覺走,看到什么就說什么,造成了低效的教學。而第二位教師直接讓學生觀察圖上相同的內容,學生一下子就把注意力集中在數字上面,從而發現這些數字的表象特征,激發學生學習概念的好奇心與欲望。因此,在概念導入時,導入內容具有數學性,才能讓學生的注意點集中在數學學習上來,而不是其他方面。
二、概念發現時應走進生活
案例二:人教版小學六年級數學上冊《百分數(一)》
師:同學們,在上節課結束時,老師安排了一項社會實踐活動,就是尋找生活中的百分數,研究生活中的百分數。現在,大家交流一下你們搜集到的百分數好嗎?
生1:我在食品包裝袋上發現了百分數,在飲料瓶上也發現了百分數。
生2:生活中處處都有百分數,幾乎所有與食品有關的包裝袋上都有百分數,今天我來說一個不是食品包裝上的百分數,一個商場打出廣告,所有衣服都降價百分之十五。
生3:我在電視里讀到了百分數。
……
師:你們能不能說出這些百分數表示什么意思?
(學生說不上來)
師:那好,這一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些百分數。
……
數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特別是小學數學,更是從生活中選取的一些可以發展學生數學素養的生活案例,來承載數學知識,進行數學教學。相對于某一數學概念來說,它也是來源于生活,然后抽象出高于生活的數學知識點。所以,在開展概念教學時,我們要立足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概念的雛形,從而促進概念的理解。這一片段教學中,教師先讓學生從生活中尋找百分數,研究百分數,這樣就把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在生活中發現百分數這一概念的雛形,甚至有的學生在課前就研究百分數了。學生在搜集百分數時,也對百分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課堂上研究百分數概念時就會更加投入。因為這些百分數都是自己搜尋來的,面對自己的勞動成果就會有一種研究的沖動,所以在后面學習百分數的概念時,就會有一種水到渠成的感覺。
三、概念初成時應厘清關鍵
案例三: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倒數的認識》
師:(呈現生活中的一些倒立現象)同學們,你們發現老師所呈現的事物有什么特征嗎?
生1:它們都是倒立的。
師:(師出示一組分數,見圖2)再看一組數字,你們發現它們有什么樣的特征?
生2:我發現這一組算式中,每一個算式中的兩個分數分子與分母都是倒過來的。
生3:不對,5×[15]與[112]×12這兩個算式中有兩個整數,它們不是分數。
生4:5與12可以寫成分母是1的分數呀!這樣,也還是分子與分母調換了位置。
生5:我發現每一個算式的乘積結果都是1。
師:是的,乘積是1的兩個數互為倒數。上面的每一個算式中的兩個數,它們都是互為倒數。
生6:我感覺還可以這樣說,5是[15]的倒數,[15]是5的倒數。
師:對,那么我可不可以這樣說,5×[15]=1,所以5是倒數,[15]也是倒數。
生7:(將信將疑)應該可以吧!
生8:我感覺不可以,因為5是整數,[15]是分數,它只有相互存在時,才能稱之為是相互的倒數。
師:非常不錯,那么在倒數概念中,哪兩個字是最重要的?
生9:互為是最重要的,單一出現的數不能稱之為倒數,只能說某某數是某某數的倒數。
生10:也可以說這某某數是某某數的倒數,單個的數不能稱之為倒數。
……
創設情境是落實概念教學的前提,學生只有對概念產生了興趣,才會產生研究的欲望。但是基于生活的概念教學,不能把學生的概念表象停留在生活實物中,而是要把其進行抽象化,從而形成數學知識與技能。例如上述的教學案例中,教師先從生活中列舉一些倒立的事物,讓學生感受到什么是“倒”,為學生感受倒數建立表象。但是這個表象是初級的,它與倒數這一概念表象還有一定的距離,這只是讓學生倒過來的表象。所以,在學生的腦海中形成“倒”這一表象之后,再讓學生觀察一組分數乘法計算題,學生由于有了前面的表象,很容易發現這些分數是分子與分母倒過來的,進而發現它們的乘積都是1這一科學性知識點。至此,學生已經初步了解了倒數這一概念,但是如果把教學停留在此也還不行,因為這也只是學生從感性上理解倒數的概念,還沒有掌握倒數這一內在的關系,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交流與研討,逐漸對倒數有一個更清晰的認識。
四、概念強化時應適當拓展
案例四: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比》
師:同學們,剛才我們掌握了“比”這一概念,都知道兩個數相除又叫做兩個數的比。請同學們看一下這個果園,大家熟悉嗎?(大屏幕出示果園)
生:熟悉,就在學校的東邊,我們經常去那兒玩。
師:在這個果園里,也有許多與比有關的數學知識。老師在課前專門去問了果園管理員,他告訴老師在這個果園里有桃樹45棵,蘋果樹60棵,梨樹40棵,山楂樹是梨樹的[35]。誰能寫出幾個具有自己特色的比呢?
生1:桃樹與蘋果樹棵數比是45∶60=3∶4。
生2:桃樹與梨樹棵數比是45∶40=9∶8。
生3:蘋果樹與梨樹的棵數比是60∶40=3∶2
師:還有嗎?可以思考一下山楂樹與梨樹的比是多少?
生4:山楂樹與梨樹的棵數比是3∶5。
師:還能舉出其他的比嗎?
(學生小聲地議論著,隨后有學生舉起了手)
生6:桃樹與蘋果樹、梨樹的棵數比是45∶60∶40=9∶12∶8。
……
概念教學不能把目標僅僅局限在對概念的理解上,還要讓學生學會運用概念解決一些數學問題,拓展概念的外延,進而讓概念在學生的腦海中更豐富、更深刻。也就是說,讓概念教學從生活中的具體到抽象,最終還要運用到具體的數學問題中來,讓學生在運用概念的過程中有創新、有拓展。如上述的教學,教師把校園之外學生熟悉的果園融入課堂教學中,從學生課堂表現來看,前三位學生的舉例中規中矩,也是本節課最基本的教學任務,而后面的學生把分數變換成比就是一種延伸,它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思考分數與按比例分配的應用題。將來學生面對同樣的分數問題時,就可以用分數知識來解決,還可以用比的知識來解決。最后,學生列舉出了三個數之間的比也是一種拓展。這些都是學生把數學概念還原到生活問題中的一種深度學習的行為。
總之,生活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源泉,數學概念只有借力學生真實生活,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理解與應用數學概念。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