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華 尚小萍
摘 要 我國新課程改革在教育領域對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逐漸重視,繼而關于歷史學科的素養提升也實施了相關策略。高中歷史需要體現在以學生德智體美勞五方面進行全面化的發展。通過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將歷史核心素養的有效貫徹,尤其將“家國情懷”的核心素養引入課堂,高考中的實際運用也引導學生有效提高學習方法、改變學習態度、提高課堂效率。
關鍵詞 高中歷史;核心素養“家國情懷”;考、學、教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9)23-0026-01
作為五大核心素養之一的“愛國情懷”在我國應用于優秀的傳統文化基礎上的教育理念。歷史學科是一門具備人為氣息和情懷的學科,通過對我國多年傳統文化的研究,傳輸學生家國情懷具有明顯優勢。通過歷史教師對歷史文化的講解、學生的學習和最后進行考試測評分三個步驟進行。文章主要通過對歷史學科的考學教三個方面的探討和分析,提供一些可供借鑒的策略引導學生對家國情懷的正確認識,從而培養高中學生正確的歷史認知,進而提高高中學生的綜合能力。
一、家國情懷在高中歷史實施的意義
(一)培養高中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家國情懷的教育理念旨在培養高中生對我國傳統歷史文化的認知和了解,更是為了學生在愛國情懷觀念上的正確認知,以此促進高中生形成正確的素養發展和歷史文化基礎。在我國的歷史道路上不乏具有濃烈愛國主義情懷的愛國人士,這些人不僅具有愛國情懷,自身德行也極好。現階段對高中生教育而言是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和良好的素質教育意識的重要階段,有利于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二)培養高中生對史觀的意識形成
家國情懷的教學形式一方面是學生對家國的自我認識和意識,另一方面有利于加強高中生對中國歷史的學習和了解。在對歷史學科的教學過程中,要求高中生不僅對歷史的形成原因和背景文化進行了解,還要從中認識到這一形成對后世所產生的影響,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體現在家和國兩者上。高中進行家國情懷的教育,使高中生對我國歷史更深層次的理解,從而提高學生的歷史文化素養。
(三)開展德育發展
新課改的標準要求對所有學生注重德育教育觀念的培養,而德育教育是學生關于素質培養的核心內容,歷史教育繼而又作為德育教育的重要部分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高中階段對學生進行家國情懷教育利于對其德育教育理念的貫徹。德育教育和愛國情懷教育上的目標基本一致,都是以學生的綜合素養和能力的提高為主,進而形成良好的素質和道德品質。
二、家國情懷的教學措施
(一)多元化的教學設計
目前的歷史教材所富含的內容以及不局限于傳統的教材資料,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渠道獲取更多歷史教材,利用這些歷史教材資源講解課程。“因材施教”的教學觀念在高中歷史的教學過程中更應被提倡,教師對高中生的學習和素養情況通過了解采取合理的教學模式。此外,教師自身對能力的提升也是必要的,自身能力的提升會在教學過程中創造更大價值,進一步確保學生認真聽講,提高課堂效率。
(二)豐富教學方法
目前的高中歷史教學方式大多依舊是傳統的教學模式,歷史教師按照自己以往的教學模式進行,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導致學生不能全面接受知識甚至產生枯燥的感覺,新課程會促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嘗試的興趣,同時也促進了歷史教學模式創新、逐漸多元化。歷史教學方法也從單一的理論講解加入圖表法、視頻、課堂實踐活動等多種方法。
(1)促使學生學習自主化
在歷史教學課堂過程中只有學生積極參與才會使課程意義提升,學生也能更好地從教學過程中發現自身問題,經過同學之間的探討最后解決問題。教師應積極鼓勵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用歷史的觀念看待問題。家國情懷的教育只要學生的積極參與,從而才會最大化起到關于家國情懷教育的實際意義。
(2)愛國情懷融入高考元素
愛國主義情懷的本身就是家國一體的理念,家國情懷教育的核心目標是高中生對國家和我國優良的傳統文化形成認同感,在2017年的高考作文中標題的主旨就是家國情懷,由此可見,家國情懷自身的重要性不僅體現在歷史學科上。比如,在人教版歷史課中從夏時代開始的“家天下”再到西周時期所提出的“天下共主”,古代的制度建立歷程經歷了長期的轉變,但其制度建立的根本在于愛國情懷的思想。
三、結語
在現代化的創新教學模式中,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角色性質的轉化尤為重要,教師通過自身教學形式的轉變正確引導學生,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建立自己的思維思考體系、獨立能力的展現。教師要通過引領學生從歷史課程和家國情懷的多面化進行探討。我國優良的傳統文化中愛國情懷理念占據重要部分,更是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途徑,在高中階段學習愛國情懷教育可以有效幫助高中生實現愛國主義觀和歷史觀的形成。
參考文獻:
[1]康富永.芻議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愛國主義情懷教育[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16(12):128.
[2]何勇.歷史教學中對學生家國情懷教育的芻議.[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6(01):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