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壽懷
摘 要 在農村,父母背井離鄉到城市務工,孩子只能留給祖輩看護。隔代教育雖然幫助年輕父母解決了留守兒童的撫養難題,但對孩子的教育留下了諸多空白,孩子的發展也受到一定限制。只有認識到留守兒童的隔代教育問題并采取相應的措施,才能確保這些孩子朝著健康、快樂、向上的方向發展。
關鍵詞 留守兒童;撫養難題;教育問題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9)23-0122-01
隨著社會的快速進步,城市有了更多的就業機會,農民不再被土地束縛,外出務工的人越來越多。筆者在村小執教二十余年,越來越感受到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迅速發展,農村的留守兒童數量迅速增加。父母將孩子的生活和教育交給祖輩,隔代教育成為了家庭教育的主要形式。隔代教育一方面利用祖輩養育孩子的經驗解放了年輕父母,另一方面,弊端也越來越顯著。因此,探究隔代教育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能夠更好地促進留守兒童的發展。
一、農村留守兒童隔代教育的基本情況
由于工作、經濟、生活習慣、學情等因素,年輕父母外出務工無法將孩子帶在身邊,許多祖輩也樂于發揮余熱,主動承擔起養育留守兒童的責任。筆者通過多次家訪發現,在農村,留守兒童年齡段較為寬泛,絕大多數在幼兒階段就成為留守兒童;隔代監護人的年齡偏大,文化程度較低,且有部分為文盲和半文盲。大多數隔代監護人還要兼顧農活,缺少時間和精力陪伴,且“隔代親”的心理情節往往使得他們對孩子過度溺愛。
二、隔代教育對留守兒童帶來的負面影響
1、不利于孩子良好品德行為的養成?!案舸H”的現象導致祖輩格外疼愛孩子,將孩子可以做的事情全部代勞,許多孩子對祖輩具有很強的依賴性。而面對良莠不齊的社會現象,父母又不能及時進行干預,隔代監護人過分的溺愛容易讓孩子逾越道德的約束,導致留守兒童自我控制能力薄弱、不良行為習慣較多。
2、不能給孩子的學習帶來幫助。受到文化程度和教育實踐的限制,農村祖輩在輔導學習上基本無能為力,大多數兒童只能靠自己解決,久而久之對學習的興趣也下降。此外,祖輩由于一些思維定勢,對孩子的探索性行為經常進行干預,阻止了孩子創新思維的發展。還有部分監護人認為“讀書無用論”,給孩子灌輸盡早打工賺錢的理論,導致學生厭學。
3、社會交往能力欠佳。祖輩們由于交往范圍有限,或是腿腳不便、年事已高,不能帶孩子出門參加社會活動,對新生事物、信息等接觸均較少,許多留守兒童不善于與人溝通。為了保證孩子的安全,祖輩也會約束孩子的行為,許多孩子幾乎從未出過遠門,不利于良好的社會行為養成。
4、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祖輩對孩子的嬌慣和縱容,容易讓孩子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不能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價值觀。孩子與父母接觸較少,忽視親子教育,親子之間感情淡薄,部分孩子甚至有一種被父母拋棄的感覺,精神需求得不到滿足,容易造成孩子膽小、孤僻的性格,出現心理問題。
三、解決隔代教育問題的對策思考
1、從家庭方面入手。農村留守兒童親子教育缺失,大部分情感饑渴,缺乏關愛。父母要與子女保持密切的聯系,多從心理上關心孩子,積極幫子女解決問題,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始終都陪伴自己。對于隔代監護人,要轉變陳舊的思想,將關注重心從孩子的物質方面轉到教育上。對孫輩要做到嚴愛結合,意識到一味地溺愛和放縱反而會害了孩子。
2、學校方面,老師們要轉變教育理念,注重以人為本,在學習上要給與留守兒童更多的幫助,也要在生活上給予關愛。對農村留守兒童有針對性地開展個性化教育,充分挖掘學生潛能,提高學生的創新探索能力,提升留守兒童的綜合素質。除了與隔代監護者聯系,也要及時反應給學生的家長,針對出現的問題,家校合力一起積極妥善地解決。
3、社會方面,村委會要積極宣傳親子教育的必要性、父母的不可替代性,從情感上加強親人對子女的教育。要多搭建開展留守兒童教育的平臺,例如可以打造村委——留守兒童專業幫扶團隊、聘請大學生進行功課輔導等。政府可以多創造一些就業的機會,提高農村人均收入,留住年輕的父母,發揮親子教育的作用,讓隔代教育只是家庭教育的補充而不是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