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微
摘 要 在素質教育提出的大背景下,如何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滲透人文主義,加強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培養成為教師的重要教學任務。其中,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是語文閱讀能力之外的重要語文能力,受到廣大教師的重視。寫作能力不僅是學生語文能力的重要體現,同時也是學生抒發內心情感、表達自我觀點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 小學語文;寫作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C9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9)23-0144-01
隨著語文在學習過程中地位的不斷提升,在語文檢測中分值占比最大的寫作部分也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重視。寫作能力的培養作為教師教學過程中重要的教學任務,需要教師長期的努力與付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應不斷完善和提升語文寫作課堂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活動,加強對學生的引導作用,讓學生的基本文學素養和基本語文能力得到提升。
一、嘗試開展寫作活動
在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中,嘗試展開寫作學習,能夠實現日常教學的發展,給學生帶來更多的思考與啟發。小學階段,學生寫作素材匱乏,在一定程度上源于本就單調匱乏的生活實踐,學生的生活體驗較少,缺少切實的交流等,這些問題不容忽視,教師需要全面給予關注,并且積極主動地進行調整——為學生創設情境,給學生留出活動的余地。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日常教學的發展。開展寫作活動,可以是基于學校現有的活動給學生以啟發,引導學生進行寫作,也可以通過如“母親節”為母親洗腳、班會課對某些事情的討論等,為學生提供寫作的素材。寫作活動看似沒有主題,組織較為凌亂,但實際上能夠為學生帶來足夠的啟示,促成發展。
二、引導學生親近生活
引導學生親近生活,也是當前小學語文寫作能力培養的重要環節。在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嘗試引導學生去感悟及體驗生活,在生活中找到靈感。寫作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以文字記錄生活、描寫心得的重要過程。是由于生活經驗的匱乏,很多學生很難真正實現發展,難以將內容匯聚成文字。在當前的小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嘗試組織活動,體驗生活,引導學生去完成與生活相關的寫作能力提升。如組織學生與家長一同過一些紀念日、在生活中嘗試觀察一項活動或事物。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指導學生如何去做,如在教學生去描述一個事物時指導學生對場景的描述可以通過前后、作用、重要程度等不同的方式安排,給學生帶來更多的關注。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可以有意識地指導學生去關注一些事物,如吃蘋果、摘菜,這些看似簡單的日常生活場景,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小段的內容開始寫,逐漸提升寫作能力,擴展成文章。這樣的描寫,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全面提高寫作能力。
三、創設生活化的寫作情境
小學生普遍存在生活經驗不足、社會閱歷淺薄的特性,他們在接觸一些陌生寫作主題時往往找不到表達重點,以至于所寫文章內容空洞、文字無力,且又因為教師常常使用刻板枯燥的寫作教學方式,致使學生逐漸喪失寫作興趣。為了緩解這一現象,教師可根據寫作主題創設貼近現實生活的寫作情境,讓學生在情境的氛圍烘托中對寫作主題產生情感共鳴,由此來促使他們迸發出形形色色的寫作靈感。這種寫作教學模式能夠豐富學生見聞、拓展他們的視野,切實對提高其寫作效率與質量存在積極意義。
四、為學生創設分享寫作的思路
為學生創設分享寫作思路的機會,也是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寫作能力培養策略的途徑之一。關注學生,幫助學生樹立寫作思路,是小學語文教學發展的重要環節。在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嘗試將作文課進行改變。很多教師認為孩子年齡小、獨立思考內容少,所以寧愿將自己的觀點、自己的啟發提供給學生,這樣的教學往往會使寫作成為一種模板。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要關注現代化教學工作的全面發展,給學生帶來全面的關注及啟示。當孩子說出自己的觀點、想要如何去謀篇布局時,就已經上升到寫作的另一個層次了。在這種交流中,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能夠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學生的成長奠定扎實的基礎。
五、采取鼓勵措施
采取鼓勵措施,也是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提升學生寫作能力的關鍵。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可以給學生以啟發,如在教學中,教師需要關注日常教學的發展,給學生提供更多的素材,采用鼓勵的措施,包括在班級樹立“偶像”,選擇寫得好的作文進行范讀,提高學生的自信心;為學生提供一個平臺,如班級的黑板報、學校的櫥窗等,讓學生的作文出現在這樣的公共場合,對學生進行鼓勵。
寫作是人們運用語言文字表達思想、抒發情感的重要途徑,合理有效的語文寫作教學能使學生在語言表達能力得到提升的基礎上強化自身語文綜合運用能力,可見對提高寫作教學的實效性有著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據此,小學語文教師可通過展開擴寫練習、創設寫作情境、豐富寫作素材來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行文思路與語言組織水平,從而使他們能以更流暢、更精準的語言表達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如此才能讓其以優秀的寫作能力為依托,全面提高自身語文知識和語言技能的綜合運用能力。
參考文獻:
[1]常天林.創新作文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寫作能力探究[J].成才之路,201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