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廣大教育工作者特別是一線教師,圍繞高效課堂的有效性做了大量工作。但是,通過開展不同形式的教研活動,發現教師追求的高效課堂還存在不同程度的高耗低效的現象。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師意識方面存在不足,無法提高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文章就如何提高學生的自主參與意識進行探究。
關鍵詞:高效課堂;自主參與意識;研究實踐
中圖分類號:G6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29-0041-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29.032
一、明確學生的權利,使學生認識自我
接手一個班級后,教師要通過多個專題活動與學生溝通,其中,探討學生的權利尤為重要。要讓學生明白自己有受教育的權利,被保護的權利,活動游戲的權利,向教師提問的權利,質疑教師的權利,自主學習的權利……沒有什么能夠比權利的提醒與確認更能促進人本身的覺醒,受到權利尊重的人,認識到自我主體性被充分尊重與認可,被教育者對他人的權利也會給予相應的尊重與認可,這種平等尊重才是道德的起點。這個起點可能喚醒意識覺醒,讓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
二、審視成績的外延,定位能力的內涵
教師習慣了以學習成績來評價學生,學生也接受了相應的評價。所以,我們要做的是不片面地在成績與能力間畫等號,要一分為二地去看待學生的成績。要求學生的回答與標準答案一模一樣,這種記憶性的教育,與人的自我認知成長沒有必然聯系,扼殺了人的獨立思考能力。表面的高分就是知識的模仿,并不意味著獲得了成長,以知識裝扮自己,以標準答案整齊劃一,成績不是真實的成長記錄,因為這其中沒有自我的主體意識呈現。人的發展體現在人與人關系的層面上來,成績的發展不會必然帶來人的發展以及文化的繁榮。往往只是變得比以前考分高了,但是人本身沒有實質性的變化,如果有變化那就是對于考分的追求,以前是遮遮掩掩的,現在是赤裸裸罷了。
三、自我欣賞的滿足,激發學習的興趣
學困生差的不是智商,而是差在頭腦中有一個被挫敗的自我形象,他們也滿懷希望,渴望有新突破,但最終又回到了原點,因為在觀念上認為自己學不好,情感上也就討厭學習。所以,常聽到有人抱怨:“我也知道這樣不好,可就是管不了自己。”這就是意識決定習慣,習慣深深地影響著人的發展。習慣的力量的確可怕,它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你的行為模式和思維方式。
學習中我們要善于自我欣賞,讀完了一本書,應該為又掌握了一些新知識而感到高興;想到一個奇妙的方法,應該為自己擁有的才華而興奮;幫別人解決了一個難題,應該為自己為這個集體做了一點貢獻而陶醉。善于自我欣賞,經常對自己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可以增強自信心,可以培養和加深對學習的興趣。
四、民主和諧的課堂,自學互學的搖籃
在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創造一個輕松愉快的教學環境,這是學生產生學習興趣的前提。我們的做法是拆除講臺,移掉講桌,增加黑板的數量。粉筆、黑板不再是教師的專用,每個小組都有自己的黑板,其作用是課內的小組板演,課外的問題“招商”,每天都有各學科的問題出現在一塊塊的小黑板上,大家可以在不影響正常教學環境的前提下進行爭論、爭辯,得出答案。所以教師在參與討論時要做到:第一,絕對不能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學生。第二,絕不允許用自己的見解作為判斷是非的標準。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一種教育理念,也是一種行為準則。教師講完課后在和學生道別前,要做好兩件事:第一,把自己板書時的粉筆頭拾起來,放到粉筆盒里。第二,把自己的板書擦干凈。這些隨手之舉,能夠讓教師成為學生的行動榜樣,努力創建文明班級。
“補缺”采用兩種平行的推進方法:一是從頭補起,每天補一點。這一條要求教師整體謀劃設計。以數學為例,我采用“一日兩題”活動,就是每天出示一道計算題、一道應用題,這樣既不給學生增加課業負擔,還能循序漸進地強化學生的計算能力,幫助他們準確分辨應用題的題型及解題思路。如此既節約了時間,又一舉兩得,無形中提高了學習效率。二是抓好新課的預習。學生通過預習發現問題,然后帶著問題聽課,學會自主思考解決問題。獨立思考恰恰是成長的根本,可以改變人的成長狀態。
耐心教育,尊重學生的人格,啟發他們的自覺,不放任自流。我們的目標就是讓課堂民主和諧,成為自學互學的搖籃。人的感覺是人存在于這個集體的基本坐標,來自于真切的自我存在感。幫助別人,自己感到快樂知足,相互信任讓所有的學生更加團結奮進。欣賞的作用是多么奇妙而又巨大,別人的一句鼓勵的話語,一個贊許的眼神都能激發起奮斗的力量,樹立起追求美好未來的信念,最終成為一個有所作為的人。
教師不能代替學生思考,父母不能替代孩子成長,“發展才是硬道理”,我們要不停地轉動這個充滿正能量的“魔力圈”,喚醒學生沉睡的意識,使他們樹立起自信的人生信念。
參考文獻:
[1]劉文研.中學數學教學中學生主體參與意識的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7.
[2]劉煥鈴.激發初中生數學學習主體參與意識的實踐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11.
[責任編輯 李愛莉]
作者簡介:張舉德(1966.6— ),男,漢族,甘肅武威人,中小學一級,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學。
課題項目:本文系市級課題《小學復式教學模式下學生主體參與意識的研究》(課題編號:WW[2016]GH123)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