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琳娜
內容摘要:貿易結構優化影響到貿易規模和合作深度。當前,沿線國家貿易合作空前活躍,合作空間越來越大;同時各國貿易的高速增長也促進了“一帶一路”建設向高質量邁進,其中貿易結構優化成為“一帶一路”合作向縱深度延展的重要支點。基于此,本文從中國貿易結構全方位優化問題出發,分析了貿易結構優化為“一帶一路”合作帶來的基礎支撐作用;當貿易依賴度、貿易方式、貿易產品結構、合作模式發生改變時,應以結構互補促進沿線國家在諸多領域合作共贏,以貿易合作模式創新提升“一帶一路”合作高質量發展。貿易交往中所存在的市場集中度偏高、貿易發展方式單一等問題,表明貿易結構優化還有更大的提升空間,需要在合作理念、全面參與、全面發展、產業融合等方面開辟貿易結構優化新路徑,促進“一帶一路”更好合作發展。
關鍵詞:貿易結構優化 ? “一帶一路” ? 合作
近年來,中國與“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規模持續擴大,貿易結構不斷優化,已成為國際貿易新的活力點。以貿易為主線,它所構筑起的自由貿易網絡給沿線國家貿易發展帶來難得機遇,也正在改變世界貿易格局;讓貿易先行,貿易暢通亦成為推行“一帶一路”合作機制向縱深度延展的重要支點和助推器。但能否激發合作動能、做大做好“一帶一路”,要通過更全面的貿易合作挖掘各方利益契合點,依托貿易規模擴大,帶動并促進各方及區域經濟發展,促使沿線國家理解、支持和積極參與。貿易既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基點,亦是成為衡量其合作機制成效的重要標準,而要發揮貿易的基點作用,需要加強貿易結構優化工作。
“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貿易結構的全方位優化
按照要素稟賦理論,國際貿易發展與參與國要素稟賦密切關聯,貿易需求、結構和競爭力來源于這種稟賦的差異性,一國要素稟賦的豐裕度和密集度也決定了這個國家貿易結構的構成。“一帶一路”各國間貿易規模、主導產業、資源稟賦各異,在諸多領域供需匹配、優勢互補。從理念轉化為行動,貿易使這種倡議在全球影響力越來越大,中國與沿線國家貿易合作的參與深度在加大,具體分析:
總體貿易狀況上,“一帶一路”倡議實施以來,中國與沿線國家的貿易合作呈整體增長上升態勢,2013-2018年,中國與沿線國家貨物貿易規模基本保持在1萬億美元以上,年均增長率高于同期中國外貿年均增速。2018年進出口總額更是高達1.3萬億美元,同比增長16.3%,高于同期中國外貿增速3.7個百分點,占外貿總值的27.4%;整個“一帶一路”貿易體系總額已占到全球貿易份額的20%以上。截止到2018年底,中國已累計同122個國家、29個國際組織簽署了合作文件,“一帶一路”范圍擴展到五大洲。
進出口貿易依賴度上,中國成為貿易的主要進口和出口市場。在沿線主要貿易伙伴國中,亞洲大洋洲地區與中國貿易額占到了五成以上,與中亞地區的貿易增速最快;在64個沿線國家中,韓國、越南、馬來西亞、印度、俄羅斯仍然是中國的主要貿易合作國,有近一半的國家對華進口依賴程度較高,有三分之一的國家對華出口依賴程度較高,其中,東南亞國家對華進口整體依賴度最高。
貿易方式上,一般貿易在進口和出口上均處于絕對優勢,中國對沿線國家加工貿易呈逐年遞減態勢,說明隨著中國產業結構性調整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出口產品結構正在向技術含量更高的中高端產品轉移;而自沿線國家的進口看,一般貿易仍然是主要貿易方式,但占比呈下降態勢,加工貿易卻呈上升趨勢,始終保持在2%左右的增幅。
貿易產品結構上,中國出口額最高的產品為電機、電氣設備及其零件,針織或服裝及衣著附件出口降幅最大;對沿線國家進口最多的為礦物燃料、礦物油等能源資源型產品,占整個進口額的30%以上。這種貿易符合比較優勢原則,中國對東南亞、中亞出口產品以機電機械產品為主,進口以貴金屬、能源產品為主。
貿易合作模式上,中國與東南亞的傳統貿易伙伴關系更加凸顯,貿易合作是更加全面型的、深入的;與中亞和中東歐的合作最具增長潛力,進出口貿易增長幅度最快;與俄羅斯或西亞地區的合作大多集中于能源或原材料產品的單一結構品貿易,合作層面有待進一步擴大。
總體看,“一帶一路”合作的輻射區域,無論以資源為主的單一經濟體國家,還是技術含量較高的歐盟體系,貿易活動呈現出多層次、立體的互補性關系,中國與沿線國家貿易為避免同質化競爭,出口不再以低端初級加工為主,出口產品的附加值在提高,工業制成品出口已經占主導。
貿易結構優化為“一帶一路”倡議合作提供堅實的基礎支撐
(一)促進合作共贏
中國高附加值的機電類工業品產品優勢明顯,與其他沿線國形成貿易互補。中國對東亞(蒙古)出口以機器機械為主,進口以資源能源品為主;對東南亞、南亞、西亞北非出口電機、電氣設備及其零件,進口以礦產、石油等能源型產品為主,貿易額占到“一帶一路”貿易總量的近一半規模;中歐貿易也由起初的電子產品逐步擴大到服裝、汽車及配件的生活必需品領域。“一帶一路”合作貿易交流不僅帶動了中國整體貿易業發展,而且也促進了沿線國家經濟增長,給所在國帶來實質性收益,展現出廣闊的市場吸引力。隨著沿線國信任與了解的增多,各國在發揮自身產品、市場優勢的同時,資源、能源、資金、裝備、工程、勞務、技術及市場共同形成良性聯動,必將拓寬各參與國貿易范圍,并將深化貿易合作程度。作為全球貿易的新形式,所形成的貿易新格局反過來又促進“一帶一路”合作向更廣處發展,并為鞏固合作既有成果打下牢實基礎。
(二)提升“一帶一路”合作質量
貿易先行,它所帶來的利益共享必定在參與各方形成更加合作的意愿。2013-2018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增速高于世界貿易增速,經貿往來增長動力強勁,貿易合作潛力持續釋放,貿易發展作為投資合作的內驅力,促進了沿線國家工業化進程和貿易結構提升;而在能源資源勘探開發、農林牧漁業及新興產業投資合作領域,在促進貿易發展的同時推動“一帶一路”合作高質量發展。特別通過完善鐵路、公路、港口等基礎設施,降低了運輸成本,提高了貿易效率,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中國先后對外投資超過800億美元,建設境外經貿合作區82個,基礎設施建設已顯現相互貿易增長效應。貿易推動投資,投資反過來促進貿易多領域拓展。投資合作新模式加強了投資與貿易的聯動,以投資帶動貿易,以貿易實現合作共贏,這將進一步推動“一帶一路”合作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