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星群 曹婷婷 侯成
[摘 要]以“八朝古都”之稱的開封,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宋文化特色突出。然而近幾年開封市在發展文化旅游過程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還存在著“非遺”傳承人越來越少,木板年畫等手藝也瀕臨失傳等一系列問題。因此本文聚焦于開封“非遺”發展文化旅游的劣勢及問題,提出相關優化策略,以期“非遺”在開封文化旅游發展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提高開封市整體旅游業競爭力。
[關鍵詞]開封;“非遺”;文化旅游;旅游開發
[中圖分類號]F592.3 [文獻標識碼]A
近年來,開封市以文化旅游為旅游產業發展的核心內容,而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文化旅游的重要元素,且其以特殊的文化形式及文化符號存在,并以其不可再生性及地域性等特性吸引眾多游客參觀體驗,然而在“非遺”開發過程中,出現“非遺”被過度開發,形成永久性破壞,以及文化元素缺失等問題,本文以“八朝古都”開封為例,探索“非遺”在文化旅游開發過程中的具體問題,并提出相關對策,以期為開封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提供思考。
1 “非遺”與旅游的關系
1.1 “非遺”是文化旅游的重要文化元素
文化是旅游發展的核心元素,而“非遺”又是物質遺產的靈魂,它將文化以不同的形式世世代代地傳承,包括民俗節慶、生活習慣、戲曲、舞蹈等,即“非遺”將古代人的日常生活以文化的形式傳承下來,以供現代人追思、懷念及傳承。因此“非遺”以特殊的文化形式為旅游注入文化元素,使旅游不再是簡單的、空洞的參觀游覽方式,而是探索、傳承、保護的文化體驗之旅。
1.2 旅游為“非遺”增添活力,拓展了發展空間
“非遺”是一種特殊的文化形態,也因此成為重要旅游吸引物,旅游可以為“非遺”拓展發展空間。目前科技的發展使得傳統生活方式發生了改變,手工藝品等生存空間被嚴重擠壓,不僅如此,“非遺”傳承人也受到生活及生產空間等各方面的影響,面對這些情況,“非遺”的傳承與保護迫在眉睫,“非遺”的開發過程引入新的發展形勢非常有必要的,旅游以新的發展形勢激活“非遺”內生力量,將“非遺”以新的文化形勢表達出來,并賦予較高的附加價值,為“非遺”的傳承與保護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資金保證,也為“非遺”的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
1.3 “非遺”與旅游的融合對文化旅游發展的作用
基于“非遺”在發展過程中的破壞程度及傳承程度,很明顯,其在與現代文明碰撞過程中處于弱勢文化地位,不僅如此以“非遺”為傳承形式的傳統文化只能與現代文化及市場相融合,真正做到以旅“活”遺,才能更好保護和傳承下去,旅游將“非遺”文化由靜態保護模式變成動態更新發展模式,將傳統文化以創意形式融入文化旅游發展過程中,對“非遺”進行重新詮釋與表達,并以新的旅游產品的形式豐富文化旅游的內容,進一步推動文化旅游的發展,因此“非遺”與旅游的融合發展是大勢所趨。
2 開封“非遺”旅游發展現狀
開封位于中原要地、黃河之畔,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有“八朝古都”之稱。北宋在開封定都的168年在開封歷史上留下了最濃重的一筆,而千百年來,宋文化也深深滋潤著這片沃土,開封現有景區很多是圍繞宋文化的內涵進行全方位展示的,例如清明上河園——民俗文化,龍亭公園——宮廷文化,開封府和包公祠——府衙文化等。不僅如此,在開封旅游規劃發展指導下,開封逐漸形成以清明上河園、龍亭、天波楊府、包公祠、開封府、禹王臺、繁塔為主導的宋文化特色景區。開封重現汴梁風采,重溫北宋文化。
截至2018年,開封市先后已有五批共271項“非遺”項目目錄公布,其中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共46項,第二批有包括河南墜子在內64項。除此之外,在開封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有13處國家級文物古跡保護單位,24處省級保護單位,200多處市縣級保護單位,這些遺跡都是開封深厚文化的基礎,吸引著游客前來參觀。
3 開封市“非遺”發展文化旅游面臨困境
3.1 文化沒有很好地融入市場
開封市旅游產業以“宋文化”為主要旅游吸引物,然而在開封旅游發展過程中,文化要素只是簡單的觀賞與體驗,并沒有很好的融入市場,沒有真正發揮其市場經濟價值,像朱仙鎮的木板年畫、汴繡等,雖然知名度很高,但是沒有使其成為完整的產業鏈,且沒有文化元素與創意具備的旅游產品吸引游客,因此雖然擁有經濟價值的文化旅游資源,但市場經濟效益不好。
3.2 “非遺”文化載體破壞嚴重
開封對于游客來說,最深入人心的形象就是“八朝古都”,而開封政府為了維護“八朝古都”形象,投入大量資金對開封城墻、鐵塔、繁塔、延慶觀等景點都進行了修復,不僅如此,還對清明上河園與開封府等景點進行了全新包裝,非但沒有達到想要的效果,反而“掛羊頭賣狗肉”的意味越來越深,舊古城的每一塊磚頭,每一片瓦片中記錄的都是歷史,都是文化,卻被嶄新的瓷磚、琉璃所替代,嚴重破壞了“非遺”文化載體,對古城的歷史文化氛圍影響很大,“非遺”文化載體破壞嚴重無疑是其旅游發展中的一大阻礙。
3.3 “非遺”后繼無人
通過調查發現,“非遺”傳承人面對職業不被認同、人們參與度不高、年老傳承人相繼離世等一系列問題,目前開封市“非遺”傳承能力整體不足,開封市“非遺”傳承人的平均年齡在65歲左右,整體年齡偏大,根據“非遺”失傳情況,可以分為“部分失傳”及“瀕臨失傳”的“非遺”項目,此類項目目前占大約30%左右,急需政府及企業家等扶持及關注,因此傳承人的缺乏成為了“非遺”傳承與保護的最大瓶頸。
3.4 傳統“非遺”旅游產品規模太小,難以批量生產
開封目前從事旅游產品生產的企業特征主要是數量多,規模小,同行業競爭激烈,生存壓力大。實地調查發現,木板年畫、官瓷、汴繡等生產商都以小作坊、小商店為主,且分布較散,因此開封旅游紀念品不能很好地滿足顧客需求,不僅如此,傳統“非遺”旅游產品缺乏具有當地特色的開封紀念品,無法刺激游客的購物欲望。例如,朱仙鎮木板年畫也是由分布零散的小作坊進行生產的,目前尚存的店鋪寥寥無幾,家庭作坊的經營模式及印刷規模的大小都是木板年畫難以批量生產的主要原因。
4 開封“非遺”文化旅游開發策略
4.1 充分發揮“非遺”文化性
文化為旅游開發注入文化內涵,是“非遺”發展旅游的核心吸引物,因此要充分發揮開封“非遺”所內涵的文化,現在很多“非遺”太過于商業化,而忽視了其本身文化內涵,在“非遺”開封過程中,文化保護與傳承應放在首位,利益其次,將文化要素與現代了游客需求結合起來。將“非遺”的文化性體現在開封旅游的“吃、住、行、游、購、娛”,以文化為旅游吸引物來帶動旅游消費。
4.2 “非遺”需要“活起來”
游客不僅能通過簡單的觀看來了解“非遺”,更要通過與“非遺”文化的互動,參與到“非遺”旅游活動中才能獲得更好的體驗,讓“非遺”活起來,例如打造“特色小宋城”、重現古城風貌、體驗汴梁人民生活、品味汴梁特色文化。除此之外,注重游客親身體驗,只要是進入“宋城”的人,無論是游客還是工作人員,都應該身著宋裝,有著自己的扮演角色,有著自己的工作,像是到了真正的“宋城”,努力營造真實的宋城氛圍,讓游客有著真實體驗,再如開封包公府,運用戲劇形式,游客可以自由選角,包公問案審查,動用虎頭、龍頭鍘辦案等,還可請專門的戲曲演藝人搭臺唱戲,由此將包公清正廉明的形象留在游客心中。
4.3 加強“非遺”文化宣傳
4.3.1 舉辦木版年畫、汴繡、書法等方面的展覽交流會
開封非物質文化遺產較為豐富,然而開發深度不夠且宣傳力度不夠。舉行一年一度的展覽會和文化交流會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是非常有必要的,利用木版年畫和汴繡等設計各種有特殊意義的旅游產品,要突出內涵與新意,使人印象深刻,不僅如此,將宋朝人民的生活場景融入到活動中,汴繡、書法的主題緊緊圍繞著“宋文化”展開,更能突出宋城特色。開封一年一度的菊展就是非常成功的例子,菊展對于開封的宣傳及特色方面宣傳都很到位。而木版年畫與汴繡等不僅有觀賞價值,更要吸引游客參與其中,親手制作、親手設計,豐富游客體驗活動,增加游客滿意度。
4.3.2 利用影視、戲劇等加大宣傳力度
宋城遺址更是蘊含了宋城人民的生活習慣、娛樂愛好、民風民俗等。景區可以配備專門的講解人員,將建筑擬人化,讓建筑自己講述自己身上發生過的有趣或有紀念意義的事情,不僅如此,要將故事連貫化,使發生在宋城居民的生活故事有序地呈現在游客面前,例如這兩年比較火的由明星擬人化寶藏然后自述的電視節目《國家寶藏》,達到了很好的宣傳效果。
4.4 傳承核心傳統工藝,在保護和開發中創新
“非遺”在傳承過程中,傳統“非遺”文化會在與當代文化發生碰撞與融合中發生變化,但核心工藝是“非遺”的核心靈魂所在,也是其歷史文化價值所在,核心工藝會隨著世世代代傳承下來,因此將傳統核心工藝傳承下來是非常重要的。除此之外,傳統工藝還需要不斷地更新與發展,創新并不斷豐富其內容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追求,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文化訴求,因此創新的繼承是核心工藝發展的必然之路。例如木板年畫,以前的老版和畫稿大都已丟失或損壞,留下來的也因其版式等不符合現代人的需求,因此許多相關藝術家都開始查詢、整理及更新資料,其中郭泰運老師多次實地查詢,并收集整理資料,幾易畫稿,對“劉海戲金蟾”“福”“豎刀”“火塘寨”等經典年畫的老版進行了重新整理改版,在開發中創新,實現了對木版年畫的傳承與保護。
4.5 加強“非遺”文化教育
目前,為了宣傳“非遺”文化,開封有許多“非遺”文化展覽館,為游客免費參觀。但是僅僅用“眼”參觀,不能提高游客及開封市民的文化素養,也不能給游客帶來深刻的旅游體驗,因此首先要游客有深刻的時間經驗,例如展覽館開展“非遺”旅游時間體驗項目。其次,加強下一代的文化教育。“非遺”展覽館可以對學生開展開封“非遺”文化課程,由專門“非遺”傳承人來給她們傳授“非遺”文化知識。例如上風箏課和扎染課,讓學生體會到“非遺”文化的魅力。
[參考文獻]
[1] 代俐.四川省少數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開發理論與實踐——以黑水卡斯達溫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11(21).
[2] 黎玲.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旅游發展中的利用研究[J].四川文化產業職業學院學報,2015(04).
[3] 劉敬華,王輝,郝文軍.旅游發展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性開發研究——以遼寧省西安鎮為例[J].文化旅游,2014(04).
[4] 黃繼元.旅游開發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研究——以云南省石林縣大糯黑村為例[J].云南社會科學,2010(03).
[5] 王曉展.鄭汴一體化下開封旅游業發展思路[J].科技信息,2008(30).
[6] 伍進,張芳.開封旅游資源特色與開發優勢深析[J].資源與產業,2008(06).
[7] 宋云飛.歷史文化名城開封旅游可持續發展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6.
[8] 劉麗麗.北京郊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在旅游中的利用研究[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2011(06).
[9] 付邦道,吳翔.開封旅游形象的傳播策略[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12).
[10] 田茂軍,張湘華.“非遺””保護與旅游適度融合研究——以湖南省湘西州為例[J].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2015(04).
[11] 郭娜.開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開發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中外企業家,2013(11).
[12] 劉萬華.河南傳統文化資源的現代性轉型——以開封朱仙鎮木版年畫為例[J].石家莊經濟學院學報,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