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平平
[摘 要]本文首先闡述了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新型職業農民職業教育的重要性,其次結合現狀分析了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對新型職業農民職業能力的需求,最后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開展新型職業農民職業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徑,希望對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開展新型職業農民職業教育工作有所幫助。
[關鍵詞]鄉村振興戰略;職業農民;職業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9.2 [文獻標識碼]A
鄉村振興是黨在十九大提出的偉大戰略,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支撐點就是新型農民的職業能力培育。鄉村振興的水平與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農民素質的高低決定的。所以,鄉村振興、農民增收以及農業現代化的迫切要求就是加快新型農民職業能力培育。對于新型農民職業能力鄉村振興提出了新的需求,為了逐步提供強有力的保障體系給新型職業農民的成長壯大,新型農民職業能力的培育在注重發揮市場在農業生產要素優化配置中的作用的同時也需要政府加強政策支持。
1 新型職業農民職業教育的重要性
1.1 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人力資本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關鍵所在,而培育中國農業發展的未來就是培育新型農民職業能力。現代農業和傳統農業不同屬于人才、技術以及資本密集型產業,農民素質的高低與技術裝備以及農業現代化水平密切相關。集約化、規模化、專業化以及標準化是我國農業現代化的核心,這就需要具備一定的經營管理水平和市場營銷能力、能夠熟練操作現代農用裝備以及掌握現代農耕技術的新型職業農民。因此,農業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和發展趨勢就是培育新型農民職業能力。
1.2 發展農村新產業的需要
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發展以及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就是發展農村新產業。傳統的經營方式和生產方式隨著信息技術的大量應用在現代農業發展中得到了極大的改變。農村經濟活動與云計算、大數據以及物聯網的連接也越來越密切,這就要求新型職業農民學習和使用新技術的能力必須要有相應的提升,從而推動農村連鎖經營以及電子商務等新型模式的發展。
1.3 農業供給主體改革的重要內容
不能滿足新需求、質量低以及規模小等都是目前我國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這些都屬于農業供給側問題。新的農業經營主體是開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所必需的。新型職業農民具有較強的自我發展能力,良好的專業知識與技能,先進的思想觀念以及先進性、技能型以及職業性等優勢。我國未來農業現代化的重要主體就是農業企業、農業合作社與農業種植大戶,而新型農民職業能力培養有利于促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以及農業產業以及農產品結構的調整。
2 新型職業農民職業能力提升的需求
2.1 新型農民職業素養的新需求
新型農民職業素養的新需求包括創業創新的意愿、終身學習的精神、生態環保的理念以及“愛農”的職業價值觀。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體系中要注意培養家庭農場主、農村能人、農民企業家的“愛農”意識,從而讓其以收入增加、自我發展為基礎做到帶動后進,共同發展。居民日常飲食安全的基本保障就是農產品的生態安全。為了提供更加健康安全的食品給老百姓,降低農產品中的農藥殘留,減少現代農業土地污染,盡可能采用更加科學的物理殺蟲技術和有機肥料制作技術,并適度合理使用農藥和化肥,新型職業農民應當切實樹立起生態環保理念。
2.2 新型農民知識能力的新需求
新型農民知識能力的新需求包括現代農業經營管理、服務能力以及生產能力。這其中現代農業經營管理能力又包括了參與農業保險的意識和能力、信息技術處理的能力、產品質量管控能力、人力資源管理能力、設備管理能力、生產管理能力、財務管理管理能力以及市場預測和分析決策能力。新型職業農民從事農業生產工作的基本要求就是掌握現代化農業生產技術。為了掌握農業領域的新知識和新技術,新型職業農民要進行經常性的培訓,不斷完善和提高,并系統深入地學習基礎的農業生產技術。同時為了提供更高水平的社會化服務給農業生產,新型農民要不斷提升自身知識和能力水平。國際化和市場化是現代農業的特征,因此一定的市場和產品經營管理能力是我國新型職業農民需要具備地。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步伐在很大程度上由于缺乏復合新型農業高級人才而受到了制約,因此開展新型職業農民職業教育工作時要注意加強在經營管理方面能力的培訓。
3 新型職業農民職業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徑
作為一項系統工程,新型農民職業能力的培育工作涉及民間組織、企業、高校等社會團體,包括對農民的管理、扶持、認定以及培訓等工作。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開展新型職業農民職業教育工作要始終圍繞著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并以提升新型農民職業素養和知識能力為核心。
3.1 制訂科學合理的培訓方案
培訓內容、時間和方式不符合農民的實際需求是農民參與培訓的積極性不高的主要原因。為了提高新型農民職業能力培訓的質量,切實提高農民參加培訓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制訂出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農民都樂于接受的培訓方案以及準確了解農民的培訓需求,各類培訓實施主體應該深入農村進行調研。比如,以農民需求為導向,開展有針對性的培訓,并立足當地的產業發展需要以及特色。此外為了增強培訓的實效性,培訓的過程中應當合理配備師資力量,并靈活采用線上與線下培訓、現場考察調研與實訓實習、分階段培訓與集中培訓相結合的多種培訓方式。
3.2 創新培訓方式
生產技術是目前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教育主要的培訓內容,而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電子商務以及加工營銷等專業性培訓才是農民更加需要的。為了更好地適應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的需要,為農民提供智能高效、靈活便捷的全程化教育培訓,新型農民職業能力的培育可以開展創新創業孵化、“菜單式”教學實訓和農民田間學校等多種培育方式,充分運用智能設備、移動互聯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并始終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3.3 因地制宜
由于各地自然環境、經濟發展水平等條件的不同,因此各地方政府對于農業的扶持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所以,需要根據社會經濟以及自身農業發展情況來創造新的培育模式或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借鑒性地運用已有的模式。同時應當把培訓的切入點作為支撐產業和服務行業,并始終立足于優勢產業、特色產業以及農業主導產業的發展實際。與此同時,為了形成特色,突出重點,還要把握當前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趨勢,以整體布局和系統設計為基礎,并根據培訓對象和產業發展水平的特點,把主要的工作領域放在農村社會管理服務和農業生產經營。
3.4 營造良好的培訓氛圍
首先,為了逐步提高社會大眾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的認可度、接受度以及認知度,開展相關優惠政策和針對新型職業農民內涵的宣傳,文藝演出、宣傳車、宣傳欄等形式以及電視、廣播、雜志以及報紙等各類新聞媒體,政府都應當進行充分利用,從而進行廣泛的宣傳。其次,為了使農民參與培訓、相信培訓以及了解培訓,提高農民對培訓的認可度和知曉度,政府還可以及時發布新型農民職業能力培育的典型事例、辦班動態、培訓課程以及政策文件,并利用政府門戶網站、開辟培訓政策宣傳欄以及舉辦新型農民職業能力培育政策講座等來進行宣傳。最后,為了提高新型職業農民的社會價值和職業體面,真正讓農民這一職業受人尊敬,政府還應當多方面、多渠道地切實增加新型職業農民的收入,積極引導取得認證的新型職業農民高質量創業或者就業,從而充分發揮主渠道的作用。
綜上所述,促進新農村發展、振興鄉村經濟的重要途徑就是新型職業農民教育。為了促進農村經濟快速發展,把農民培育成為綜合型實用人才,相關負責人應當加強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作的投入,提高農民職業教育培訓水平并積極完善農民職業教育培訓體系,從而更好地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進程。
[參考文獻]
[1] 高峰.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職業教育發展現狀及應對策略[J].職教論壇,2019(04).
[2] 馬建富,郭耿玉.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職業教育培訓的功能定位及支持策略[J].職教論壇,2018(10).
[3] 呂莉敏.鄉村振興背景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策略研究[J].職教論壇,2018(10).
[4] 丁萃華.鄉村振興背景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路徑探索[J].中國成人教育,201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