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新經濟形勢背景下,新時代呼喚著對人才培養的新要求,大學英語教學需要積極識變、應變、求變,構建更加符合國家戰略發展需要的新的課程體系。大學英語教學目標長期注重語言技能的培養,而文化素養的培育處于薄弱環節。在傳統大學英語課程體系中,語言技能課程常為必修課,文化課程多為選修課。而作為選修課的文化課程基本以英美等西方文化為主,絲路文化鮮有提及。鑒于絲路文化的學習了解對新經濟建設的促進作用,以及大學英語教學應服務于國家戰略的總體目標,新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的構建離不開絲路文化的融入。
【關鍵詞】大學英語;課程體系;絲路文化;跨文化交際
【作者簡介】李亞玲,女,西南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大學英語教學、跨文化交際。
【基金項目】西南科技大學教改項目,項目編號:17xn0136,項目名稱:“圍繞服務‘一帶一路的英語公共課程教學內容及結構改革研究與實踐”,系列成果之一。
高等外語教育責任重大,是我國“對外開放的橋梁和紐帶”,要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大學的一個重要教育功能就是培養學生的文化底蘊和養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國家經濟建設急需國際化專業人才,而有效地跨文化交際需要豐富的跨文化知識作為后盾。“中國高校的外語教育肩負培養國際性人才、為我國參與全球治理提供人才儲備的使命。我們培養的學生,要具備傳播中國文化的能力,能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釋好中國特色,能發揮語言的力量去說服人,引領團隊,在未來參與全球治理過程中成為領導者而不是‘工具人。”(王守仁,2018,3)亞投行行長金立群認為國際化人才:一要有高度的政治覺悟,二要具備淵博的跨文化知識,三要具有國際視野、長遠眼光,在國際合作中能夠共商、共建、共享。正確認識中國和世界發展大勢離不開對全球文化全面的了解,只學習英美文化是相當片面的,絲路文化的了解學習必不可少,外語教育要全面地引導學生,使學生具備大愛大德、家國情懷和全球眼光,在豐富多樣的跨文化學習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一、跨文化交際課程在大學英語課程體系中的地位
傳統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中,跨文化交際課程常常處于被忽略的地位??缥幕浑H課程作為選修課,可有可無,造成學生大學畢業后在實際涉外交往中,跨文化交際能力匱乏,國際競爭力嚴重不足。跨文化溝通交流能力的不足,也是國人在國際社會上話語權缺失的原因之一,這些都不是僅僅靠專業能力的提升所能夠彌補的。要想在國際舞臺上有效地發出中國聲音,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是道跨不過的坎。
2017年教育部最新版《大學英語教學指南》( 以下簡稱《指南》) 對大學英語教學提出了多層次、多元化目標?!吨改稀诽岢觥叭齻€層次目標”(基礎目標、提高目標和發展目標) 和“三大課程板塊”(通用英語課程、專門用途英語課程和跨文化交際英語課程),明確了大學英語教學的三個特點: 通用性、學術性和跨文化交際,明確了跨文化交際英語課程的并列地位。在許多新課程體系建設中,各高校注意到了跨文化交際英語在《指南》中地位的提升,紛紛提出要重視跨文化交際英語的教學,但各高校的校本設計方案大多依然把跨文化交際英語課程作為選修課,可學可不學。缺少大學英語課堂這個學習跨文化交際技能的重要平臺,學生如何有效地提升自己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適應新形勢的發展需要呢?
傳統跨文化交際類課程主要由英美文化課程和跨文化交際技能課程構成。在全球化多極化發展的今天,跨文化交流不再只是英美國家的專屬,而是呈現多元化多樣化的國家與地區間的交流。因此,新時代的跨文化交際課程主要應由4個部分構成:中國文化課程、絲路文化課程、英美文化課程和跨文化交際技能課程。由于絲路建設在中國經濟建設中的重要地位,而絲路文化學習處于萌芽階段,絲路文化課程在跨文化交際英語課程中更應該得到足夠的重視。
二、絲路文化在大學英語課程體系構建中的重要作用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指出,大學英語課程不僅是一門語言基礎課程,也是拓寬知識、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質教育課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建設從“引進來”向“走出去”轉型,從“本土型”向“國際型”轉變。英語學習需要應用于國際市場。新經濟形勢下,對大學生文化底蘊的要求越來越高,僅僅掌握傳統的英美文化遠遠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今天的全球化發展呈現多極化,新經濟增長點也不再是以傳統英美國家為主。絲路建設帶動了沿線國家的發展,民心相通是絲路建設的社會根基。通過絲路文化的學習了解,可以增進對絲路沿線國家信任和友誼。隨著新經濟的不斷發展,除了國家的留學基金項目,各高校也配合教育部關于絲路教育行動,推出絲路留學基金項目。筆者所在的西南科技大學,學校現有來自25個國家的留學生、漢語進修生220多人,其中帶路國家留學生百余名,規模趨于穩定。鑒于各高校教育國際化的趨勢,絲路文化在大學英語課程體系構建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
絲路建設貫穿亞、歐、非三大洲,沿線涉及 60多個國家和地區以及近60種官方語言,涵蓋了世界九大語系的不同語族和語支。沿線國家國情迥異、文化多樣,其中東南亞地區有東帝汶、菲律賓、柬埔寨、老撾、馬來西亞、緬甸、泰國、文萊、新加坡、印度尼西亞、越南;東亞地區有蒙古;西亞地區有黎巴嫩、塞浦路斯、沙特阿拉伯、土耳其、敘利亞、亞美尼亞、也門、伊拉克、伊朗、以色列、約旦、阿富汗、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阿曼、阿塞拜疆、巴勒斯坦、巴林、格魯吉亞、卡塔爾、科威特;南亞地區有巴基斯坦、不丹、馬爾代夫、孟加拉國、尼泊爾、斯里蘭卡、印度;中東歐地區有阿爾巴尼亞、愛沙尼亞、保加利亞、波蘭、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黑山、捷克、克羅地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羅馬尼亞、馬其頓、塞爾維亞、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匈牙利;中亞地區有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東歐地區有白俄羅斯、俄羅斯、摩爾多瓦、烏克蘭;北非地區有埃及。這些“沿線國家地理情況與政治關系復雜,歷史背景與民俗習慣各異。如何避免誤解和誤判,如何入鄉隨俗、實現文化融合,是我國海外發展面臨急需解決的重要問題。”(趙友斌等,2018,2)
如今,全球參與我國絲路建設合作項目的國家已達到一百多個,國際組織達到幾十個,這些無不證明絲路建設在國家今后的經濟建設中的重要地位,也預示著絲路文化學習的緊迫性。雖然,國家絲路建設正如火如荼地進行,但目前,鮮有針對絲路沿線國家史地政情的著作。(趙友斌等,2018,2)這更說明絲路文化的傳播和學習滯后于絲路的建設,遠遠不能滿足國家戰略發展的需求。在國際交往中,我國目前非常缺乏具備絲路文化底蘊的區域國別研究人才。絲路文化課程正是要帶領學生走進絲路沿線國家,感受各國的文明和歷史,感受多彩繽紛的多元文化,拉近民心,促進國際交往,更好地為國家建設服務?!案髅榔涿?,美人之美,美美與共”。通過對絲路文化的學習,來探尋沿線國家文化、利益等方面的契合點,求同存異,和而不同,促進文明互鑒和彼此認同,夯實民意基礎,深植社會根基,為經濟等各方面交流提供有利條件。
三、結語
“把握住社會需求,服務好國家需要,高校發展才有目標、有動力。而增強服務國家的意識,關鍵是要主動與國家戰略對接。”“高校就要去研究,國家戰略的要旨是什么,相關國家有什么特點和需求,我們在語言培訓、課題攻關、相關類型人才培養等方面能發揮什么作用?!苯z路文化隨著絲路建設的深入發展,必然在大學英語課程體系中發揮更加積極和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http://edu.people.com.cn/n1/2016/1229/c1053-28985766.html [OL].
[2]王守仁.《大學英語教學指南》要點解讀[J].外語界,2016a(3): 2-10.
[3]王守仁.談中國英語教育的轉型[J].外國語,2016b(3):2-4.
[4]王守仁.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 外語教學,2018(4):1-4.
[5]趙友斌,張習群.相連的世界[M].中國文化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