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娟
摘? ? 要: 音樂學的研究方法不僅包括實證性和思辨性兩大類,還被細分為體驗式、統計學、形態學、歷史學、闡釋學、符號學、現象學等;音樂美學的研究方法有哲學思辨法、心理學、社會學、形態分析學、符號學、現象學、系統論、控制論等。音樂學和音樂美學的研究方法可以交叉使用嗎?音樂學的哪些研究方法可以用在音樂美學學科的研究上?本文對這些問題進行了討論。
關鍵詞: 音樂學? ? 音樂美學? ? 研究方法
音樂學(Musicology)是研究音樂的所有理論學科的總稱。音樂學的總任務是通過與音樂有關的各種現象闡明它們的本質及規律。音樂學的定義一般以葛多·阿德勒(Guido Adler,1855—1941)在1885年發表的《音樂學的范疇、方法和目標》論文作為開端。音樂學主要執行一個系統性的音樂研究,其中以“歷史學”及“人類學”的系統發展最早,且研究成果豐碩。現今多將音樂學分成三大領域:歷史音樂學、民族音樂學和系統音樂學。音樂學在不同時期的研究對象和側重點是不同的,除了基本研究對象外,還研究歷史和現在的一切個人和民族的音樂行為,即音樂的生理行為、創造行為、表演行為、審美行為等。音樂美學(Aesthetics of Music)隸屬于系統音樂學,是從音樂藝術總體的高度研究音樂的本質和內在規律性的基礎理論學科。音樂美學同一般美學、音樂技術理論、音樂史學、音樂評論都有密切的內在聯系,而且音樂美學的發展和深化,離不開從這些領域的成果中汲取營養。由此可見,音樂學與音樂美學的關系密切且深厚,淵源非同一般。既然都是理論學科,音樂學與音樂美學這兩門學科在研究方法上有何區別?有何相似之處?音樂學的研究方法能否運用于音樂美學?音樂美學研究需要用到哪些研究方法才能更好地進行本學科的研究?
一、音樂學研究方法
音樂學與其他人文、自然科學學科的具體研究方法因對象目的和研究者而異,但總的概括起來都包括實證性和思辨性兩類。
所謂實證性方法是指:(1)通過自然科學的手段和器械對音樂成品的產生、傳播和接受進行測定,結果具有可以核查的準確性。(2)為了獲得實在的認識和知識對有關對象進行直接的觀察、感受、體驗和調查。(3)對歷史文獻資料進行發掘、校勘和整理,力求得出對某個作品或人物及某一歷史事件比較完整準確的認識。
所謂思辨性方法是指運用理性的、邏輯嚴密的方法對前述辦法測定、調查得來的材料進行比較、思考、歸納、推理,以求總結出各個時代、不同民族乃至全人類音樂存在和發展的一般規律。在關于音樂起源、進化和審美等問題上出現過許多理論和假說,它們都是學者們參照其他領域的有關學說或發現,并結合音樂現象的特殊性,運用思辨性的方法經過思考、推理而得出的結論。
音樂學的研究方法除了實證性和思辨性兩大類之外,還有學者對其進行了較為細致的劃分。居其宏、馮效剛在合著的《音樂學文論寫作》①中將音樂學的研究方法分為傳統方法論和現代方法論兩類,傳統方法論又列出七種研究方法,分別是:1.體驗式方法;2.思辨式方法;3.實證式方法;4.統計學方法;5.形態學方法;6.歷史學方法;7.田野調查方法。現代方法論也列出七種研究方法:1.分析學方法;2.闡釋學方法;3.符號學方法;4.現象學方法;5.接受美學方法;6.心理學方法;7.比較研究方法。
音樂學有眾多學科分支和研究方向,各學科方向需要根據自身的性質和特點,選擇不同的研究方法。例如音樂心理學研究中常用問卷調查,民族音樂研究中常用田野調查等,但常用的不等于唯一的,常用的研究方法需要與其他研究方法結合起來才能完成一門學科的研究工作。例如對古代音樂史的研究就不能簡單地以文學史或一般歷史學的方法為藍本,還應在音樂史研究中盡力挖掘文獻材料,并注意對音響傳統的研究。又如音樂心理學的研究方法除了常有的問卷調查以外,還有實驗內省法、實時測量法、元分析技術等,不但用到實證研究方法和思辨研究范式,還涉及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再如音樂人類學的研究方法除了田野調查、音樂采集、音樂描述外,還對人類學民族志方法進行有效踐行。由此可見,音樂學的研究方法并不是固定和單一的,而是根據各學科實際研究需要相互結合穿插使用的。
二、音樂美學研究方法
音樂美學自學科建立以來,關于方法論問題就有不少專家學者進行了研究,如張前在《音樂美學教程》中專門有一節較為詳細地論述音樂美學的研究方法,張先生認為音樂美學的基本研究方法②是哲學的思辨方法,也是音樂美學的認識論基礎。對于音樂美學研究具有重要借鑒意義的是心理學、社會學及形態分析學的研究方法,其中音樂心理學常用的內省法、問卷法、測量法、實驗法等研究方法,以及運用上述研究方法獲得的研究成果,都會為音樂美學的研究提供極有價值的資料,并使音樂美學的研究更具可靠性和科學性。音樂美學研究的不同課題在研究方法運用上的側重點可能有所不同,只有把這些方法綜合起來加以運用,才能獲得對音樂美學問題比較全面的認識。除此之外,當代音樂美學的研究方法還有些新的擴展,如符號學、現象學、接受美學,以及用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及耗散結構理論等方法研究音樂美學的新動向。作者認為,建立當代中國音樂美學,在方法論上應遵循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歷史與邏輯的統一。
周海宏認為對音樂美學的研究方法③中“方法”的理解有兩種:一種可稱為“作為體系的方法”,一種是“作為工具的方法”。以往音樂美學中常說的“方法”是前者,如系統論方法、信息論方法、結構主義方法、釋義學方法等都是有前提、有結論,結構完整的體系;后者則是作者主要論述的方法:1.元素提純:對象處理——剔除綜合因素;2.語義還原:對象處理——明確概念所指;3.元素分離:對象處理——分清構成要素及相互關系,這種方法中分為要素分析:某個被研究的對象可能同時包含若干緊密聯系的構成要素和相關性分析兩種;4.界清范疇——選擇方法,包括(1)將具體科學范疇中的經驗性問題納入哲學范疇論述;(2)將哲學范疇的論題納入具體科學的經驗范疇中研究;(3)自然科學方法論問題;5.層次化描述。對于新的理論研究和一些理論領域的新探索,作者列出了理論評估的常規標準:1.邏輯的合理性;2.證明的完備性;3.簡潔性(包括范疇層面單純、概念簡潔、表述結構簡潔三方面);4.開放性(最重要的指標)。作者認為有必要對音樂美學的歷史采取“懷疑主義”的態度,前人的一切理論只能作為出發點與參考項,不能作為結論與理論基礎,當代探索必須有完備的邏輯證明,才可以最簡潔的方法,走最直接的道路趨向真理。
宋祥瑞對于“中國音樂美學的研究”析義有二:一是指在中國研究音樂美學;二是指研究中國的音樂美學,再從這種研究發生的處所引出方法論問題。在文化中國這個處所里,實際存在兩種美學:一種是西方的音樂美學,另一種是中國的音樂美學。在實際研究中,既不可能離開中國的問題意識獨立研究西方音樂美學,或按西方學者的路子研究西方的學問;又不可能離開對西方音樂美學尤其是西方音樂美學史的研究研究中國音樂美學。作者指出在音樂美學研究的方法論④中應引起重視的一個問題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自上而下”是指哲學的研究方法,“自下而上”意謂心理學的及藝術學的研究方法。作者認為我們不但要從“自上而下”的立場把握中世紀的音樂美學體系,還要以“自下而上”的觀點觀照中國的音樂藝術及所蘊含的美學。從中國的問題意識出發,將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結合起來,從中國學者的“處所”作考察,在研究中走出一條不同于他國范式的新的“西學”之路,從他國的一般美學和一般音樂史不可能運思的地方下手,才可能通透他國音樂及其美學,也才能通透音樂及其美學。
以上幾位學者分別站在不同的角度,對音樂美學研究方法進行闡述,既有宏觀上的方法論指導,又有微觀上具體研究方法的細分,其觀點可謂精辟、銳利又高瞻遠矚,對音樂美學學科的發展和研究有著重要的影響和指導作用。
三、音樂學研究方法在音樂美學學科的運用
就以上音樂學和音樂美學的研究方法看,二者在有些方面是相同的,或相似的,對于不盡相同的方面,能否將音樂學的研究方法運用到音樂美學學科的研究上呢?
音樂學學科體系中許多學科方向所用的研究方法都不是單一的,而是多種研究方法綜合使用。具體到音樂美學學科的研究上,本文認為實證性和思辨性的研究方法仍然需要結合起來使用。音樂美學學科維度較為寬泛,不能單純用一種或幾種方法進行研究,既需要實證性方法中對音樂作品、音樂文本等既有知識進行直觀的感受體驗,又需要對歷史文獻資料進行發掘、校勘和整理,對歷史進行詮釋,更需要運用思辨性方法對材料進行比較、思考、歸納、推理,總結出當今時代音樂美學學科發展的規律和學科的性質與特點。
國內音樂美學學科的發展只有短短幾十年,相較國外音樂美學學科的研究成果、研究方法和研究視野,還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如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哲學教授凱瑟琳·希金斯,有著音樂和哲學的雙重研究背景,研究領域涉及美學、音樂哲學、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歐洲大陸的哲學、情感哲學等,她的作品內容涉及尼采的哲學、音樂的倫理學、音樂的普遍性、悲傷的情感等方面。在她發表的五十多篇文章中,包容更廣泛的研究內容,如美、媚俗、美德、女權主義、市場環境保護論、印第安美學、中國哲學、音樂情感、聯覺、電視、死亡、十九世紀哲學家叔本華的哲學、當代哲學家阿瑟·丹托的哲學,以及她后來的丈夫羅伯特·所羅門的哲學等。
希金斯的作品被翻譯成十國語言,可見影響之大。希金斯既是一位哲學家,又是一位音樂美學家和音樂哲學家,但她的研究范圍并不僅限于哲學和音樂學的領域,而是將這兩門學科的外限擴展了許多,與哲學和音樂哲學、音樂美學相關的都被列入研究范圍,包括女權主義、市場環境保護論等論題。如此寬廣的研究領域,必定用到不止一種或幾種研究方法,很可能是多種研究方法和跨學科的研究方法交叉使用,才使希金斯在哲學、音樂哲學、音樂美學、社會學、環境學等多個學科方向中都取得豐碩的研究成果。
由此可見,國內學者在音樂美學學科的研究過程中,不僅可以借鑒國外優秀的研究成果和先進的研究方法,而且要在科學的基礎上,大膽放開眼界,調整和拓寬研究視野。
音樂學傳統方法論中的七種研究方法之前六種:體驗式、思辨式、實證式、統計學、形態學、歷史學都可以運用到音樂美學的研究中,只有第七種田野調查是不常用的,但不常用并非代表不能用到音樂美學的研究中。國內外民族音樂學和人類學學科研究中,除了學科常用的田野調查外,還廣泛應用觀察法、考察法、比較法、概念分析法等。對于田野調查的記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包括用歷史文獻和日志記述的方式表達。音樂美學的研究可以借鑒這種形式多樣的研究和表達方式,從多種角度、多種渠道、多種層面對音樂美學這一學科進行研究,并對研究成果進行記錄。
本文認為音樂學現代方法論中的七種研究方法也可以運用于音樂美學的研究之中,尤其是第七種比較研究方法,筆者認為應該加大音樂美學研究力度,不僅可以對中西方音樂美學學科的發展歷史進行比較,而且可以對中西方音樂美學的研究成果、研究方法、創作特征、記錄方式等進行比較,更可以對中國音樂美學學科幾十年的發展過程中,每一階段的特點進行總結與比較,或者對國外音樂美學各個時期的發展和研究進行總結與比較。在中外音樂美學研究和學科發展進程中,每個時期都各有不同的學術關注點,不同國家,不同學者,對同一問題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結論,體現出不同文化不同思維方式帶來的差異性,對諸如此類的問題皆可以運用比較的研究方法。
正如張前認為音樂心理學的某些重要方面,尤其是關于音樂創作、表演、欣賞等音樂行為的心理研究,與音樂美學的關系很密切。音樂心理學采用的一些研究方法及獲得的研究成果,為音樂美學的研究提供極具價值的資料。既然音樂心理學中的一些實驗性量化方法可以運用于音樂美學的研究,那么中國的音樂美學研究經歷幾十年的發展,也應與時俱進,在堅持傳統的哲學思辨方法的基礎上,堅持理論與實踐統一、歷史與邏輯統一,進一步借鑒吸收其他學科新的方法論,豐富音樂美學的研究,使這一學科向科學化發展,例如音樂的審美標準問題、音樂的情感問題、音樂的本質問題等,是否可以或者如何從科學的量化數據中尋求答案,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注釋:
①居其宏,馮效剛.音樂學文論寫作[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7.
②張前.音樂美學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6-10.
③周海宏.音樂美學研究中的方法論問題[J].中國音樂學,1992(1):5-16.
④宋祥瑞.中國音樂美學研究的前提[J].黃鐘,2008(4):85-89.
參考文獻:
[1]居其宏,馮效剛.音樂學文論寫作[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7.
[2]宋祥瑞.中國音樂美學研究的前提[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8(4):85-89.
[3]邢萬里.音樂美學研究方法論——經驗、體驗、歷史、邏輯方法統一[J].科園月刊,2010(2).
[4]楊倩婧.關于音樂美學與音樂美學的哲學基礎的研究概述[J].音樂時空,2014(8).
[5]張前.音樂美學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
[6]周海宏.音樂美學研究中的方法論問題[J].中國音樂學,1992(1):5-16.
[7]中國知網:www.cnki.net.
[8]www.baike.bai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