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主動地去學習比被動接受知識要實際得多,本文從多個角度分析如何吸引孩子走進英語課堂,并在實際案例中分析如何讓學生當課堂的“主人”。
【關鍵詞】興趣;真實情境;歸屬感;小老師;愛
【作者簡介】陳彩俠,安徽省阜陽市潁上縣慎城鎮第二小學。
一節課成功與否,關系著學生對知識的接受程度,教師要做到對課堂的把握成竹在胸,整節課張弛得當,動靜相宜,高效有序,這樣既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也能使學生對繼續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
一、英語教學的學習,要以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為基本準則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要讓學生帶著積極的情緒進入學習狀態,讓他們在主動體驗實踐的過程中,去感知學習的快樂。”
可見,激發孩子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是至關重要的。孩子是天生的夢想家,每個孩子都有著豐富的想象力,在英語課堂教學中,要保護好孩子的這種天性,給學生提供更為寬松的思維空間,鼓勵學生大膽想象,發展學生思維的獨創性。 在教學工作中,要鼓勵孩子大膽創新,比如在讓學生做對話練習的時候,不拘泥于書本,不拘泥于條條框框,只要表達了孩子自己的思想,就當予以鼓勵。一個肯定的眼神,一句鼓勵的話語,也許能改變孩子對英語學習的態度。
比如在學習五年級上冊My week 這個單元時,在學習了表示星期的單詞之后,我著手讓孩子自己動手做了英文版的課程表,給了他們足夠的時間,等到新的一周開始的時候,孩子們呈現給我的課程表讓我很感動(呈現學生上交的作品)。雖然這些課程表的字跡很稚嫩,甚至有些單詞還有著拼寫上的錯誤,但是孩子這種精神以及對英語這門課的愛好深深地感動了我。有的孩子告訴我她的作品的完成是通過和同桌一起思考完成的,那么他們完成作品的過程也是孩子們小組或者同伴互助的過程。眾所周知,英語是一門語言,既然是語言的學習就離不開交流,所以在英語的很多活動是通過pairwork和groupwork來呈現的。同時,孩子們花費了時間和精力的完成的作品得到了老師和同學們的肯定,對個人本身也是一種鼓勵。這樣孩子以后對學習英語就會更加的充滿信心。
二、創設真實情境,讓課堂與生活近距離化
英語作為一種外來語言,孩子們學習和運用英語的機會相對母語要少很多很多。那么創設與課堂有關的教學情境在英語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比如,模擬角色表演,這種方法能抓住學生表現欲強,活潑好動的心理及生理特點。經常讓學生扮演課文中的人物角色,為其編排不同的場景,讓學生在表演的過程中進行會話操練,復習所學知識。
其次,教學中還可以向學生提出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創設問題情境。比如在問孩子們Whats your favorite subject?Whats your favorite season?等等此類問題時。這種開放性的題目是沒有固定答案的,學生的回答可以是各種各樣的。通過這種不拘一格的回答方式能照顧到班級里不同層次的孩子,讓每個孩子都有開口用英語表達自己思想的機會。當學生的表達錯誤時,不要急于糾正,要給學生認識錯誤的機會。可以在出現錯誤后,以pairwork或groupwork的形式進行討論,學生之間也可以相互糾正錯誤。當然最重要的一點,我們要保護發言者的自尊心,即使回答錯誤,他勇敢回答問題不怕犯錯的精神也是當予以鼓勵的。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四年級英語上冊Wheres my backpack?一課中,在課堂導入環節,我事先把教學用書藏在了講桌里面,在和學生的復習環節之后,開始提問:I cant find my book。Wheres my book?由此導入我要上的新課,孩子們的情緒被調動了起來,學習新課上興趣高昂,課堂上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還有在教授比較級這一課時,在漢語教學中,沒有比較級這種語法現象,因此比較級在語言表達上比較抽象,學生沒有感性認識。我通過請同學到黑板前面比較身高的方式幫助他們認識tall 和taller,strong和stronger。通過這種簡單直接的方式,創設學生喜歡的情境,讓學生在直觀情境中獲得感性認識,激活了解教學內容和掌握知識的積極性。在教授人物關系那課時,積極創設語言情境,將課文中出現的單詞巧妙地編入有趣的兒歌,學生隨著節奏唱兒歌的同時,既學習了新單詞,也增添了學習英語的興趣,同時也拉近了學生和老師間的距離。
三、學生在課堂上找到歸屬感
課堂是孩子們獲取知識的主陣地。我們的教學要面對全體學生,可是只要是班級,就會存在優等生和后進生,但是我們在教學工作中,常常為了能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往往把太多的注意力和欣賞贊美之詞都賜予了優等生,而忽視了后進生,使他們處在被遺忘的角落,缺乏歸屬感。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這是作為教師應該也必須堅守的準則。一個和諧的課堂,是每一個孩子都參與其中。面對學生良莠不齊的情況,我們要考慮對策,比如,分層次布置作業,分層次提問,把簡單的問題留給后進生,這樣時間長了,他們就會有了學習的自信,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也就會更加努力地向優等生的方向努力。換言之,我們要讓每個學生都感到被重視,消除學生在課堂上的恐懼感。
四、讓學生當“小老師”,老師當“助教”
我們小學英語的課程安排基本都在語數之后,學生上了幾節課也會感到疲憊,如何讓最后一節課出彩,如何讓孩子趕走疲憊更好的投入到我的英語課堂也是我每天都要深思的一件大事。尤其是在教授新單詞或者新句型時,有時干癟癟的句子確實很難吸引孩子的注意力。這個時候,我就會安排班里的孩子主動到黑板前面來當“小老師”,這樣做的好處有很多。其一,鍛煉了學生敢于發言不怯場的膽量。其二,如果只是老師單純的教授知識,學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但是讓學生當小老師,勢必會激發更多的孩子也想登臺展示自己。在實際操作中,“小老師們”總是爭先恐后地把自己的方法教給大家,而且有時候還有出乎意料的驚喜。實踐經驗證明,這樣做能充分展示學生的才能,而且能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的熱情。
五、后進生是不可忽視的群體,用愛改變孩子
后進生的一些臨床表現——問題多多!
1.上課不專心,要么自己做小動作,要么和其他同學講話,覺得課堂跟他沒什么關系。
2.作業丟三落四,有時甚至連要做什么都不知道。
3.課后根本不花時間在英語學習上,比如說,課文錄音從來不聽,單詞、句子從來不記憶,對話、課文也從來不去讀等等。
后進生這一系列的表現,可以說讓我們老師非常難受,有時候甚至還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感覺。可事后,老師還是得心平氣和地輔導他們,幫助他們。
從小學英語課開設以來,很多老師也一直在研究后進生的轉化工作,有的從培養他們的學習習慣入手,有的以激發他們的興趣為主,有的給他們找“小小師傅”,有的對他們實施愛心教育等等,總之我們的教師是使出渾身解數。在這幾年中,后進生的轉化工作,我也一直在做,就像其他老師一樣,我也是使出了十八般武藝,把自己能想到的方法都用了,其中有一種方法還是比較有效果的,就是巧用鼓勵。
對于一個好學生,多一次或少一次稱贊可能會無所謂,但對于一個后進生,哪怕是一次小小的表揚,他也會欣喜若狂,銘記于心,覺得老師看得起他、信任他,可以消除他的自卑心理和與老師之間的隔閡。
總之,吸引孩子主動參與課堂,是對教師基本功的考驗,也是探索我們未來教學前進的方向!
參考文獻:
[1]于始,陳文龍.教師如何上好每一堂課[M].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2010.
[2]李廣,楊宏麗.上好課應知應會[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