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小雯 呂明涵
內容摘要:《跨文化交際》是外語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跨文化能力的培養也是外語專業人才培養重要指標之一。通過跨文化交際教學中多元文化課堂的建設,可以培養學生多元文化能力,增強文化包容性,避免文化刻板印象;通過多元文化能力的培養,進一步理解中國文化價值觀,增強文化自信。
關鍵詞:多元文化 跨文化能力 課程建設
1.引言
《跨文化交際》是外語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跨文化能力的培養也是外語專業人才培養重要指標之一。在“一帶一路”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外國留學生來我國高校學習,在高校國際化的進程中,《跨文化交際(英)》作為英語專業的核心課程近年來迎來了越來越多的外國交換生,中外學生在課堂中圍繞中外價值觀的交流討論越來越密集深刻。在高等教育立德樹人、全方位育人思想的指導下,該課程建設多元文化課堂,培養學生多元文化意識與能力的需求迫切。
2.研究背景
作為對西方國家民族復興運動的反響而出現的“文化多元論”作為一種對“同化論”反叛的理論于20世紀初在美國問世。高尼克(Gollnick)、古特佛里森(Gottfredson)和班克斯(James.A.Banks) 等學者對多元文化教學均進行過解讀。多元文化教學主要特點有:1.倡導文化多樣性并建立多元文化的概念;2.促進學生對本國文化的反思,發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3.培養學生對異質文化的尊重及深刻理解,獲得理解異質文化所必需的基本技能;4.培養積極的族群態度,提升全球人類意識,使族群關系和諧、人類共存共榮;5.培養多元文化的情感和價值觀,促進所有學生的學術、個人和社會的發展等。
班克斯認為多元文化課程改革有四種途徑:1.貢獻途徑(the Contribution Approach),2.附加途徑(the Additive Approach),3.轉換途徑(the Transformation Approach),4.做出決定和采取社會行動的途徑(the Decision-Making and Social Action Approach)。班克斯認為4種途徑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結合他們自己的價值觀和已經學習的知識探討行動的不同途徑和方法,提高思考能力和做出決定的能力,幫助學生獲得政治效能感,能幫助學生獲得成為多元社會中有效能的社會成員(effective citizen)所必備的知識、態度和技能。
多元文化教學理念在我國也有豐富的研究,包括有對多元文化課程建構的思考(廖,2005;沈,2008),對多元文化課程設計和開發模式的研究(孟,2003;彭,2005),對具體教學問題和困難的研究(涂,2003;吳,2011),還有大學跨文化教學過程中多元文化課程教學實踐研究(秦,2013)。
多元文化能力的獲得可以促進學生能力、情感和價值觀三方面的全面發展;在掌握異域文化交流能力的同時,打破文化界限,增強文化包容意識;站在全球化的高點上,更深刻的理解本國文化,樹立文化自信,增強責任感,促進本國文化發展。
3.研究意義
在高等教育課堂教學中開展多元文化教學契合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趨勢,有著非常重要的實踐意義。首先,我國在全球化過程中,不斷地深入參與到全球分工中去,隨著國力的增強,我國在國際社會承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和地位。這一現狀必然要求我們的大學生要具備多元文化能力,能夠幫助國家在國際合作中的競爭和發展。其次,隨著我國現代化的發展,城鎮化勢不可擋。城鎮化發展所帶來的必然結果就是多元文化社會的形成。因此多元文化教育在國內社會生活中也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可以幫助學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的適應社會和工作環境,增強競爭能力,并以自身的文化行為構建多元和諧社會。
4.多元文化課堂建設
通過跨文化交際教學中多元文化課堂的建設,可以培養學生多元文化能力,增強文化包容性,避免文化刻板印象;通過多元文化能力的培養,進一步理解中國文化價值觀,增強文化自信。
《跨文化交際》課程多元文化課堂建設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式開展:
1)建設三維多元文化課堂:通過理論教學建設知識維度的、結合案例分析教學法建設能力維度的、通過課堂辯論與互動建設價值維度的多元文化課堂。多元文化課堂的建設過程將通過開放式案例教學法,培養學生理性解讀文化行為的能力,在中外文化的碰撞中深刻理解文化價值觀,塑造具備世界眼光和時代使命感的青年學生;把知識教育同價值觀教育、能力教育結合起來,將思政工作“潤物細無聲”地融入教育教學,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建設開放式對話型課堂:理論教學內容將參照教材,主要由教師講授,但案例分析部分的案例將由學生提供。這一措施將使得教學內容呈半開放式,學生可以通過自己搜集的案例積極參與到課堂建設中,通過自己選擇的案例更加深刻的呈現自己的認識與觀點,在一定程度上引導課堂對話的方向。這一更加平等的師生關系可以進一步幫助學生建立學習自信,并對教學效果起正面作用。
3)培養學生多元文化能力,培養多元文化意識,增加文化包容性,并更加深刻的理解本國文化,增強責任感,樹立文化自信。與此同時,探討跨文化教學中教師的文化使命,反思教師在中國文化教學中的責任和使命。
5.結語
雖然《跨文化交際(英)》課程因其自身的特點,具備開展多元文化教學的天然優勢,但這一教學理念絕不會僅僅停留在該課程或者其他文化類課程。結合國情現狀和多元文化教學的理念觀點,多元文化教學應該成為大學教育中各類通識和專業課程思政教學的重要發展方向,把知識教育同價值觀教育、能力教育結合起來,將思政工作“潤物細無聲”地融入大學教育,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Christine Bennett. Comprehensive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M]. Allyn&Bacon A Viacom Company, 1999.
[2]Ford Donna Y. Multicultural Gifted Education. Teachers College press of Columbia university, 1234 Amsterdam Avenue, New York, 1999.
[3]James A. Banks著.李蘋綺譯.多元文化教育概述[M].臺北:心理出版社,1998.19,20.
[4]廖輝,徐澤虹.我國多元文化背景中的課程開發模式建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5(6):39-42.
[5]孟凡麗.國外多元文化課程開發模式的演講及其啟示[J].比較教育研究,2003(2):28-33.
[6]彭壽清.多元文化課程設計的理念與問題[J].課程教材教法,2005(1):9-11.
[7]秦麗莉,戴煒棟.以培養多元文化意識為導向的跨文化交際學課程研究[J].外語電化教學,2013(11):56-65.
[8]沈小碚.對多元文化課程構建的理性思考[J].民族教育研究,2008(2):102-106.
[9]涂元玲.論班克斯多元文化課程改革的途徑及啟示[J].比較教育研究,2003(2):24-27.
[10]吳艷輝.教師實施多元文化課程的問題與對策[J].現代教育科學,2011(4):76-77.
2019年度教師教學發展研究項目:項目號CFTD194031,項目名稱:《跨文化交際(英)》課程中多元文化課堂建設與思政教學實踐研究”
(作者介紹:祁小雯,上海理工大學外語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理論語言學,跨文化交際;呂明涵,上海理工大學外語學院英語(中美合作)專業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