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平
【摘 要】創設與教育相適應的環境是幼兒園教育工作的重要原則,幼兒是在與周圍環境的互動中發展起來的,創設一個優美、豐富、富有教育意義和互動空間的環境,對幼兒的審美感、想象力、創造性等方面都有促進作用。環境,不只是幼兒生存的空間,教師更應把環境融合到幼兒的一日生活中,使環境成為幼兒表達和創作的空間,成為幼兒探索和互動的場所,成為幼兒對話和交流的平臺。
【關鍵詞】創設;和諧;互動
幼兒園的環境是指幼兒園內幼兒身心發展所必須具備的一切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的總和。幼兒的成長離不開環境,環境對幼兒發展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促進幼兒的發展”。《幼兒園工作規程》中也明確地把“創設與教育相適應的良好環境”作為幼兒園教育工作的重要原則。作為一個幼兒園,在布置環境時應注意哪些方面的問題呢?
一、為孩子創設一個純美的世界
研究表明,三歲的孩子已經對豐富多彩的外部世界有了一定的認識,他們會逐漸發現外部世界中存在的各種美,在幼兒園應讓孩子眼睛所觸及的每一處風景、每一個角落都是美的。一種經過精心修飾又不露痕跡、源于自然又超于自然的美,讓他們的眼睛在純美的色彩的無數次浸染之后,變得懂美、愛美起來,讓他們的雙手在制作美創造美的過程中,變得靈巧起來,讓他們的心靈在無數次欣賞之后,變得純凈美好起來。
1.色彩放飛孩子夢想的心靈
色彩是最先映入眼簾的視覺沖擊,不同的色彩能帶給人不同的心理感受,而不同的色彩組合更帶能給人意想不到的視覺效果。例如,走廊兩邊深淺不一的綠色樹林高聳云霄、頂部柔和的淺黃色燈光朦朧夢幻、墻壁根部艷麗的小花小草隨風搖曳、走廊的綠色小徑蜿蜒前行,這樣的色彩能夠給孩子清新舒爽、接近自然的美好感覺。另一方面,能使孩子的心靈插上夢想的翅膀,跟隨大師的腳步追尋純美的藝術境界,讓孩子從小就站在大師的角度感受色彩的組合,能使孩子在潛移默化中接受藝術的熏陶,培養高品味、高素質。
2.造型激發孩子豐富的想象
造型是另一個讓孩子可以直觀感受的藝術,孩子對造型的理解和欣賞有其獨特的年齡特點和審美眼光,因為學前階段的孩子尚未完全走出視覺模糊的階段。因此,渾圓、墩實、稚拙、簡潔的造型最能吸引孩子。比如,親子閱讀室里夸張而渾圓的數字造型,能讓孩子淋漓盡致地感知;手工操作區里各種小手鏤空造型讓孩子忍不住學著去模仿一下,從而更加激發了孩子動手操作的欲望;動洞墻上舒展流暢的兒童動作剪影讓孩子不由自主地站到面前擺出造型想把自己整個身體展現其中;樓梯口大型簡潔的樹木造型、栩栩如生的小鳥造型,讓孩子如置身于真實的場景中,禁不住去擁抱大樹、呼喚小鳥。另外一些細節上的出彩之處,如兩顆咧著的大門牙、轉暈的眼睛、流著口水的舌頭等,能久久吸引孩子的目光,令他們產生更多的關注和喜愛。
所有藝術的形,都是為了使我們的眼睛有反應、有感覺。強烈的色彩、夸張的造型,都要依賴于我們明亮的眼睛,它可以觀看、觀察,還會讓我們思考。
二、大環境與小角落的和諧組合
皮亞杰的認識發展心理學告訴我們,幼兒的發展受遺傳和環境的影響,并且是在與環境不斷的相互作用過程中實現的。幼兒園環境設置的真正意義,也在于利用環境進行教育,即利用環境中各種有價值的信息、因素對幼兒進行生動、直觀、形象而又綜合的教育。在創設幼兒園的環境時,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1.把握主體基調
環境布置要有一個主體的基調,或者色彩比較和諧,或者風格比較統一,或者體現的辦園特色比較顯著,再或者和幼兒園所承擔的課題密切相關。總之。在環境布置前,先要確定主體基調,再細化具體的布置內容,這樣,才不會給人凌亂、細碎、嘈雜的感覺。比如這次幼兒園的環境布置以手繪為主要特色,在進入幼兒園的底樓長廊里畫了綠色系的手繪樹林,在底樓至二樓的走廊上畫了幾幅色彩艷麗的手繪作品,在二樓轉角的樓梯口畫了藍白相間的樹木手繪,在北大廳的四根柱子上用了代表四季色彩的花朵手繪,在二樓長廊兩面的墻壁上用了紅白兩色對比的裝飾畫風格的手繪,在北樓三層樓道上師生合作了手繪大師作品。那么這次布置的主體基調顯而易見即:手繪。
2.巧妙設置細節
蘇州園林的特點是: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換句話說,也就是“一切都要為構成完美的圖畫而存在,決不容許有欠美傷美的敗筆。”幼兒園的環境同樣可以如同一幅美麗的圖畫,講究每一個角落的構圖和出彩,使孩子不經意間就能發現其中的美好,如我們在底樓的手繪樹林處,用木質樹葉型鏡框裝上幼兒園每個孩子的笑臉,使孩子每天一早來園就可以看到自己和同伴熟悉的笑臉,既讓環境變得鮮活,又增加了親切感,同時錯落有致、高低屈曲、自出心裁的布置使整個墻面的景致異常生動。
3.合理利用角落
瑞吉歐建議“幼兒園不能有一處無用的空間。”合理利用空間一方面能夠節約有限的空間,一方面能使整體布置具有強烈的設計感。幼兒園往往有很多公共區域,如果不加以利用,可能成了被“遺忘”的角落,甚至成為死角,如果利用巧妙,則可以成為孩子的操作區。例如,北大樓二樓拐角處,有一個半圓形的空地,我們利用半面柱子的原型設計了一顆大樹,在半圓形的地方做了一個二層的地臺,墻面上掛上幾個布做的書袋,這樣,一個溫馨又靜雅的“小小書吧”就產生了,孩子可以隨意坐在地臺上翻看喜歡的書本;再如北大廳的地臺,原本利用率很底,我們在旁邊加上鏤空小手造型和樹木造型的隔斷,添上幾個柜子,擺上幾支枯樹枝,一個孩子的“手工操作區”自然天成,孩子或坐或站,隨意取放操作材料,制作的成品可以擺在柜子上,也可以用夾子固定在樹枝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