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家風家教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過程中具有重要的中介作用。經過調查,文章作者發現大多數市民或者有明確的家訓,或者有不言自明的原則和底線;家風家訓的主題比較集中;市民都認可家風家訓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家風家訓;主觀認知;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D64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19-0011-02
一、調查目的
本次調查包括兩個目的。一是摸清沈陽市民的家風家訓現狀,包括有無家風家訓、家風家訓的側重點、家風家訓的傳播途徑以及在他們的生活中家風家訓的出現頻率和類別等內容。二是要了解被調查者對家風家訓的主觀認知,包括家風家訓對個人的作用、現代家庭是否需要家風家訓、家風家訓與社會風氣之間的關系、最為希望和認可的家風家訓等內容。
二、調查對象
在回收到的線上線下共326份問卷中,被調查者的自然情況分布如下:在性別方面,男性被調查者的人數占總人數的45.13%,女性被調查者的人數占總人數的54.87%。在年齡方面,小于17歲的被調查者占總人數的4.91%,18~25歲的被調查者占總人數的51.53%,26~35歲的被調查者占總人數的20.25%,36~45歲的被調查者占總人數的7.36%,45歲以上的被調查者占總人數15.95%。
在家庭類型方面,58.28%的被調查者來自核心家庭(由已婚夫婦和未婚子女或收養子女兩代組成的家庭),23.93%的被調查者來自主干家庭(由兩代或兩代以上夫妻組成,每代最多不超過一對夫妻,且中間無斷代的家庭),9.20%的被調查者來自聯合家庭(包括父母、已婚子女、未婚子女、孫子女、曾孫子女等幾代居住在一起的家庭),4.91%的被調查者來自單親家庭(由離異、喪偶或未婚的單身父親或母親及其子女或領養子女組成的家庭),3.68%的被調查者來自重組家庭(夫婦雙方至少有一人已經歷過一次婚姻,并可有一個或多個前次婚姻的子女及夫婦重組的共同子女構成的家庭)。
據沈陽市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在最近一次的人口普查中,男性人口占50.52%,女性人口占49.48%;全市人口中,0~14歲人口占9.77%;15~59歲人口占74.93%;60歲及以上人口占15.30%。回收的有效問卷基本能夠覆蓋沈陽市民的不同性別和年齡,家庭類型分布也在合理的范圍之內,能夠反映沈陽市民的基本情況,數據較有說服力。
三、調查方式
本次調查采用線上和線下兩種方式發布問卷,線下發布問卷200份,回收193份,回收率為96.5%,其中有效問卷187份,回收問卷的有效率為96.9%。線上回收有效問卷139份。
四、數據處理
對于問卷反饋的數據,我們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2軟件進行處理。
五、調查結果
1.沈陽市民家風家訓的現狀
根據數據反饋情況,我們可以認為沈陽市民的家風家訓狀況比較樂觀,大多數的市民或者生活在有較為明確家風的環境中,或者生活在有很多不言自明的規則和底線的環境中,只有很少部分的市民在生活中沒有受到家風的熏陶。這些明確的家風或者是不言自明的規則和底線,最為常見的主題大多與市民的生活、工作和道德修養密切相關。市民對傳統文化中的家風有一般的了解,也基本認可傳統文化中的家風家訓對現代家庭的家風家訓的影響,但是市民對紅色文化和紅色家風的認知度和了解度不高。
在沈陽市民現存的家風家訓中,最為常見的主題是“誠實守信”“勤儉節約”“尊老愛幼”以及“樂于助人”。但是僅有21.47%的被調查者選擇“有明確的家風家訓,父母經常教導”,大多數被調查者的狀態是“沒有明確的家風家訓,但是有很多不言自明的規則和底線”,這一比例高達66.26%。同時,76.69%的被調查者對傳統文化中的家風家訓的了解程度是“一般,知道一些”;21.47%的被調查者對紅色文化中的家風家訓是“不了解,沒聽說過”。
在諸多種類的家風家訓中,出現頻率最高、覆蓋范圍最廣的是“奮發努力、自強自立”和“誠信友善、尊老愛幼”。出現頻率小、覆蓋范圍最少的家風家訓是“革命故事”和“紅色家規”,49.08%的被調查者認為它們只是“偶爾”出現在生活中,同時還有25.77%的被調查者認為他們的生活中“幾乎沒有”這方面的內容。僅有8.59%的被調查者認為他們的生活中會“非常頻繁”地出現關于革命故事、紅色家規方面的內容。
2.沈陽市民對家風家訓的主觀認知
大多數的市民認為家風家訓對個人的成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認為現代家庭不僅需要家風家訓,而且也需要以家風家訓的方式傳承中華傳統文明。大多數的市民認可家風家訓建設對社會風氣的影響,認為社會不良風氣與家風家訓的缺失有很大關聯。大多數的市民認為最為常見的家風家訓同時也是他們最為認可的內容,47.24%的被調查者認為家風家訓對他的影響是“奠定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基礎”,38.65%的被調查者認為現代家庭需要家風家訓,認為家風家訓“值得提倡”,38.65%的被調查者認為“部分家風有意義”,同時還有3.07%的被調查者認為家風家訓“已經過時”,現代家庭完全不需要。對于現代家庭中家風家訓的目標預期,76.07%的被調查者認為現代家庭中的家風家訓應該偏向于為人處世方面,61.96%的被調查者認為它們應該偏向于自身性格方面,61.35%的被調查者認為它們應該偏向于學習工作方面;51.53%的被調查者認為它們應該偏向于價值觀方面。58.9%的被調查者認為家風家訓對社會風氣有“非常重要”的影響,92.64%的被調查者認為社會中的不良風氣與家風家訓的缺失有關。
關于家風家訓的傳播途徑,選擇“家人親戚的言傳身教”的被調查者占總人數的74.23%,在各選項中居于首位;選擇“電視網絡等媒體的選擇”的被調查者占總人數的68.10%,位居第二;選擇“學校課程及活動的影響”的被調查者占總人數的54.60%,與選擇“同輩群體的影響”的占比(51.53%)較為接近;另有44.79%的被調查者選擇“社會實踐的感悟”。
六、對策建議
首先需要重視家庭在家風家訓教育方面的基礎性地位,從各個方面入手,把家風建設理解為家庭建設中的有機環節,擴大社會對家庭的影響力度。其次需要深挖傳統文化中的理論資源,建設和諧向上的新時代家風。其實,傳統文化中很多優秀的家風家訓,不僅是我們傳統優良美德的重要載體,而且也是優良民風、政風、社風的基礎。最后就是在家風家訓建設中,不能忽視紅色文化和紅色家風建設。
參考文獻:
[1]盧朝陽.傳統家風及其當代價值[J].湖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3).
[2]陳亞麗.家風家訓對精神文明建設的作用與實踐路徑研究[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6).
作者簡介:張瓊(1983—),女,江蘇徐州人,講師,博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