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珊珊
摘要:我國是世界上擁有流動人口最多的國家,流動人口問題是我國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它涉及了經濟社會的各個方面。解決流動人口問題是我國經濟社會轉型的必然需要,也是實現和保證經濟社會穩定發展的必然要求。文章介紹了人口流動產生的原因及類型,分析了在當前經濟社會視角下我國龐大的流動人口規模以及存在的一系列社會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經濟社會;流動人口;存在問題;對策建議
一、人口流動產生的原因及類型
著名經濟學家指出,人口流動產生的原因主要是趨利性動機而引起的,經濟因素是人口流動的主要因素。在經濟學中,把人口遷移行為作為個人的一種經濟投資過程來看待,應用經濟學中成本與收益的比較基本理論來解釋人們的遷移行為,當不同地區間在就業機會、經濟收入和社會福利保障等方面存在差距,且人口可以不被限制的自由流動時,由于人們的趨利性動機,人們就會從經濟收入低的地區向經濟收入高的地區遷移。流動人口因此可以劃分為經濟型流動人口和非經濟型流動人口兩種類型:經濟型流動人口就是指以經濟為目的,以從事生產活動,特別是從事非農業活動為目的的流動人口,包括建筑施工、臨時雇工、企事業合同工、集貿商販、“家庭服務”和修理服務人員等;非經濟型流動人口是指不以經濟活動為目的的短期外出人口,包括探親訪友、寄養寄住、治病療養、旅游觀光、公務出差、中轉和其他非經濟型流動。
二、我國流動人口的規模
隨著我國經濟形勢的不斷好轉以及建筑業的發展迅猛,我國勞動力轉移速度不斷加快,從而帶動了人口流動的不斷加快。當前人口流動規模不斷加大,也成為當前一個突出的社會現象。據人口普查和人口抽樣調查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人戶分離人口已經達到2.92億人,流動人口為2.45億人,流動人口占全國總人口比重為17.72%;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相比,人戶分離人口增加了0.31億人,流動人口增加了0.24億人。從數據上看,中國的經濟活力在不斷增強,而人口流動趨勢也是由于其趨利性動機,在人口流動方向上,主要是從欠發達的西部地區,流向東部沿海較發達的地區,特別是農民工的轉移特別多,還有一個就是大學生畢業后更多的傾向于就業形勢較好的地區,這是當前人口流動的主要現象。
三、我國流動人口面臨的主要問題
持續增加的流動人口會對經濟社會的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我國流動人口中80%是農民工,由于一些歷史和現實的原因,他們時常受到各種體制的束縛和政策的局限,未被城市認同接納,處在城鄉的邊緣,體制的邊緣、社會的邊緣,嚴重影響了自身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
(一)流動人口的社會地位低
中國流動人口經歷了一個“雙重從屬”的過程,意味著其勞動價值被剝削的程度更為嚴重,“流動人口”這一特殊的身份象征著一種時代的“創傷”,而這種“創傷”讓他們難以完成向工人身份的轉變,被肆無忌憚地榨取他們的剩余價值。由于階級等級和身份等級的差別對待,在城市中的流動人口常常被作為社會不安定因素的防治、規范對象,在治安的名義下損害其公民的基本權利。流動人口還經常被社會管理主體和正規組織中排除出去,致使合法權益得不到與城市居民同等的保障,而這種長期的差別對待已經蔓延到流動人口的生活和就業等各個方面,即使是參加工作的流動人口,也很少能夠與企業簽訂正規的勞動合同,致使流動人口這一群體在城市中邊緣化、貧困化。
(二)社會制度的歧視
外來流動人口想立足于城市謀求發展,會受到眾多制度制約,其中最核心的就是戶籍制度,城鄉二元戶籍制度最直觀地造成了城鄉居民身份不平等的制度歧視,雖然我國已經實行改革,但從效果上看一直沒得到根本上的改變。戶籍區域限制制度也直接影響和制約了流動人口自身的發展,一些地方對流動人口的就業采取了排斥性限制,很多情況下要求本地戶籍,而在就業的流動人口中也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夠與企業簽訂正規的勞動合同。與此同時,依附在戶口上的一系列二元不平等體制把流動人口排斥在一系列的社會保障等相關制度外。據調查,目前我國流動人口各種保險的參保率均低于城鎮職工,而且他們的社會保險接續情況較差,對于所在單位為其繳納社會保險的知情程度不高,這種勞動管理制度性的歧視,也嚴重損害了流動人口的合法權益。此外,流動人口在子女教育、公共醫療、住房保障等方面都被排斥在城市公共資源之外,從根本上享受不到在生存、發展、權益保障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導致他們無法有保障的在本地生活。根據城市化發展理論,在未來20~30年我國城市化仍將處于快速發展階段,還將有更多的農村人口遷居城市,要推進我國城市化的健康發展,必須對我國現行戶籍制度進行根本性改革,否則還將制約著流動人口向市民轉變的完全城市化過程。
(三)工會組織的薄弱
目前,我國的工會已經把進入城市打工的流動人口界定為“以工資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流動人口,雖然在法律上肯定了他們擁有參加工會組織的權利,但我國的工會組織長期以來是運行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由于國家已經承擔了勞動關系領域的責任,那么工會很難在實現勞動者權益方面發揮作用。工會無論是從組織體制、運行體制、工作方式上,都還有一些地方不能夠適應市場經濟對它的要求,嚴重制約著工會職能的發揮,根本無法擔負為流動人口維護的責任。同時,由于工會宣傳組織力度不夠,致使流動人口入會積極性不高,使得流動人口大多成為“散工”。
四、解決我國流動人口問題的對策建議
(一)提高個人素質及技能
要改變流動人口作為城市弱勢群體的地位,提高自身的維權意識,關鍵是提高流動人口的素質,這不僅關系到他們個人的生存和就業,還影響其身份地位的提升。政府要制定相關政策,鼓勵和強化用人單位對流動人口進行素質培訓,提高他們的文化素質,對流動人口提供免費培訓,加大培訓補貼力度,擴大免費培訓范圍,充分發揮政府在基礎培訓方面的作用;繼續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就業為目標,引入市場化培訓機制,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實用性,發展有利于促進就業的教育培訓;通過政策的支持,增強產業集聚能力和人口聚集效應,以提升城市化水平和經濟發展活力,增加本地區的就業崗位,為其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增加其經濟收入。與此同時,還要大力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支持各類職業技術院校擴大農村招生規模,鼓勵農村初高中畢業生接受正規職業技術教育,全面提高其個人整體素質,從而提升流動人口的社會地位。
(二)加強制度融合
要進一步落實戶籍等相關二元制度改革,促進制度融合。我國已經實行“一元制”的戶籍登記管理制度,并建立和完善居住證制度,但目前實施效果并不理想,政府需要進一步落實、監督相關制度的執行,這不僅有形式上的意義,還有利于破除二元結構壁壘,從根本上消除因二元結構導致的社會不平等,消除身份歧視,實現制度上的融合。同時,要加強社會保障制度層面的改革,與流動人口生活息息相關的失業保險、工傷保險以及醫療保險等一些社會保險的覆蓋面也需進一步擴大,不斷完善流動人口的社會保障體系,提高流動人口社會保障的覆蓋率,從制度、財政、監管等方面加強對流動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建設,實現流動人口社會保障制度均等化,為流動人口能夠在本地穩定生活提供制度保障。
(三)完善監管制度
政府要切實加強對用人單位訂立和履行勞動合同的指導和監督,并按規定到當地勞動保障部門辦理用工登記和備案手續,各級政府還要以民營企業、有雇工的個體經濟組織及住宿和餐飲業、居民服務業、建筑業、制造業、采礦業等招用流動人口較多的行業企業單位為重點,加強對勞動合同的監管制度,切實維護廣大流動人口的合法權益,以發展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同時,還要建立多部門聯合機制,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發改委、財政、國資委、國稅、地稅、工商、總工會、企業聯合會、工商聯等多個部門和單位為成員單位的部門聯動機制,加強監管制度,形成全社會關注流動人口勞動合同簽訂和各種社會保障落實方面工作的新局面。
(四)提高社區參與程度
社區是加快流動人口融合的最直接最有效的載體,積極引導流動人口與本地居民一同參與工會、黨團組織和社會組織的各項活動,能夠加強流動人口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及服務社區、服務他人的意識,有利于加快實現流動人口與本地居民的融合。政府應采取多種形式,組織、帶領流動人口積極參與社區活動,使其增進與本地居民相互了解和情感溝通,并通過民間組織或政府主導模式,搭建流動人口與社區管理之間的對話平臺,促進大家對社區活動的共同參與,幫助流動人口樹立起主人翁意識,增強其社會歸屬感和責任感。
(五)發揮社會作用促進身份認同
要客觀評價我國流動人口對城市建設和經濟社會的發展所做出的貢獻,加大社會的宣傳力度,正確認識流動人口是城市人口及城市發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引導和培養城市居民正確評價和認識流動人口城市身份的共識,通過增加社會資本和強化同群效應的正向作用,縮小城市流動人口與本地居民的社會距離。要充分發揮社會作用,不斷強化意識,鼓勵大家真正做到人人平等,反對差別對待,以促進城市流動人口與經濟社會的融合,既能加快我國城市化進程,又能促進我國流動人口在經濟社會中健康有序的發展。
(作者單位:遼寧省衛生健康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