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強
摘 ? ?要:高等教育第一課堂重在知識獲取,第二課堂重在實踐創新,第三課堂重在價值養成。高等教育要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通過三個課堂,三張成績單,探索高校人才培養的新模式,以實現高校人才培養的目標。
關鍵詞:第三課堂;高校;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0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19)010-0010-03
隨著高等教育的不斷深入發展,人們對高等教育的目的已經達成了共識,2015年12月28日頒布的最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明確提出,“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所謂“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按照《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對高校人才培養的質量要求就是指“信念執著、品德優良、知識豐富、本領過硬的高素質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如何培養如上所述的人才,所有高校都在根據自身實際不斷探索中。
一、“三個課堂”釋義
“三個課堂”是指“以授課教師按照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的要求,以系統傳授某一學科知識為主要內容的課堂教學活動”的知識獲取的第一課堂和“在教學計劃之外,引導與組織學生開展的各種有意義的健康的課外活動”,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第二課堂”,以及“以高校教育管理、服務,塑造學生正確價值品格”為主要內容的“第三課堂”。
所謂第三課堂,早在1988年,安徽省懷寧縣三橋高級職業中學就在實踐中開展第三課堂建設的探索,并被安徽省懷寧縣委宣傳部以“發展第三課堂好處多”進行了報道,1991年,學者江桐就在《教學與研究》雜志上呼吁要抓“第三課堂”建設[1]。近年來,更是有不少學者研究“第三課堂”,而這些研究與20世紀90年代的研究又有不同。20世紀90年代初,人們對第三課堂的界定主要是將社會實踐定位為第三課堂,如《北京農學院學報》1985年第二期刊登的《大學生如何把握“三課堂”》一文,就明確把第三課堂等同于“社會實踐”[2]。近年來,隨著移動互聯網絡的發展,將網絡作為“第三課堂”的呼聲越來越高,《光明日報》在2006年7月連發兩篇文章,強調要守好網絡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三課堂”。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學者將高校學生宿舍管理、后勤服務等定義為“第三課堂”。可見“第三課堂”這一概念,在高校人才培養中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
對于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概念、邊界、功能、作用,學界已基本達成共識。而對于“第三課堂”,對其界定差別還很大,目前將網絡、學生宿舍等空間定位為“第三課堂”的呼聲較有代表性。除前文所述《光明日報》將“網絡”定義為第三課堂外,北京科技大學沈葳于2016年在《思想教育研究》上發表文章將網絡定義為第三課堂。而《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7月刊登的《論新時期大學生第三課堂建設》,在《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9年7月刊登的《融合思想政治教育三個課堂 實現高校德育工作有機對接》則明確將“學生宿舍”作為第三課堂[3]。在筆者看來,不管是網絡、宿舍還是高校后勤服務,它們在高校人才培養目標中發揮的作用是一致的。那就是通過道德品格、行為習慣、風氣氛圍的影響,達到學生價值養成的目的。因此,除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外,本文將高校所開展的其他的幫助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和道德品質的行為養成、管理服務等活動統稱為“第三課堂”。
二、“三個課堂”模式的緣起:高校人才培養的現實困境
(一)大學生勝任能力不足
勝任能力由哈佛大學教授戴維·麥克利蘭于1973年提出,它是指能將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與普通者區分開來的個人的深層次特征,它可以是動機、特質、自我形象、態度或價值觀、某領域知識、認知或行為技能等任何可以被可靠測量或計數的并且能顯著區分優秀與一般績效的個體特征[4]。從上述定義中可以看出,勝任力是個體走向卓越和成功非常重要的特質。當前,社會一大熱點問題就在于高校大學生就業難,這一方面與每年畢業大學生人數多,社會可提供就業崗位有關,但更重要的還在于大學生本身,在于大學生的勝任能力。因為一旦某一大學生有某一方面顯著區別于一般個體的勝任力時,其就業便不存在較大困難。這從理工科比文史科就業相對容易中得到了印證。
(二)大學生創新能力不夠
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們已經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面對新時代,青年大學生更應主動將自己的青春夢融入中國夢,做青春創業者,成中國夢想家。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就需要大學生具有良好的創新創業能力。然而,在目前高校中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明顯不夠。從麥可思研究院發布的《就業藍皮書:2018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來看,2017屆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的比例為2.9%,與2016屆、2015屆(均為3.0%)基本持平[5]。從2015年,創新創業教育開始陸續納入高校必修課程,然而,3年來,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比例并未有顯著提高。由此也可以看出,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還有待進一步培養。
(三)大學生非智力品質下滑
所謂非智力品質是指由社會意識體系和心理品質所構成的個體心理品質,在大學生生活中起著定向、引導、維持、強化等作用,主要包括意志品質、道德品質、思想品質、性格品質、行為習慣等。當前,大學生存在艱苦奮斗意識低下。心理健康問題,崇尚享樂、拜金,以自我為中心,身體體質低下、不良生活習慣、缺乏生活常識等問題不時成為社會熱點,引發社會關注。這些問題之所以引發社會討論,是因為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社會不僅要求其具有較高的智力品質,也需要其具有較高的非智力品質,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得到社會的普遍認可。而目前大學生非智力品質不容樂觀,成為高校人才培養的一大短板。
三、“三個課堂”模式的現實基礎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我國高等教育肩負著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必須堅持正確政治方向。”“我國有獨特的歷史、獨特的文化、獨特的國情,決定了我國必須走自己的高等教育發展道路”[6]。目前在高校,第一課堂主要是開展知識傳授,并進行顯性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第二課堂則更多地開展各類志愿服務、實踐創新活動及文體活動,主要還是側重于能力的培養和鍛煉。高校真正缺乏的是價值觀養成的第三課堂。而價值觀養成則是實現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目標的題中之意。因此,引入第三課堂,通過隱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行為規范的引導,實現“三個課堂”人才培養協同發展,符合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要求。
(二)素質教育理念在高校人才培養中的落實
素質教育是指依據《教育法》規定的國家教育方針,著眼于受教育者及社會長遠發展的要求,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養受教育者的態度、能力,促進他們在德智體等方面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為基本特征的教育。自1999 年6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后,素質教育就成為統領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工作核心主題。素質教育內容豐富,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質教育、文化科學素質教育、專業技能素質教育以及身體心理素質教育五個方面。而“三個課堂”人才模式正是落實素質教育理念對人才培養的要求。
(三)就業市場對高校人才的需求
當前就業市場是一個買方市場,用人單位在挑選人才方面有較大的余地,這就要求大學畢業生要有越來越高的綜合素質。而在目前的人力資源市場,不少高校畢業生所表現出來的綜合素質與社會所需求的能力素質之間存在的差距越來越大。并且,就業市場對人才能力素質要求也越來越全面,這些共同因素導致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成為一大社會難題。筆者通過調查研究得出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更受制于第二課堂,學以致用的設計、學生自我就業認知等因素則從側面印證了通過“三個課堂”提高高校學生綜合素質可以提升學生就業能力,促進大學畢業生就業。
(四)社會、家庭、個體對高校人才培養的期望
雖然高等教育在我國已不再是精英教育,正步入大眾教育階段,但是人們對高校畢業生仍然寄予厚望。從全國就業人員受教育情況來看,大學畢業生在所有的勞動力市場上,相對處于一個較好的層次,在工作上也具有較多的選擇性。然而,大學畢業后,高校畢業生所具備的能力卻與社會、家庭甚至是大學生本人期望差距甚遠。大學生沉迷于網絡游戲、身陷于借貸、啃老等負面消息,使大學生成為負面新聞的專業戶。這些負面消息的爆發雖然與日益發達的移動互聯網絡分不開,但是也跟大學生自身素質能力分不開。而一旦此類新聞出現,伴隨而來的就是人們對高校人才培養的質疑,這就表明社會、家庭、個體對高校人才培養還有著很高的期望。
四、“三個課堂”模式的優勢與價值
(一)“三個課堂”凸顯“立德樹人”中心環節
“立德樹人”思想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它體現了我國高等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2018年5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與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指出:“要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要把立德樹人內化到大學建設和管理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做到以樹人為核心,以立德為根本。”[7]“三個課堂”模式正是對習總書記這一指導思想的具體落實。同時,通過“第三課堂”塑造,不僅能進一步凸顯價值養成在高校中的重要性,使之與知識獲取的“第一課堂”和能力鍛煉的“第二課堂”一樣在高校具有同等重要的位置,還讓廣大青年學生明白,上大學不僅僅是學知識、長才干,更重要的是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養成良好的行為規范。
(二)“三個課堂”落實“三全育人”教育理念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如何實現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高校在人才培養中面臨的重要課題。2018年5月,教育部辦公廳還印發了《關于開展“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工作的通知》,面向全國高校征集試點意向。“三個課堂”模式將大學生在校期間的表現情況歸納為知識獲取、能力培養、價值養成三個方面,使專業教學、日常教學管理、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等工作形成三個不同的課堂,并由“三個課堂”協同配合,形成育人合力,最終形成三張培養成績單來體現培養質量。“三個課堂”的高校人才培養模式,不僅落實“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也為“三全育人”綜合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三個課堂”厘清高校內部人才培養側重點
雖然高校在高等教育的目的上達成了一致,但在人才培養上,尤其是高校人才綜合素質的培養上,不少高校內部仍存在認識不統一,專業教學、教學管理、學生工作“各自為戰”等諸多窘境。專業教師認為只要完成專業知識的傳授就好,忽視了學生專業實踐技能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教學管理教師認為只要把各項工作做好就可以了,忽視了學生日常行為習慣的養成。學生工作教師日常工作煩瑣,責任重大 ,卻常常缺乏專業的知識和技能。因此,在高校內部,如何提高教師三全育人意識,并最大程度地發揮教師的能力,也成為一大問題。而“三個課堂”模式,不僅將“三個課堂”各項教學管理活動納入到教師工作量中,而且對每一課堂在人才培養中的側重點進行了劃分,這不僅為教師發揮所長提供了參考,有助于激發教師的積極性,提升學校人才培養質量。
五、“三個課堂”模式發展的現實挑戰
(一)“三個課堂”之間協同育人作用的發揮
第一課堂、第二課堂、第三課堂作為高校人才培養的新模式,從不同的側重點,對大學生進行塑造、雕琢和規范,為高校培養高質量的綜合素質人才提供了體制、機制保障。然而,要發揮三個課堂的最大效用,還應該從全局的角度將“三個課堂”進行融合,發揮“三個課堂”的協同育人作用,否則三個課堂相互獨立,就又回到了“條塊分割、各自為戰”的老路上了。因此,怎樣才能在各有側重的基礎上加強三個課堂之間的協同,是“三個課堂”人才培養模式面臨的最大挑戰。
(二)“三個課堂”人才培養質量的評價
人才培養不管通過何種形式、何種方式,最終都離不開對人才培養質量的評價考核。目前,第一課堂對學生的考核主要以日常考核加期末考試成績考核為主,考核情況基本實現了量化考核。目前對第二課堂的考核主要以第二課堂成績單的形式進行考核,考核的方面主要涵蓋思想品德、社會實踐、創新創業、組織溝通等能力,通過“第二課堂成績單”,也基本形成了對第二課堂的量化考評機制。而“第三課堂”主要側重于價值養成和行為養成,第三課堂是否能通過量化考評,如何量化考評等,這些都需要進一步探索和研究的。
參考文獻:
[1]江桐.別忘抓“第三課堂”[J].教學與研究,1991,(2).[2]鄧洪波.大學生如何把握“三課堂”[J].北京農學院學報,? ? 1985,(2).
[3]蔡紅建.融合思想政治教育三個課堂 實現高校德育工作? ? 有機對接[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9,(7).
[4]李玉榮,李慧靜.基于勝任力模型的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 ? 分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8).
[5]麥可思研究院.就業藍皮書:2018年中國大學生就業? ? 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102-103.
[6]習近平.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 ? 的重要講話[N].人民日報,2016-12-09.
[7]習近平.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北京? ? 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2014-05-05).http://? ? edu.people.com.cn/n/2014/0505/c1053-24973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