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勇 溫麗娟
摘 ? ?要:為適應高等教育形勢的發展,尤其是思政課依托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改革的趨勢,文章以黑龍江工程學院為例,闡述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網絡開放課程的建設與試點運行狀況,并對SPOC課程與傳統課堂的優劣對比,對二者有機融合的實踐路徑進行了思考。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SPOC;翻轉課堂
中圖分類號:G642.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19)010-0048-02
當下的思政課教學中存在的突出問題表現為:“第一,教學內容與學生思想實際聯系不夠緊密;第二,教學方式的互動性不夠;第三,教學評價的科學性不夠;第四,數字資源的利用率不高”[1]。
為適應高等教育形勢的發展,貫徹落實“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本課題組在2017—2018學年第二學期采取了試點運行的方式,嘗試SPOC“翻轉課堂教學模式”。SPOC,即“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小規模限制性在線課程”[2]。“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基于O2O的理念,即線上線下相結合,將知識講授以視頻為載體發布于網絡平臺之上支持學習者課前自學,知識的內化完善則在課堂上通過師生、生生協作學習的方式來完成”[3]。在課程結束后及時對課程運行進行了效果檢驗和經驗總結。
一、“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SPOC試點運行的實施
(一)“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SPOC試點運行的申請
課程團隊鑒于2017—2018學年第二學期之前已初步具備開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SPOC翻轉課堂教學的條件,為檢驗平臺運行效果,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并予以解決,以盡早建成高質量在線開放課程,推廣開展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課程團隊向黑龍江工程學院教務處申請并獲得批準,于2017—2018學年第二學期在該校部分班級開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SPOC翻轉課堂教學試點工作。
(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SPOC試點運行的實施
課程團隊選出不同年齡、教齡、職稱的教師:教授1人,副教授1人,講師1人參與試點工作,并在黑龍江工程學院2017級學生班級中選擇了不同院系、層次、基礎的專業班級進行了課程運行的試點工作。
選擇進行試點的專業班級共計30個自然班。
其中包括:本科標準班24個,國際班6個。
純文科專業班級3個,純理工專業班級21個,文理兼招專業班級4個,藝術類班級兩個。
全部采取兩個自然班合并的小班授課模式,與團隊其他教師傳統授課模式同步進行授課和期末考試。
(三)“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SPOC授課方式和內容
1.依據新的2018修訂版教材,利用課程平臺輔助試點班級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自主學習,學生利用知識點微課進行課前預習、課后復習,以達到鞏固知識內容學習、加深原理內涵理解、增強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等目的。
2.試點班級進行混合式教學(線上視頻教學+線下見面課),其中視頻教學32學時,見面課16學時,共計48學時。
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SPOC實踐效果解析
(一)課程運行效果的量化分析
課程團隊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SPOC課程試點運行一輪之后,及時對授課對象群體進行了問卷調查與隨機訪談,調查問題主要圍繞混合式教學與傳統課堂對比、對SPOC認可度(包括自我認知與他人認知)、對課程改革未來趨勢的認知,以及對SPOC運行的建議和意見等方面。
調查數據顯示,在接受調查的375名學生中,認為SPOC相比于傳統教學方式知識含量更高、趣味性更強占78.9%;認為SPOC更有助于貼近和了解現實的占比56%。相較于傳統教學方式,學生自我認為SPOC更具優勢的、更受歡迎的占比超過87.2%;認為身邊多數學生更喜歡SPOC形式的占比73.9%。85%的受調查學生認為混合式教學方式能夠獲得學習時間更大的自由度,81.9%的學生認為能夠自覺自律完成相關學習和測試,80%的學生認為課程平臺的過程考核與期末考核成績更加客觀公正。90.7%的受調查學生認為混合式教學代表了教育教學的未來發展趨勢,建議進一步完善課程平臺的教學內容和資源庫。
(二)課程運行效果反思
調查結果顯示,通過SPOC形式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程的教學改革效果是值得肯定的。
1.增強了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程的興趣,減少了學生的偏見和拒斥。在思政課程體系中,全國思政課專家和教師公認的最為學生所拒斥的當屬“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其特色是理論抽象,著重于本質規律的探索,容易造成趣味性相對缺乏,讓學生感覺與日常生活存在間距。通過試點運行,個性化學習自由度大大提升,時間利用更加高效,資料的豐富性也遠遠超越于傳統課堂的界限,這極大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與問題探究的積極性。根據2018年9月平臺訪問率統計,訪問數達到850758次,按照試點班級共約900人(每班約30人,30個自然班),課程共分為44個專題計算,平均每個學生訪問每個專題相關內容達22次左右,表明學生進行了大量的預習、反復聽課復習、隨時回頭查找答案的過程,這遠超過傳統課堂教師講完就走,學生聽完就忘的尷尬局面。
2.課程過程考核更加高效。運用“學習通”APP進行即時考核,通過二維碼考核、手勢簽到等趣味性方式,讓學生樂于參與,并且大大節約了考勤時間,以往考勤需要10分鐘左右,而利用手勢簽到只需要一分鐘,有效提升課堂效率。學習中的隨機彈題和錯題強制重播遏制了學生“掛機式”刷課,達到了自由度與約束性有機結合。
3.即時在線交流,及時解答了學生的困惑,增加了學生的獲得感。SPOC模式中,交互討論式問題解析教學居于主導地位。學生與教師溝通順暢,隨時在線提問,老師隨時解答,并對共性問題進行線下討論和解答,在情境模擬中使學生澄清了思想誤區,通過這種問答式的交流,學生往往更愿意突破課程內容的束縛,主動向教師尋求生活問題的答案。這說明,學生的心目中,教師的親和力大大增加,顛覆了師生間主客對立關系,形成平等的主體際關系,有利于對學生進行正向的思想引導,助其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鞏固馬克思主義信仰。“由于教師已經把問題體系落腳到了價值觀體系,所以這種問題解析式的教學設計,可以幫助學生直接進行是非判斷,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價值觀。”[4]
4.成績更加客觀公正,增加學生信服感。平臺自動根據學生自主學習情況給定平時成績,根據題庫自動生成隨機試卷,進行期末測試并給定成績,極大避免了“人情分”出現。從過程監控到期末考試,成績的公正性使學生信服,本學期成績給定后無一名學生找老師“求分”“要分”,也沒有一名學生對成績提出質疑。
5.最重要的成果在于,課程的運行受到了絕大多數試點學生的喜愛。絕大多數學生認為翻轉課堂優于傳統課堂,認為這是未來教學發展的一種必然趨勢。網絡交流的相對隱蔽性使得部分性格膽小羞怯,不善于課堂發言的學生能暢所欲言,勇敢對教師提問和表達個人觀點。
6.考試成績分析的結果顯示,SPOC的教學效果值得肯定。從不同基礎的學生差異來看,與以往文理科學生成績差異相比差距有一定縮小。從考試平均成績隨機抽樣對比來看,試點班級生均成績與傳統教學班級面對同一套試卷的生均成績對比分析顯示,前者平均分高于后者0.5個百分點,如果暫時不計入國際班的成績,則前者與后者平均分值差會進一步拉大至2%。從考試題型得分來看,基礎知識掌握部分,試點班級得分與普通班級沒有明顯差異,在知識實際運用部分,試點班級得分高于普通班級。說明在混合式教學中,學生更加勤于思考,在將理論與現實結合,分析社會熱點問題方面得到了更為實際的訓練。
7.SPOC課程建設與團隊建設形成了良性互動,有效促進了教師能力提升,促進了課程教學科研團隊建設。以課程的建設為依托,團隊有效地鍛煉了教師能力,課程建設的兩年多來,教師經驗和能力得到明顯提升,教學自信心明顯增強。團隊年輕教師先后獲得“全國思政課教學骨干”,省級“精彩微課”“精彩案例”、教學大獎賽三等獎,校級“教學名師”、校級“優秀教師”等教學獎勵。圍繞課程建設,團隊年輕教師先后獲得省級教育教學“十二五”“十三五”重點課題和一系列校級課題立項,獲得校級教學成果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以團隊建設促進課程建設,以課程建設帶動團隊建設成績喜人。
總體來看,通過網絡開放課程的建設可以將理論課抽象刻板的印象轉化為靈活豐富的面貌,從教學角度來看,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內容、考核方式都需要重要的轉換和改變。從人才培養的角度看,得到了學生的認可和歡迎,對于教師的成長與觀念革新也有極大的促進作用。良性效果可期。但作為剛剛開始的探索,課程僅僅完成了雛形建設,在理念更新、方法創新、主題設計、資料建設、內容擴展、題庫更新等很多的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完善與提升,也存在著學生學習誠信、過程監控等隱憂,這是團隊未來面臨的持續性挑戰與艱巨性任務。
(為清晰區分文中所涉及到的班級,本文提出了一些區分性概念。根據是否參加網絡開放課程運行試點,將班級分為試點專業班級和標準班級;根據學生基礎的不同,分為國際班和普通班;根據學生專業的不同,分為文科班級和理工班級、文理兼招專業班級、藝術類班級。文中的區分僅涉及在試點運行過程中采用的教學方式不同,不涉及班級之間的待遇和評價差別,在此加以說明。)
參考文獻:
[1]吳爭春.基于SPOC 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混合式教學? ? 模式改革探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5).
[2][4]吳九占,郭宇.基于SPOC的思想政治理論課 “翻轉課堂”? ? 教學效果的多維分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8.(8).
[3]朱春鷹.“微時代”教學模式的變化 對學習效果影響的? ? 實證研究[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9,(6).